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新聞愛好者》>>2018年第8期

從吃饃到吃面包,說明了什麼?——

從《河南日報》《“咱家的麥子能做面包了!”》談起

李英華
2018年09月27日09:41 |
小字號

來源:《新聞愛好者》

2018年6月11日,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宣部部長黃坤明到河南日報報業集團調研,集團黨委委員、副總編輯肖建中在向領導匯報時,特意就6月6日《河南日報》一版頭題刊發的《“咱家的麥子能做面包了!”》進行專題匯報和深度點評,指出這是4年前同一地方、同樣時間、主題類似的另一篇稿子《今年的“饃”確實能吃上了》的姊妹篇。黃部長饒有興趣地聽完后,特意讓隨行的工作人員把登載這兩篇稿子的報紙找出來帶回北京。

這篇不過千字出頭的稿子緣何能讓老總專題匯報?又為何能引起中央領導的注意呢?事情還要從4年前說起。

立政之本則存乎農。對農業、農村、農民問題,習近平總書記有著深厚的感情。2014年5月9日至10日,參加完蘭考縣委常委班子專題民主生活會,他即專程趕赴開封市尉氏縣張市鎮高標准糧田綜合開發示范區考察。自2010年實施農業綜合開發以來,該鎮已開發高標准糧田5萬畝。示范區內,連片的小麥綠浪滾滾、長勢喜人。習近平走進田間,仔細查看麥穗灌漿情況,與農技人員、農民、農業合作社人員親切交談。從良種培育到套種間距,從降雨情況到病虫害防治,從田間管理到收獲收割,從產量預測到村民收入,總書記問得十分詳細。得知示范區種植的小麥品種是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的“矮抗58”,且畝穗數、穗粒數、千粒重等指標都很好,示范區可望增產幾百萬斤糧食時,習近平總書記十分高興。他說:“說起來,我們都是搞庄稼出身的,看到小麥長勢這麼好,我和村裡人一樣感到很欣慰。用咱老鄉的話說,今年的饃能吃上了。”

“今年的饃能吃上了”這句朴素的話語蘊含了豐富的內涵。總書記指出,河南的糧食產量佔全國的1/10,小麥產量超過1/4,農業特別是糧食生產對全國影響很大,地位舉足輕重。近年來,河南農業特別是糧食生產取得顯著成績,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作出了突出貢獻,這既是河南的貢獻也是河南的奉獻。國家要進一步加大對農業大省的支持力度,讓主產區抓糧有積極性。

這句話引起了當時農口跑線記者的注意。2014年6月5日,時任河南日報報業集團副總編輯、現任集團總經理的張光輝,帶領農村經濟部副主任方化祎和開封記者站站長童浩麟,冒著酷暑,深入尉氏麥收一線,採寫了《今年的“饃”確實能吃上了》,在6月6日《河南日報》一版頭題刊發,贏得了各界廣泛好評。當年“三夏”期間,在尉氏縣農民沈平義家小麥收割前,記者一行趕到現場採訪,當天寫回了這篇800字左右的消息。稿件中既有現場感,有對小麥豐收內在原因的分析,又有對農民創新創造的反映,把豐富的背景、生動的描寫和平實的敘述濃縮進800字的消息中,體現了黨報記者的政治敏感和策劃意識。這篇稿件榮獲當年的河南新聞類一等獎。

時隔4年,2018年“三夏”期間,《河南日報》在頭版頭題刊發了筆者採寫的《“咱家的麥子能做面包了!”》。這兩篇稿子相同的是都是在6月6日見報,都發在《河南日報》一版頭題,都是豎兩欄刊發,堪稱姊妹篇。不同的是,一個在2014年見報,一個在2018年見報,反映的內容從“吃饃”變成了“吃面包”。

作為習總書記曾經視察過的地方,尉氏縣張市鎮沈家村在我省糧食生產中具有特殊意義,作為一名農口記者,筆者一直關注那裡“三農”方面的進展。2017年“三秋”,我了解到當地從普通小麥改為種植優質小麥,就打算利用今年“三夏”時去看看種植業結構調整的成果。接到當地通訊員的電話,告知沈家村的麥子開始收割的消息后,我和記者陳慧迅速趕往沈家村,採訪了總書記曾經視察的地方的農戶、村支書、糧食經紀人、農業專家等人,採寫出了《“咱家的麥子能做面包了!”》一稿。這篇稿子採訪時間很短,但由於先期准備充分,目的明確,中心思想突出,所以當天寫稿很順利,成稿也很快。稿子當天發回編輯部,第二天在頭版頭題見報。

這兩篇稿子的相繼見報,體現了以下幾層意義:

