智慧時代新聞倫理議題的創新維度及實施策略
來源:《新聞愛好者》
【摘要】隨著媒介融合現象的出現,新聞傳播與計算機、互聯網、通信等三大信息技術的結合日益密切,這就要求新聞倫理必須融合一些信息倫理的理論及觀點,從而應對新聞傳播遇到的一些新的倫理問題。特別是要結合智慧技術的特點及媒介發展動向,及時創新發展新聞倫理。在分析智慧時代主要特征的基礎上,結合美國管理信息科學專家馬森提出的信息時代的四個主要倫理議題(PAPA),從新聞從業者、受眾、被報道對象三個新聞核心利益相關者角度出發,提出智慧時代的新聞倫理議題創新維度及實施策略。
【關鍵詞】智慧時代﹔新聞倫理﹔信息倫理﹔利益相關者
一、智慧時代傳統新聞倫理面臨的挑戰
信息倫理是信息時代存在的道德觀,用於規范存在於信息世界的人類行為。信息倫理既有對傳統倫理觀的繼承,也有現代信息技術與信息社會的屬性特征。
信息倫理起源於計算機倫理研究。在20世紀70年代,美國軟件思想家溫伯格率先開始了對信息技術影響社會倫理的研究。美國應用倫理學家邁納(Walter Maner)則首先提出了“計算機倫理”這個術語。20世紀八九十年代,新信息技術的應用逐漸普及,計算機倫理缺乏理論支撐,已經不能滿足學術研究的需要。相應地,也就出現了“信息倫理”這一術語。
1986年,美國管理信息科學專家馬森在《信息時代的四個倫理問題》一文中提出了信息時代的四個主要倫理議題(簡稱PAPA):“信息隱私權(Privacy)、信息真確權(Accuracy)、信息財產權(Property)、信息存取權(Accessibility)。”[1]在馬森的四個信息倫理議題(PAPA)中,“信息隱私權”是指個人隱私不容侵犯,“信息真確權”是指確保信息的真實、准確及完整,“信息財產權”是指要尊重信息的知識產權,“信息存取權”是指存取他人信息成果要得到授權。這四個倫理議題在信息倫理領域有著巨大的影響力,屬於基礎性及支柱性觀點。
如《新聞記者培訓教材2013》提出的新聞從業者要遵守的新聞倫理規范包括:“合法性、真實性和客觀性,社會責任原則、減少傷害原則、清正廉潔原則、回避原則和更正與答辯原則等。”2009年重新修訂的《中國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准則》則強調了以下新聞倫理原則:“增強政治意識、大局意識和責任意識﹔確保新聞報道真實、全面、客觀、公正﹔確保正確導向﹔慎重處理民族宗教問題報道﹔依法維護報道對象的合法權益、切實保護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努力改進工作作風和報道文風﹔在新聞報道中實行回避制度﹔堅決杜絕有償新聞﹔新聞報道與經營活動相分開等。”在馬森的四個信息倫理議題中,被涉及的隻有“真確權”。
近年來,隨著智慧技術的應用,又出現了一些新的倫理問題,如智能技術帶來的情感議題。智慧技術強調提供人性化、感情化的服務,這使智慧技術本身日益成為受眾的感情寄托所在,進而淡化、忽視了同親人朋友之間的情感信息交流。近年來,機器人伴侶、機器人智能化已經給傳統倫理觀帶來一些沖擊。智慧時代的新聞傳播業要健康可持續地發展,新聞倫理就要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需要把一些智慧時代的信息倫理觀融進新聞倫理中。盡管新聞傳播諸多理念同信息倫理存在著交叉關系,如隱私權、真確權、財產權本身也是新聞傳播所要求的內容,但在傳統新聞傳播的倫理規范中,並沒有明確地把隱私權、財產權上升到倫理道德的高度。
智慧(智能)技術是由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構成,其主要特點是能提供精准化、個性化、人性化、智能化以及虛擬現實化的服務。科學技術是把“雙刃劍”,新聞傳播行業在享受智慧化信息服務的同時,也面臨一些新的倫理問題。
鑒於傳統新聞倫理更是很少提及機器人情感等智慧時代的倫理問題。把一些有代表性的信息倫理納入或融合到新聞倫理中,有利於把這些倫理觀培養成新聞從業人員的基本素養,適應智慧時代新聞傳播發展的需要。
二、智慧時代新聞倫理議題的創新維度
