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青年記者》>>2018年4月上

手中的筆要對得起用熱血付出的戰士

沈曉泓
2018年10月17日15:33 |
小字號

“彎弓征戰作男兒,夢裡曾經與畫眉。”這句曾經寫滿我青春記憶的詩,讓從軍和當記者的夢想融為一體,成為我青春懵懂時向往與憧憬的職業。很榮幸,我大學畢業后參軍入伍走進了人民軍隊這個威武之師的行列,之后我又有幸從指揮學院教寫作的崗位,走上從事軍事新聞寫作的戰位。

從地方青年到軍人,再從寫作教員到軍事記者,曾經的夢想兩者兼而有之。無疑,我是逐夢中最幸運的那一個。

有人說,戰爭拒絕女人,但不拒絕女軍事記者。幾十年一線採訪的經歷,讓我深深地感悟到:你看得不夠真切,隻因為你貼得還不夠近。當軍事記者最快樂最幸福的,還是和一線官兵們心貼心的交流與溝通。他們的陽光與積極、奉獻與堅守,為我的新聞寫作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素材﹔他們的真、他們的純更是感動著我,讓我時刻記著自己的信念——“戰士對得起祖國,我手中的筆一定要對得起戰士”。

任務來臨,要能夠和戰士一樣沖上去

記得15年前,我剛剛被任命為人民武警報社軍事處處長,據說任命依據是當過教員、訓練參謀和軍事記者,軍事業務扎實、作風雷厲風行,“有股子虎勁兒”。時任解放軍報軍事部趙主任在一次會議相遇時對我說:“還沒有聽說過哪個報社的軍事處處長是女的,重大任務是要能沖得上去的,你行嗎?”我緊張地說:“我一定努力!”從2003年開始,軍事處多次圓滿完成執勤處突、搶險救災等重大宣傳報道任務,榮立集體三等功,被評為先進處室。特別是2008年,圓滿完成了抗雨雪冰凍、汶川救災、奧運安保等重大戰役報道,趙主任特地打來電話,欣慰地說:“這丫頭,還行啊!”是年,我因工作成績突出被任命為人民武警報社副社長。

2010年上海世博會,武警部隊萬余名官兵為這次盛會護航,這次盛會在世界經濟遭遇寒流的情況下舉辦,引起國內外各界超常的關注。為此,我帶人民武警報文化處赴安保一線採訪,組織策劃12個整版的系列報道《世界人類文明的盛典》——關注上海世博對世界經濟和文明的貢獻﹔8個整版的系列報道《橄欖綠與世博同行》——關注武警部隊護航世博安保。兩組系列報道受到上海世博組委會的高度贊揚,並被組委會永久收藏,我也有幸榮獲俞正聲、王岐山同志親自簽署的“上海世博特別貢獻獎”榮譽証書。

多年的辛勤耕耘,讓我擁有了許多光環和榮譽。光環之下,我的心始終平靜如水。因為我明白,這些榮譽其實是大家的,是團隊的辛苦,是同志們的努力,更是一線部隊戰友們火熱的戰斗生活的激勵。為此,我對身邊的戰友們心存感激,對生死一線的戰友們深情永駐。

最深沉的沃土,莫過於火熱的基層和可愛的官兵。他們是我永葆初心、篤志前行的無窮動力。我先后多次深入條件最艱苦、斗爭形勢最嚴峻的新疆阿克蘇反恐一線採訪,住班排、進村入戶,與“反恐尖刀”王剛和新疆總隊四支隊特勤中隊戰士們朝夕相處。

戰斗環境的無比險惡、勤務強度的極度繁重和官兵們大無畏的戰斗精神形成了強烈的對比,深深地打動了我。枕著邊關月,聞著濃濃硝煙味,我們寫下了探尋“反恐尖刀”王剛勝戰之源、帶兵之策、練兵之道的《為國安邊何惜命》《熱血鍛造虎賁師》《守不忘戰礪鋒刃》3篇系列通訊,以及《許黨許國,青鋒一劍靖邊關》《護黨護國,鐵馬狂沙萬裡塵》《報黨報國,立馬彎弓為民安》3篇王剛以忠誠品格、鐵血擔當、立身為旗踐行習主席能打勝仗強軍思想啟示錄。稿件發表后贏得了各方好評,王剛同志榮獲“八一勛章”,我們也兌現了“我們的戰士對得起祖國,我們手中的筆就要對得起戰士”的承諾。