第一,體現了河南省委省政府對於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認真領會和貫徹實施。

改革開放以來,改革率先在農村拉開序幕,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打響了第一槍,由此推動農村經營體制、農業農村、城鄉社會結構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拉開全面深化改革的大幕。習近平總書記觀大勢、謀全局,勇於推動“三農”工作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制度創新,就做好“三農”工作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從“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的重要論斷,到強調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從告誡中國人的飯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我們的飯碗應該主要裝中國糧,到堅持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加快推進農業由增產導向轉向提質導向﹔從劃定農村改革的方向和底線,到強調讓廣大農民群眾有更多的獲得感等。這些都充分體現了總書記扎實的實踐基礎、深厚的經驗積累、深邃的理論思考、高遠的戰略考量和深深的為民情懷,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指導了過去5年我國農業農村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

悠悠萬事吃飯為大,農業是安天下穩民生的戰略產業。習總書記當年曾經說過,在我們這樣一個人口大國,必須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糧食安全要警鐘長鳴,糧食生產要高度重視,“三農”工作要常抓不懈。河南農業農村人口比重大,“三農”工作任務繁重,要重點抓好糧食生產、現代農業建設、城鄉一體化發展。糧食生產這個優勢、這張王牌任何時候都不能丟。要立足打造全國糧食生產核心區這一目標和任務,在提高糧食生產能力上開辟新途徑、挖掘新空間、培育新優勢、取得新突破。糧食生產根本在耕地,命脈在水利,出路在科技,動力在政策,這些關鍵點要一個一個抓落實、抓到位,努力在高基點上實現糧食生產新突破。

現在在河南省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過程中,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四優四化”成為重要的突破口,也是提高農民收入的切實有效的辦法。從吃饃到吃面包,口糧的變化展現出了河南省委省政府對習總書記指示的領會和充分貫徹,是河南省從農業大省向農業強省轉變的一個具體體現。

第二,體現了河南省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堅定步伐。

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描繪了鄉村振興戰略的美好藍圖。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從黨和國家事業全局出發、著眼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順應億萬農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出的重大決策,是在全面總結改革開放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三農”工作歷史性成就和歷史性變革、准確把握“三農”工作新的歷史方位的基礎上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是我們黨對“三農”事業發展規律的認識提升到了新境界,是做好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事關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目標的順利實現,事關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事關我們黨執政基礎的鞏固發展,反映了時代的呼喚、發展的必然、人民的期盼。我們要深入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切實增強責任感、使命感、緊迫感,堅決把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好。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加強黨對“三農”工作的領導,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創新發展理念,堅持高質量發展的根本方向,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重中之重,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統籌推進農村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加快推進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充分發揮“三農”在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新時代河南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征程中的重要作用。

鄉村振興戰略五個總要求中,生活富裕是根本。習總書記多次指出,增加農民收入是“三農”工作的中心任務,檢驗農村工作實效的一個重要尺度就是看農民的錢袋子鼓起來了沒有。他強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個不能掉隊。河南省是農業大省,沒有農民的富裕,就不可能實現富民強省。要深入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就要堅持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解決好農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

數據顯示,雖然河南省農民的收入連續8年持續增加,但是城鄉居民的收入水平一直低於全國的平均水平。2017年,盡管我們的增長幅度超過了8.5%,但與全國的平均水平差了將近1000元。城市居民的收入無論是增幅,還是絕對水平,都遠遠低於全國平均水平。這就反映了我們的農業農村工作的突出問題,也是老百姓十分關注的問題,就是要努力增加農民收入。

河南8200多萬畝小麥,佔耕地面積的3/4,也就意味著小麥與絕大多數農戶的生產收入息息相關。因此,抓好“三夏”生產,奪取夏糧好收成,對於維護國家糧食安全、增加農民收入、打好三年脫貧攻堅戰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2017年秋播,河南省遭遇持續陰雨天氣,冬前小麥苗情不如往年。2018年4月初,豫北、豫東地區部分縣市小麥遭遇晚霜凍害。再加上后期的大風倒伏等,給夏糧生產特別是優質小麥造成一定的不利影響。舉例來看,作為全國重要的優質強筋小麥生產基地和種子基地,新鄉市小麥種植面積超過500萬畝,其中優質強筋小麥100萬畝,今年受凍害影響較大。