利益相關者是指同項目有直接利害關系的人。美國學者米切爾(Mitchell)認為,作為利益相關者必須具備三個條件:“一是影響力,即某一群體是否擁有影響企業決策的地位、能力和相應的手段﹔二是合法性,即某一群體是否被法律和道義上賦有對企業擁有的所有權﹔三是緊迫性,即某一群體的要求能否立即引起企業管理層的關注。”[2]
對於新聞來說,利益相關者有很多,如新聞從業者、受眾、被報道對象、新聞媒體管理者、官方管理者、媒體經營者、投資者、技術管理者等。其中,新聞從業者、受眾、被報道對象是三個核心利益相關者。
本文在參考馬森提出的四個信息倫理議題(PAPA)的基礎上,提出了智慧時代的六個新聞倫理議題,其中,借鑒了三個馬森提出的信息倫理議題——真確權、隱私權、財產權,新提出了三條——兼聽權、平等權、工作權。基於受眾的新聞倫理議題有真確權、兼聽權﹔基於報道對象的新聞倫理議題有隱私權、平等權﹔基於新聞從業者的新聞倫理議題有財產權、工作權。
一是真確權。真確權是指受眾有享受真實、准確、完整新聞的權利。近年來,在網絡資訊中,虛假新聞、不准確新聞及不完整新聞泛濫。究其原因,主要有四點:其一,互聯網使每個網民都有發布新聞的條件,導致“把關人”的職能缺失﹔其二,傳播者與受眾界限模糊,大量非專業的新聞從業者的新聞素養不足﹔其三,新聞行業的市場化使得媒體和記者妄圖“走捷徑”,不重視核實新聞來源,過分追求轟動性,特別是一味追求時效性,導致新聞的碎片化﹔其四,虛擬現實新聞技術也將給新聞的真實性帶來挑戰,現實與虛擬的界限趨於混淆,而“身臨其境”的觀感並不代表著對事實的全部還原,對公眾可能具有操縱性和欺騙性。
二是兼聽權。兼聽權是指受眾有獲得更廣泛新聞的權利。“兼聽則明,偏信則暗”,受眾隻有了解多類新聞資訊,才能更全面客觀地認知世界。智慧技術強調提供個性化、精准化的服務,這能為受眾集中提供他們更感興趣的信息,但長期被過於精准地推送一些感興趣的信息,將給受眾帶來“信息繭房”[3]問題。喜歡娛樂的讀者每天看到的主要是娛樂新聞甚至主要是某個人的新聞,喜歡經濟的讀者每天看到的主要是經濟新聞,這將嚴重限制其視野,導致“一葉障目不見泰山”,甚至容易導致人性的偏執及單一性格的放大。
三是隱私權。隱私權是指在新聞傳播中不得侵犯報道對象的個人隱私。互聯網強大的功能使個人隱私保護面臨巨大的挑戰,新媒體的激烈競爭更使挖掘隱私成為通行做法。智慧時代,大數據幾乎使每個人都成了透明人,保護個人隱私更是難上加難。除一些新聞發布者侵犯個人隱私的行為外,還有一些是報道對象自身為博眼球、掙點擊率而主動發布或透露的所謂個人隱私(軟文),這是低俗新聞的一個主要來源。
四是平等權。平等權是指在新聞傳播中不得歧視報道對象。新聞中侵犯報道對象平等權的問題主要有兩種典型表現:其一是新聞歧視問題,其二是道德審判問題。再加上新媒體有便於受眾參與的特征,新聞引導下便是億萬受眾的口誅筆伐,導致道德審判問題,被批判對象百口莫辯。但即便是罪犯,也有人權,應受到法律的保護。
五是財產權。財產權是指新聞的作者或其所在媒體享有新聞的知識產權。現代信息技術特別是互聯網出現以后,使新聞的知識產權保護面臨巨大的挑戰。究其原因主要有三點:其一,信息技術使信息抓取變得輕而易舉。特別是機器人寫作,更是基於已有的大數據,而且一旦稿子出現侵權問題,機器人顯然不會擔責,這將使知識產權保護變得更加困難。其二,編輯和媒體缺乏版權意識,肆意轉載其他媒體的報道,模糊甚至不標明出處。其三,業內對新聞作品的知識產權保護力度不足,對侵權活動的取証和追責困難,訴諸法律途徑的成本高、周期長。
六是工作權。工作權是指新聞從業者獲得工作的權利。隨著信息技術及融媒體的發展,傳統媒體開始走向沒落。智慧技術的出現,使機器人等智慧設備有走進更多新聞崗位的可能,傳統媒體特別是紙質媒體開始走向倒閉之路,現階段,“機器人新聞”已取代了部分新聞從業者的基礎性工作,大數據的應用也將從業者從海量信息的篩選中解放出來。未來新聞行業,對於新聞專業主義和精英主義的要求將會更高,未能跟上時代腳步的從業者將不得不面臨轉型問題。
馬森的四個主要信息倫理議題(PAPA)是傳統倫理觀與現代信息社會相結合的產物,既有對傳統倫理的傳承,又充分考慮了信息世界的匿名性、全球性、實時性、便利性、普適性等特性。
三、新聞倫理議題的實施策略
