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青年記者》>>2018年2月上

胡國華:時代托起“新聞夢”

杜鵑
2018年10月17日14:47 |
小字號

來源:《青年記者》2018年2月上

1981年11月16日,江西高安中學。

這是一個冬日的傍晚,學校的一間大教室裡擠滿了人,師生們都圍在一台黑白電視機前,聚精會神地觀看第三屆女排世界杯的最后一場奪冠比賽,中國女排的對手是東道主日本隊。當時國內的電視機還不普及,但是幾乎每台電視機都將頻道鎖定在女排比賽上。“中央電視台,各位聽眾,各位觀眾,現在我們是在日本的大阪體育館向大家播音……”宋世雄的解說牽動著每個中國人的心。隨著最后一個球落地,女排姑娘們抱頭痛哭。守在電視機前的師生們激動萬分,高呼“中國萬歲,女排萬歲!”此時,一名11歲的初一少年也擠在人群中,跟著歡呼、吶喊、雀躍,淚流滿面。

時隔不久,採訪報道女排事跡的新華社記者、高安中學老學長盧琰源來探望他的老師、這名少年的母親許蘭芬,帶來了很多張和女排隊員的合影。大家圍作一團,看到的、談論的都是郎平、張蓉芳、周曉蘭的事跡,而少年的眼睛緊緊盯著站在女排隊員身邊的記者盧琰源:什麼時候自己也可以像他一樣,成為重大歷史時刻的親歷者、見証者和記錄者。做一名記者的種子,就在那時深深埋在了少年的心田。

人們常說,以自己的興趣為職業是幸運的。實現了少年時夢想的胡國華,就是一個地道的幸運兒。

1991年,他從武漢大學新聞系廣播電視新聞專業畢業后分配至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從新聞節目部、地方新聞部的編輯、記者做起,迄今已有27年了。那個從初一開始夢想成為記者的少年,已經成為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總編室副主任、突發公共事件新聞報道應急辦公室主任,第十四屆長江韜奮獎(韜奮系列)獲得者。在新聞的道路上奔跑、耕耘,他無怨無悔!

“強國夢”:強烈的家國情懷

作為偉大時代的親歷者、見証者和記錄者,能夠清晰地觸摸祖國復興的脈搏,感受民族強大的榮光,感受民眾一顆顆躍動的愛國心,是多麼幸運的事情。那份激昂的“強國夢”、報國情穿越時空,始終沖擊著胡國華的心房,讓他心潮澎湃。

胡國華永遠忘不了那個普天同慶的夜晚。

那是1997年6月30日深夜,一個全球炎黃子孫欣喜若狂的夜晚。“火樹銀花不夜天,百年長夢今宵圓。”時任《新聞縱橫》編輯室編輯的胡國華坐在香港會展中心中英政權交接儀式現場,看著英國“米”字旗緩緩地降下去,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五星紅旗獵獵地飄起來,滿座的四海高朋用不同的語言向中華民族祝福。雙眼模糊的那一刻,他突然想起了1985年進入高安中學文科班的第一堂課上,語文老師羅伯昌為他們創作、朗誦的一首詩《致文科班的雛鷹們》,“願將來的一天/你們在不同膚色的人群中�驕傲地感受華夏的輝煌”。在這樣一個流光溢彩的夜晚,12年前的這句詩言猶在耳,如電光火石一般出現在胡國華的腦海。他想,這真是一個美麗的預言!

胸懷一腔報國夢,萬水千山總是情。胡國華說,二十七載與時代同行,與祖國共進,雖然歷盡辛苦,但時刻能感受到無上的榮光和沉甸甸的責任。

2016年9月3日,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紀念大會在北京天安門廣場舉行。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現場直播席設在天安門城樓東平台,中國之聲、中華之聲、華夏之聲三套頻率並機直播,全國各級廣播電台主頻率同步進行完整轉播。

為了這場直播,胡國華三次和前方直播人員一起參加演練,三個通宵沒有合眼。9月3日凌晨1點鐘,他和各新聞單位的100多名記者提前入場,因為不能帶食物上天安門城樓,隻好借著黎明熹微的晨光,在端門外吃了一點東西。從上午9:45直播開始,一宿未眠的他,一直站立在天安門城樓東平台指揮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直播的進程。直播的兩個小時,他在主持人和評論員身后,不斷調整、更新內容,確保每個環節、每個人名、每個提法准確無誤。當閱兵方陣經過時,一行熱淚奪眶而出,打濕了他的衣襟。

