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青年記者》>>2018年3月上

偏見,源於對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蒙昧

蔡笑元
2018年10月17日14:55 |
小字號

來源:《青年記者》2018年3月上

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是大家耳熟能詳、常挂嘴邊的詞,部分新聞人卻與之貌合神離,加之近年來社會環境和媒體格局的巨大變化,甚至有漸行漸遠的傾向。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新聞隊伍的風氣,損害了新聞行業的引導力和公信力。在新聞輿論工作愈顯重要的今天,這個問題值得深入探討和分析。

部分從業者理論基礎薄弱

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是個常談常新的話題,很多專家學者曾論述過新聞工作者學習、踐行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各個方面,但其中有相當一部分只是籠統地概述業界的現狀。在如今講求垂直細分的時代,我們必須看到新聞工作者中存在的分層現象,以更清晰地認識問題。

1.學科背景差異

新聞傳播等專業畢業的新聞工作者曾研讀過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相關課程,大都有一定的基礎。但新聞輿論工作覆蓋各行各業,需要不同學科背景的從業者,很多一線採編人員並非新聞傳播專業科班出身,有些在入職前甚至從未接受過任何形式的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相當數量的新聞工作者在這一方面是零基礎,這是必須引起注意的客觀現實。

2.代際差異

青年人、中年人、老年人之間存在各個方面的代溝,在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認識和認同方面也不例外。不得不承認,由於所處時代教育理念、思想風氣、整體社會環境等差異,90后、00后包括部分80后,在政治素養方面與中老年同志差距明顯,對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理論基礎、個人理解、學習興趣較為薄弱,很多年輕人連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基本概念和范疇都未厘清,學以致用更無從談起。

3.經驗差異

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理論素養會隨著工作經驗的積累而提升。無論從事新聞行業前理論基礎如何,在新聞機構浸淫多年之后,久入芝蘭之室,自能耳濡目染、有所精進。較為勤奮努力者可以通過自學填補知識漏洞﹔部分從業者學習主動性較差,但通過工作中有意無意的積累,至少能夠習得部分碎片化知識﹔本身造詣深厚的從業者則可精進水平,甚至形成自己的獨到見解。

情感認同削弱

情感認同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基礎。如今思想趨於多元,同時新媒體崛起導致傳媒界發生深刻變化,傳統媒體經營壓力增大。在不同思想觀念的沖擊和利益驅使下,信念不堅定的同志就會對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產生懷疑,或是雖然認同理論,但在嚴峻的環境下無暇顧及,在思想上行動上出現偏離現象。

1.受社會風氣影響,離人民越來越遠

如今,金錢、權力、社會地位等在人們的價值觀中分量愈發加重,編輯記者的目光也為其所吸引,關注重點漸漸從普通勞動者身上轉移至更“高大上”的領域。近年來,“走轉改”等活動頻繁開展,“三貼近”等要求被不斷提及,這些本該是不言而喻的基本要求,也是老一輩新聞工作者無需強調都會自覺踐行的工作作風,如今卻成為宣傳部門三令五申的重點工作內容,確實反向說明了新聞業和基層漸行漸遠的現狀。

如果概覽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的報刊,尤其是近些年來的都市類報紙,可以發現一個現象:隨著時間的推移,報紙上工人、農民等底層工作者越來越少,朴素、熱烈的勞動場景越來越罕見﹔政商名流開始頻繁出鏡,大紅大綠的娛樂新聞漸漸佔據版面,各路名人被360度全方位拍攝。這當然是經濟發展、社會階層變化的體現,但是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強調人民性,報刊必須與人民保持密切的聯系,而人民大部分終歸是普通的勞動者。如果一份報紙沒有堅持把報道重心放在普通勞動者身上,那就很難讓人相信這份報紙是講人民性的。

很多讀者會覺得,當今媒體上刊載的有關工人、農民的影像作品,相較於以前喪失了很多美感。普通勞動者的生活細節很少再被詳細描述,仰角拍攝等手法愈發少見,取景越來越隨意,有關的佳作名作佔新聞作品總量的比例越來越小,這確實反映了新聞工作者的觀念變化。記者隻有出於對勞動者最誠摯的尊敬和熱愛,才能發揮工匠精神,蹲跪甚至是俯臥在農民、工人面前來抓取最佳拍攝角度,精雕細琢出動人佳作﹔隻有每時每刻關注一線,扎根最基層,才能捕捉到那些獨特而精彩的瞬間,才能有觸動人心的細節描寫。農民、工人等收入不高的群體在新聞工作者的心目中越來越無足輕重,大家雖然未曾直接講明,甚至可能也不曾自知,但是這一問題已實實在在地反映在了作品和版面上。人民性是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重點內容,脫離人民的做法可以說極其危險。