倫理包括道德活動、道德意識和道德規范三個基本要素,六個新聞倫理議題屬於道德規范范疇,隻有明確道德規范,才能產生相應的道德意識,進而推動道德活動。在新聞傳播領域,要保障六個新聞倫理議題的權利,需要重視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創新“把關人”機制以保障受眾的真確權。在智慧時代,要保障新聞傳播的真確權,核心是把新聞“把關人”的職責后移,即通過嚴格執行“稿責自負”機制,以增強新聞發布者的自律意識。
二是積極應對“信息繭房”問題以保障受眾的兼聽權。主要有兩個途徑:首先是對受眾潛在需求的新聞信息進行深層次挖掘,“個性化推送帶來的‘繭房’效應問題可以通過對用戶潛在信息需求的挖掘來解決”[4]﹔其次是增加相關性,多角度推送新聞信息,對於同一主題,可以從社會、經濟、政治、技術、環境、文化等多個角度推送相關信息,以增加信息的廣度及深度。在有限的資訊內(不可能一次推送太多條信息),提供更多的視角。
三是通過完善的法制以保障報道對象的隱私權。在新聞傳播過程中,要保護公眾的隱私權,首先需要進一步明確何為隱私,其次要通過政策法規加大對公眾隱私權的保護力度。
四是從人與智慧設備兩個角度著手保障報道對象的平等權。人的角度是指增強新聞從業者的自律意識,新聞是輿論監督和道德監督的重要陣地,但這並不意味著新聞媒體可以肆意對報道對象進行新聞歧視或道德審判。
五是培養公眾的知識產權意識以保障新聞寫作者或相關機構的財產權。要保護新聞的財產權,需要重點抓兩個方面:首先是通過政策法規加大對新聞知識產權的保護力度﹔其次是從小就進行網絡倫理、信息倫理等方面的教育。例如,早期的網民並不認為網上越權下載資料有什麼不對,知識產權概念較為模糊,帶著這種觀念認識從事新聞傳播,自然也會漠視知識產權問題。但如果從小就受到教育,在網上隨便下載沒有得到授權的內容,就如同現實社會中偷拿別人的東西一樣,一旦形成這種觀念,在后來從事新聞傳播時,自然也會更加重視知識產權問題。
六是理順新聞行業的管理機制以保障新聞從業人員的工作權。在智慧時代,人工智能設備取代大量人的工作崗位已是大勢所趨,媒體行業也是如此。要保障新聞從業人員的工作權,核心是提升新聞從業人員適應激烈市場競爭的能力。而進一步理順新聞管理機制則是提升新聞從業人員競爭力的重要前提,原因就在於,盡管我國媒體已逐步市場化,但國有媒體機構以多軌制為代表的管理體制制約了其從業者與私有資訊機構人員之間的良性流動,國有媒體一旦倒閉,失業人員大都缺乏市場競爭力以及參與市場競爭的魄力。
四、結語
在智慧時代,新聞傳播將面臨一些新的倫理問題,這就要求對傳統新聞倫理既要傳承又要創新。真確權、隱私權、財產權、兼聽權、平等權、工作權等六個倫理議題是典型的智慧時代的信息倫理觀,傳統新聞倫理涉及一些,如真確權,但也有一些沒有涉及,如兼聽權。信息技術特別是智慧技術是媒介融合的重要技術支撐,是新媒體的重要特征,新聞傳播從業人員同時也是信息工作者。在這種背景下,把一些新出現的且同新聞有密切關系的信息倫理觀吸納融合進新聞倫理范疇中,不僅是完善新聞倫理理論本身的需要,也是適應智慧時代媒體發展的需要。
參考文獻:
[1]RO Mason. Four Ethical Issues of the Information Age[J].Mis Quarterly,1986,10(1),5-12.
[2]Ronald K Mitchell,Bradley R Agle,Donna J Wood.Toward a theory of stakeholder identification and salience: defining the principle of who and what really counts[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7,22(4),p853-886.
[3]梁鋒.信息繭房[J].新聞前哨,2013(1).
[4]喻國明,侯偉鵬,程雪梅.個性化新聞推送對新聞業務鏈的重塑[J].新聞記者,2017(3).
(婁霄霄為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學院碩士生﹔王燦發為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