心靈的震撼,就是對英雄的認同,就是對正確價值觀的認同。隻有內心深深的認同,才能以飽含深情的筆觸,寫下能夠打動讀者、打動自己的人物。

紛繁之處,要捕捉到戰士最感人的亮點

能夠在紛繁之處見人不見、覺人不察,憑的就是熱愛與真情。重大典型、武警后勤學院附屬醫院消化內科主治醫師趙紅艷憑借不屈信念戰勝病痛的事跡感動了很多人,但我和同事張錦霖並沒有草草下筆、就事論事,而是一直反復思索這樣一個問題:趙紅艷這個典型,除了她個人過硬的事跡之外,對於全部隊官兵投身強軍實踐有著什麼樣的指導意義?我一再追問:“是什麼力量使你能夠在全身六大關節壞死的情況下,戰勝常人難以忍受的病痛,十年風雨無阻堅持出診?沒有人要求你這樣全勤上班,就是正常人都難以做到。”最終,我們從趙紅艷的一句話中找到了答案:“與其說是我的病人需要我,不如說是我更需要我的病人。”我為通訊《打不垮的趙紅艷》寫下短評《使命的力量》:“她感受到了‘被需要’的幸福,感受到了自己存在的價值,感受到了作為一名軍醫肩上使命的分量……‘為人民、為百姓’,這不僅是醫生的使命和宗旨,也是我們全體共產黨員的使命和宗旨。”這正是我們希望傳達給讀者的思想。

又是一次令我終生難忘的採訪。2014年4月,我隨黃金部隊某部“西進北上”挺進無人區採訪,向海拔6000多米的阿尼瑪卿雪山進發。車行一半,遭遇大雪,不得不停了下來。而提前出發的地質調查先遣隊行至海拔5050米位置時,突然天降暴風雪,導致道路翻漿,車陷冰河。得知這一消息,部隊領導一邊命令他們保存體力等待救援,一邊派出大隊長王志彬帶領10名戰士乘六驅牽引車火速前往救援。而此時,我的心早已提到了嗓子眼,守在對講機旁坐等前方的救援消息。

夜深人靜,我毫無困意。“相比遇見狼群和豹子,這些還都是小兒科。”等待間隙,班長陳凱給我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

一天深夜,忙碌了一整天的二中隊區礦調小組陳凱等6名官兵正准備睡覺,突然發現窗外4顆亮晶晶的眼睛正朝著帳篷方向靠近。陳凱趕緊打開強光手電往外一照,不禁打了個冷戰,原來是兩隻大豹子正向帳篷逼近……

最真實的情感總是通向光明。這一個個感人的故事,讓我一下子萌生了跟隨這些執行艱苦任務的部隊走一遍的念頭,在向報社領導請示后,我們隨部隊一起開始了10多天的“無人區”之旅。

天空無飛鳥,地上不長草,風吹冰川跑。這些地方有的海拔高,有的道路險,有的冰天雪地,有的氣候炎熱……一路下來,我和官兵們平均每天要在盤旋的山路上行走17個小時,不知嘔吐了多少次。

茶馬古道,彩雲之南,哀牢山盡頭,有一個幾乎與世隔絕的中隊。剛一下車,我不顧疲勞來到班裡和戰士們聊起了家常。真是無巧不成書。當天是我的生日,和戰士們聊天中得知,戰士鄭元也是那天生日,我當即決定中午和戰士一起過生日,不在於吃什麼,而在於情感的交融。這一舉動讓戰士們解除了所有的拘謹,敞開心扉聊了許多他們身邊的故事。

憑著對基層戰士這份質朴的愛,我一路採訪掌握了大量感人的素材,採寫的《海拔5000米,雪山鳥飛絕》《邊塞孤島,一城連三國》等5篇系列通訊,在部隊上下引起了強烈反響,為人們了解黃金部隊、了解基層官兵任務生活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作品獲中國人民解放軍新聞獎。

打動他人,首先必須能夠感動自己

汶川大地震后,舟曲泥石流災害讓我又一次感受到不可承受之痛。災害發生后,我受命採訪,巨大泥石流的破壞和傷亡觸目驚心,我感到生命是那麼脆弱。

然而,採訪過程中,我又時刻被救援官兵的生動事跡感動著。特別是舟曲泥石流災害發生后,武警舟曲中隊副中隊長王偉帶著戰士們晝夜奮戰在廢墟上,和戰友一起救出23名幸存者。沒有人知道,這名連續作戰的“鐵漢”的家也成了廢墟,4名親人在這次災難中永遠離開了他。那一刻,我又真切感受到了生命的堅強。