在胡國華的身上,這種情難自已有過多次。香港回歸、澳門回歸、長江三峽大江截流、嫦娥一號發射升空、青藏鐵路穿越高原、黨的十八大、神舟飛船遨游太空、朱日和閱兵、廈門金磚會晤、黨的十九大,他都是親歷者和見証者。

天舟一號飛行任務是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第二步”和空間實驗室飛行任務的“收官之戰”,也是2017年我國航天領域的焦點之戰。胡國華和同事們統籌全台制定系列直播報道方案,組建前方直播報道團隊,在文昌衛星發射中心、北京飛行控制中心分別設立直播席,在西安衛星測控中心、遠望七號測量船等地設立連線直播報道點,前后方密切配合,圓滿完成《啟航天舟》《相擁太空》《太空加油》三場系列直播和相關新聞報道,並在《新聞和報紙摘要》《新聞縱橫》《全國新聞聯播》《國防時空》等欄目播發大量錄音報道、專家訪談,央廣網、央廣新聞客戶端及中國之聲、國防時空等微博、微信融合聯動,突出宣傳載人航天領域的最新成就,全方位多角度講述航天故事、贊頌航天精神、展示航天前景。為了這幾場直播,胡國華傾注了大量的心血,不但擬定了直播題目,還確定了直播架構,鼓勵大膽創新。在《啟航天舟》直播中,首次設置虛擬電腦主持人“天天”,將天舟一號貨運飛船擬人化,通過微博、微信平台開啟在線征集活動,邀請網友向“天天”提問,與直播間主持人、嘉賓頻頻互動,介紹相關科普知識,吸引了不同層次的人群收聽節目,反響熱烈。

2017年7月30日,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在內蒙古朱日和訓練基地圓滿完成慶祝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0周年閱兵現場直播,總時長83分鐘。從7月2日起至7月30日,直播團隊先后六次組織百余人次前往朱日和,深入參加實戰訓練的部隊,對於閱兵活動的每一項訓練科目、裝備特點等都做了扎實的採訪和資料准備工作。胡國華和同事們驅車6個小時趕到朱日和,負責統籌協調工作,嚴格審讀,反復推敲直播稿,直到閱兵活動前一天的凌晨2點。回來的路上特別堵,開車竟用了十幾個小時,到北京已經是凌晨1點多,看著萬家燈火,胡國華的內心充滿了勝利的喜悅。

“愛民情”:堅定的人民至上

毛主席說,自己一生有“三怕”,其中第一怕是“怕老百姓流淚”,老百姓的淚就是他老人家心頭的痛。這句話深深地刻在了胡國華的心底,時刻提醒他,面對欺負老百姓的事,必須挺身而出,仗義執言,為他們伸張正義。

剛到《新聞縱橫》編輯室的時候,25歲的胡國華去採訪某市的招待所拆遷工程。肅殺的寒風吹打著殘垣斷壁,吹打著發鏽的鋼管和破落的施工架,讓人難以相信這裡曾是一個花園般的賓館。沒有論証倉促上馬,不作評估草率拍賣,因官商勾結,矛盾糾結,這項工程成為“半拉子工程”。漫天開價蒙蔽上級,輕諾寡信哄騙職工,招待所職工得不到妥善安置,權益得不到保障,生活難以為繼,平時在菜市場撿白菜葉充飢。一名老職工患癌症無錢醫治,在極度痛苦中默默死去。胡國華流著眼淚給這些職工捐款,給編輯部回傳了一篇激憤的批評報道,義憤填膺聲討這種丑惡現象。由於種種原因,單位把胡國華召回北京。在回程的火車上,他一宿未能成眠!