2.新媒體沖擊

新媒體沖擊導致的業務恐慌、經營壓力使一些傳統媒體人疲於生計,產生了諸如“生活都得不到保障了,哪有空學習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等想法。近年來頻繁出現新聞敲詐、有償新聞、低俗庸俗新聞,有些媒體甚至犯了政治性錯誤、導向性錯誤,其本質就是因為對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沒有情感認同,不以為然。還有些從業者即使沒有犯錯,也因為工作時出發點與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貌合神離,不能積極主動有效地完成工作。

一些認識誤區

當今新聞工作者對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誤解基本可以用認為其“已經過時”“脫離實際”來概括,類似想法在學習和工作中並不少見。

1.未厘清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本質

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是世界觀和價值觀,最初是一百多年前馬克思、恩格斯根據當時的現實情況抽象出的理論,是新聞工作的指導思想而不是具體施行方案。由於時空差異,部分內容如今已不能“即插即用”地解決現實問題,而是需要深入理解吸收,再結合具體實際賦予其新的外延,進而貫徹落實。學習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應將其當作最基本的思維工具,當作底層思維來學習和培養,用它夯實思想基礎,而不是妄圖建立空中樓閣。

這本該是常識,但如前文所述,部分新聞工作者理論素養不夠、對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理解不深,就會試圖通過背誦概念直接解決工作中的實際問題,這實屬緣木求魚﹔而這種行為的失敗又會使其對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喪失信心,產生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脫離實際”的錯誤想法,形成惡性循環。

2.對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在新媒體時代解釋問題、指導工作存在疑慮

部分新聞工作者會認為新媒體時代科技日新月異,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已經落伍,跟不上新媒體新技術的迅速發展,其實不然。這主要體現在兩點:

第一,新聞的本質和基本的傳播規律並未改變。如今新媒體新技術層出不窮,新聞傳播渠道和呈現形式百花齊放,但仍未脫離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及其發展成果的范疇。例如,如今虛假新聞等傳播速度更快、傳播渠道更廣,更受公眾非議,這嚴重違背了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強調的真實性原則﹔近年來在網上掀起不小波瀾的反轉新聞可以用“報刊的有機運動”來解釋﹔醫患沖突等社會矛盾,可以依據“大眾媒介作為連接個人與世界的紐帶”等理論更好地處理﹔近兩年黨報經營逆勢增長,也印証了“通過政治上的成功達到經營上的成功”的辦報理念。此類例子不勝枚舉,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具有極強的概括性、預見性和解釋力,強大的生命力使之在今天也能熠熠生輝。

第二,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是不斷發展的理論。列寧、毛澤東、鄧小平等都對其進行了繼承、創新、補充和發展,習近平總書記的新聞輿論思想是豐富發展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重要成果,對新聞領域的現狀、變化,包括新媒體沖擊等都有所涉及,具有鮮明的時代性和指導性。

學習中的困難

一個群體的問題需要制度和機構來解決,指望群體裡的每個人都自覺自發解決問題未免太過理想化。同樣,如何做好新聞工作者的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也要以此為出發點來考慮。

1.學校教育的輕視

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作為馬克思主義哲學和新聞學的交叉研究領域,在高校新聞教育中尚未得到充分重視,教材也比較匱乏。在寬鬆且不夠嚴謹的課程影響下,學生自然會認為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無關緊要,甚至產生抵制情緒。①大學是培養人思維方式的地方,對學生三觀養成影響極大,如果這類想法深植於學生心中,工作后也未曾扭轉的話,那麼這個學生可能窮其一生也不能在新聞領域裡有大作為、大建樹。

2.新聞機構相關培訓太少

一般來講,除了入職培訓,很少有新聞媒體會對員工進行有針對性的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原因大致有兩點:

其一,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一直處於“燈下黑”的狀態。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是新聞工作者的必備基礎素質,正因如此,部分媒體管理人員誤認為從業者都已具備相關知識,無需進行最基礎的培訓。然而正如前文所述,部分新聞工作者的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基礎相當薄弱,這部分人急需受到相關培訓。新聞機構尤其需要對他們進行全面系統的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從最基礎的知識、最基本的內容學起。

其二,沒有直接收益。新聞單位的業務培訓往往是問題導向,講求改善現狀,而新聞工作者的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問題是基礎工程、收益也是隱性的,難免讓人忽視。培訓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目的是什麼呢?在某些媒體管理者眼裡,即便是最緊要的把關能力,也不如直接學習時事政治和背誦相關規定來得立竿見影。而且,如果總是重彈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這個“老調”,會讓部分領導認為培訓負責人在應付差事,培訓負責人也會有同樣的疑慮,因此阻力重重。

前文談了很多誤區和問題,對於真正理解吃透了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人來說,這些則不成問題。偏見往往源於無知和蒙昧,誤解即是不夠了解。培養和鞏固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在整體也在個人,尚需大家共同努力。

注釋:

①蔡育恆 沈嘉悅:《新聞院校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現狀與方向》[J],《視聽》,2015年第6期

(作者為大眾報業集團期刊中心編輯)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