然而,2017年全省優質專用小麥發展到840萬畝,較上年增長40%﹔種植面積在10萬畝以上的縣(市、區)達35個,20萬畝以上的縣(市、區)達11個﹔千畝以上單品種規模連片種植區達1769個,面積756萬畝,佔全省優質專用小麥種植面積的90%﹔訂單(意向)數量361.7萬噸,訂單率達87.5%,初步實現了布局區域化、經營規模化、生產標准化、發展產業化。以尉氏縣張市鎮沈家村為例,當初總書記曾經視察過的那片土地,如今由沈永平承包種植。他去年開始種植優質強筋小麥“新麥26”,雖然受凍害影響有所減產,每畝地也能收400公斤。但因為優質小麥有訂單,比普通小麥收購價格每斤至少高1角錢,所以跟去年相比,收入基本沒有受到影響。面對自然災害的不利影響,種植優質小麥能基本保証減產不減收。

小切口,大主題。這兩篇“三夏”期間的見聞式稿件,體現了河南省為了切實增加農民收入,按照市場需求不斷調整種植業結構,從而實現鄉村振興目標,讓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堅定步伐。

第三,體現了《河南日報》改版的決心和信心。

2018年6月1日,是《河南日報》69周年社慶,報紙以改版的形式表示祝賀。

夜班在點評《“咱家的麥子能做面包了!”》時說,這篇稿子讓人眼前一亮,從內容和題材上都突破了以往的一版頭題慣例:領導活動、規定性動作、捆綁性地方頭題。因此,在一版無以上三種必發性頭題時,我們的頭題該如何選擇?這篇稿件可以說是《河南日報》改版后一種新的嘗試,是可以供我們參考的范本案例。

在回應為什麼要選這篇稿做頭題時,夜班這麼點評,這篇稿件涉及四個要點:(1)涉及農業供給側結構調整的大主題背景﹔(2)當下“三夏”生產麥收的相關新聞﹔(3)與總書記調研指導河南工作時所說的“今年的饃能吃上了”相呼應﹔(4)記者下基層蹲點一線的採寫稿件。因此,這四個因素綜合起來,就構成了大家想發的、想看到的頭題稿件,在沒有提前交代的情況下,當天根據記者來稿發現質量很高,就選定了這個頭題。大家都覺得稿子不錯,就那麼發了。

值班總編輯和夜班編輯慧眼識珠,果斷把稿子放在一版頭題位置,這篇沾泥土、冒熱氣、帶露珠的稿子這麼迅速地呈現在版面上,是對我們一線採編人員最大的鼓舞。這篇稿子刊發后,讀者一片叫好,在編輯部也引發了一定的震撼。

第四,體現了農業報道重在策劃的意義。

中國是農業大國,農業、農村、農民的“三農”問題始終是關系國家安定和社會發展的根本問題。十八大以來,在習近平總書記就“三農”問題發表的一系列重要講話中,皆深度闡述了“三農”問題在國計民生中的基礎和保障地位。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后,“三農”問題再次成為熱點話題。處理和解決好“三農”問題,不僅需要黨和政府制定和實施正確的政策方針,還需要發揮新聞媒體的傳播影響力和輿論引導力的作用。近年來在關於農業食品安全、農民工權益、農民養老現狀、農村自然生態環境等諸多涉農輿情問題中,媒體的涉農報道和輿論調控,都對相應問題的提出和解決起到了重要作用。[1]

農業報道,具有鮮明的時間特點,“三夏”“三秋”一年一度,重大的時間節點不多,亮點也不突出,要想做出深度和厚度,策劃顯得格外重要。

策劃先行的概念體現在很多方面。比如,2006年3月6日美國奧斯卡頒獎典禮前后,《河南日報》娛樂新聞版策劃先行,先后在兩周內連續推出了27篇新聞報道、專欄、評論和背景資料,客觀公正地展現了第78屆奧斯卡頒獎典禮的全過程,讓中國讀者看到了一個“真實”的奧斯卡。這組報道引起了讀者的關注和好評,盡管同時期省會其他報紙的娛樂版面也對奧斯卡進行了重點報道,但《河南日報》的報道卻是其中最具規模、最有章法、分寸把握最好的。[2]

議題設置理論認為,大眾傳播對某些議題的著重強調和這些議題在公眾中受重視的程度構成強烈的正比關系。《河南日報》作為省委機關報,面對黨的十八大以來河南取得的巨大變化,如何更好地設置議題,創作一組有高度、有深度、有力度的扛鼎之作,深刻揭示其背后的原因、意義和影響,成為河南日報報業集團編委會思考的重要內容。

參考文獻:

﹝1﹞袁麗媛.主流媒體對“三農”新聞輿論的引導路徑探析:以《農民日報》“兩微一端”為例﹝J﹞.新聞愛好者,2017(10).

﹝2﹞王是.策劃讓娛樂新聞走向“縱深”:《河南日報》“奧斯卡”系列策劃報道體會﹝J﹞.新聞愛好者,2006(7上).

(作者單位:河南日報農村經濟採訪部)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