這是一次失敗的採訪經歷!從這以后,胡國華逐漸懂得:要做一個人民的新聞戰士,不僅要有膽,還要有識﹔不僅要有勇,還要有謀﹔不僅要有熱血和沖動,還要有冷靜和睿智﹔不僅要有匕首和投槍,還要有戰略和戰術。否則不足以講出真話,不足以把真話講得有分量,不足以使正義弘揚,讓罪惡昭彰。

1997年8月,胡國華從聽眾來信中,發現了一封淚痕斑斑、情真意切的六頁長信,信是北京市房山區石樓鎮支樓村一名瀕臨失學的初二女學生梁丹寫來的。信中訴說了“父母都是殘疾,家裡極度貧困”“要吃飯就不能上學、要上學就不能吃飯”的悲苦境況。

胡國華被這封信深深打動,隨后趕往房山梁丹家中現場採訪。報道《帶淚的渴望》趕在開學以前在《新聞縱橫》的《周日特別奉獻》欄目中播出,以真實的現場音響、飽含情感的筆觸打動了廣大聽眾。從報道播出的當天上午起,《新聞縱橫》編輯室陸續收到包括台灣省在內的全國30多個省、市、自治區千余名聽眾的來信來電,捐款總額達3萬多元。《新聞縱橫》編輯室得到了房山區委區政府的支持,在梁丹所在的石樓鎮舉行了“中央台轉贈梁丹同學社會捐款交接儀式”,緩解了梁丹的家庭困境,解決了梁丹姐妹的上學問題,廣泛地喚起了全社會救助貧困學生的愛心和熱情,全國婦聯、國家教委等部門也予以了高度重視,收到了很好的社會效果。梁丹后來考上了山西醫科大學,她的妹妹考上了北京聯合大學。雖然后來沒有再聯系了,但每每想起她們,胡國華的眼眶總會濕潤,內心總會充滿感動。

胡國華永遠記得2001年11月8日,那天是我國第二個記者節。下午,他在新聞前輩穆青的辦公室採訪,穆老送給胡國華,也再一次送給全國新聞人他一直挂在心頭的那四個字:勿忘人民。胡國華告訴穆老,心中裝著人民,情系百姓疾苦,傳遞群眾呼聲,從初一時立志做記者開始,就被他視為使命和責任。穆老的話再次警醒他,鞭策他:一個把根深深地扎在人民之中的記者,才是一個內心有源泉的記者﹔一個有理想和信仰的記者,才是一個有靈魂的記者!而這樣的記者,才是合格的新聞戰士,是黨和人民群眾信任的新聞工作者!

習總書記要求新聞工作者要堅持正確工作取向,以人民為中心,心系人民、謳歌人民,做黨和人民信賴的新聞工作者。胡國華說,正如習總書記指出的,造就一篇好新聞的,不是漂亮的文字和技巧的處理,而是責任感和憂患意識,是對人民群眾和這個時代深深的、純粹的愛!隻有心中始終裝著人民群眾,才能在工作中獲取無窮的動力。

“新聞夢”:不息的砥礪前行

胡國華說,自從1991年來到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工作,其中經歷了不少磨難和挫折,不少誘惑和迷茫。這些年的歷程,與其說是被光環圍繞,不如說是一次次地在絕望中尋找希望,在無助中頑強堅持,在跋涉中不斷創新。

1996年胡國華創作的中國新聞獎一等獎獲獎作品《英雄,魂兮歸來》,本是一篇緬懷英雄王杰的“規定動作”,完全可以“常規”地歌頌英雄如何偉大,人民如何懷念。但是,胡國華在採訪中,敏銳地發現了傳統與現實、繼承與弘揚之間的距離,於是以探討英雄精神的時代價值為突破口,揭示公民意識、公民素質、社會公德等方面存在的尖銳問題,呼喚加強精神文明建設的必要性和緊迫性,被業界譽為“正面報道不可多得的精品力作”。

2003年,網絡媒體不期而至,一下抓住了人們的眼球,也打亂了傳統媒體的陣腳,讓已經承受電視沖擊的廣播業跌入嚴冬。這時,從遠在中東的伊拉克傳來了海灣戰爭的槍炮聲。央廣決定創新傳播手法,最大限度地發揮廣播用聲效再現戰爭場景的獨有優勢,在國內首開用廣播現場直播戰爭的先河。胡國華被任命為戰爭特別節目《海灣零距離》中午板塊總負責人和總主持人。他和同事們一起,在直播戰爭的同時,開辟了短信平台,組織前方記者、專家、主持人和聽眾即時交流互動,極大地拓展了信息的深度和廣度,引導聽眾看清楚這場戰爭的本質,收聽率得以大幅攀升。這一創新之舉,使冰雪交加的廣播業感受到了春天的溫暖,被業內人士譽為“廣播突圍”“勇於創新”的范例。

由此,胡國華深刻體會到,隻有堅持再堅持,創新再創新,讓天下資源為我所用,才能不斷為廣播開疆拓土,再創輝煌。

2005年國家測繪局決定再次開展測量珠穆朗瑪峰高程活動。胡國華帶領同事們開辟《再量第一峰》專欄,對珠峰復測進行了連續報道,其中登頂直播是央廣迄今海拔最高、條件最艱苦的一次直播﹔2006年,胡國華帶領同事們運籌大型直播《穿越青藏高原》,開設中國廣播史上的第一個列車直播間,全程跟蹤報道首列火車的進程,掀起了青藏鐵路建設以來中國廣播界最大規模的報道高潮﹔2012年5月14日到6月8日,胡國華策劃的大型系列報道《中國文化改革發展紀事》在中國之聲、經濟之聲、中華之聲、華夏之聲、文藝之聲播出,實現網絡等多媒體手段傳播,獲得了當年的中國新聞獎一等獎﹔2015年,胡國華策劃的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大型全媒體專題節目《歌聲中的抗戰傳奇》,同時推出廣播產品、視頻產品、新媒體產品,在多個新媒體平台的收聽、點擊、閱讀量讓同行大為贊嘆。在胡國華和同事們的手中,廣播已經不是單純的廣播,而是一台聲音的盛宴、一個多媒體的舞台、一條和百姓零距離互動的橋梁和紐帶!

時代快速發展,社會急劇轉型,知識日新月異,受眾需求不斷提高,決定了新聞工作也要適應形勢,努力創新創造,堅持與時俱進,不斷進行戰略性調整,增強影響力和貼近性。胡國華一直堅持正確新聞導向,提高業務水平,勇於改進創新,不斷自我提高、自我完善,努力做一名業務精湛的新聞工作者。

2016年春節期間,根據台領導指示,央廣總編室統籌全台七套頻率,以新聞、專題、文藝相結合的形式,推出春節特別節目《中國聲音中國年》。《中國聲音中國年》主打廣播的聲音特色,全部內容由“國家的聲音”“我們的聲音”“我家的聲音”與“我台的聲音”四個部分構成﹔其中,“國家的聲音”系首次推出,是特別節目的核心和統領。同時,節目在融媒體傳播方面大膽創新,首次引入了廣播特色鮮明的微信“喊紅包”活動,聽眾在收聽廣播節目的同時,通過在規定時間內喊出規定口令的方式搶得節目派發的60萬元現金紅包。這一活動成功地將傳統廣播與移動互聯網融合在一起,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和幾十個國家聽眾的參與互動,參與的人次達到1552萬,創造了中國廣播史最大的最大規模的廣播新媒體互動,引起了互聯網及傳媒行業的廣泛關注。《中國聲音中國年》榮獲2016年亞廣聯“創新節目”類大獎。胡國華作為項目的統籌協調人,分享了節目的光榮和感動。

2017年,胡國華繼續參與統籌春節特別節目《中國聲音中國年》的採制播出,融合全媒體音視頻平台,首次採用PC和手機直播雙視頻平台,為全國受眾和網友奉獻了一道有聲有色的“視聽盛宴”。從中午12點開始,中國之聲等九套頻率並機直播6小時,傳遞了中國人的親情、溫情、豪情和恩情,展現了過去的一年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中國社會經濟取得的巨大成就和百姓生活的長足進步。根據多家權威視聽率調查機構的調查數據,《中國聲音中國年》收聽、收看、互動數據再創新高。

27年來,胡國華採訪過的每一個人,經歷的每一件事,已經定格在他的心海,融入了他的血脈。胡國華說,時代在破浪前行,祖國在昂首奮進,記者作為桅杆上的瞭望者,在給予希望的同時,還要提示風險﹔在發現問題的同時,還要承擔責任。記者不是過客,更不是看客,記者是與時代同行的見証者、參與者、吶喊者、擔當者。

胡國華:中共黨員,現任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總編室副主任兼突發公共事件新聞報道應急辦公室主任,高級編輯。自1991年從武漢大學新聞系畢業起,歷任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地方新聞部、新聞節目部編輯,《新聞縱橫》審稿人,新聞專題部主任,時政採訪部主任。獲得國家級新聞大獎30多項,其中獲中國新聞獎一等獎8次,出版個人專著《與時代同行》。榮獲2007年人社部“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才、2008年全國宣傳文化系統“四個一批”人才、2009年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2016年榮獲第十四屆長江韜奮獎(韜奮系列)。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