脆弱與堅強糾纏,痛苦與感動交織,我含淚採寫了長篇通訊《托舉舟曲》,在人民武警報副刊一版整版刊發,並在新華網首頁刊出,點擊量達到千萬次,感動了無數人民群眾,為樹立“人民子弟兵愛人民為人民”的形象起到了促進作用,稿件獲得中國新聞獎副刊年賽金獎。

眼淚並非脆弱,而是一種愛的流淌。這種愛,在一名女軍事記者的心中終將積澱為成長的力量。經歷了那麼多,我非常清楚,內心強大是心理上成熟的過程。

又是一場精神上的歷練。2013年夏天,經歷過無數驚心動魄“大場面”的我,受命採訪一位在抗洪戰斗中英勇犧牲的烈士張池的事跡。那時,我自認為已經有了足以強大的精神力量。

然而,一到採訪現場,我仍然控制不住眼淚。張池是一位年僅24歲,素質全面、多才多藝的士官代理排長,是總隊歷次比武摘金奪銀的“專業戶”,是全武警部隊業余文藝會演中的主角,更是一名新時代最可愛的人。面對泥石俱下的洪水,他一次又一次扑進浪濤中救出群眾,用自己的生命詮釋了“人民軍隊為人民”的初心。

張池心中有人民,人民更是心疼和牽挂這個年僅24歲的共產黨員、革命軍人!一位被救群眾為他寫下了這樣感人肺腑的文字:“24歲,你還只是個孩子,面對電閃雷鳴、狂風暴雨、湍急冰冷的河水,想問你,孩子,你害怕不害怕?24歲,你還只是個孩子,面對幼小嬰兒、年邁老人的呼喚,洪水會吞噬生命,想問你,孩子,你猶豫不猶豫?”

看到這樣的文字,我又一次含淚寫下長篇通訊《張池不死》和評論《士兵的光芒》。在評論中,我感慨地寫道:24歲,還只是個孩子。然而,穿上這身軍裝,頭頂著國徽,“為人民”就不再是一句空話。這個看似高遠的字眼,做起來卻那麼實實在在。面對滔天洪水,沖上一步,可能就是死﹔后退半步,可能就是生。可不可以不救?有沒有權利選擇活著?張池,用他的實際行動響亮地回答了:軍人,隻有為人民赴湯蹈火的責任,沒有為自己選擇貪生怕死的權利!

稿件在軍內外引起強烈反響。新華社軍分社原社長熊錚彥寫來報評:“感謝武警報社,在全軍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時,推出這麼一個為人民不怕犧牲、深受人民愛戴的典型,樹立了人民軍隊的良好形象。”新華社北京軍區支社原社長趙蘇也寫來報評:“一名普通士兵的犧牲,引發這麼多人的追思,說明了什麼?對人民愛得有多深、付出有多大,在人民心中的位置就有多重!”此稿獲中國人民解放軍新聞獎。

飽含真情的採訪,又豈止這一次。在南疆莎車縣反恐戰斗的最前沿,看著滿臉風霜的戰士為了人民安危留下的一個個傷疤,我流淚了﹔

在武警總醫院心外科原主任王奇的家中,聽著他的妻子講述丈夫為救治群眾生命,一天做16台手術,積勞成疾、猝然離世的故事,我流淚了﹔

和張楠烈士生前戰友聊天,想著英雄為國家利益悲壯犧牲和他那望穿淚眼的媽媽,我流淚了﹔

……

有人曾問我,這淚水,是不是因為你作為女人的多愁善感?我說,不,是這些戰士的真、戰士的純無時無刻不在感動著我。

最深的情,要用最朴素的語言流淌到筆尖

2008年,為奧運聖火登頂珠峰,舉世矚目的珠峰公路經半年時間的艱苦施工終於投入使用。這條路平均海拔在5500米以上,全長108公裡就有170多個彎道,且所經地區地質條件極差,被業界稱為歷經“復雜地質大全”的奇跡工程。這麼一件世人關注、屢創奇跡的事件本應是新聞熱點,但在投入使用時僅新華社發了一條不到百字的短消息,其他媒體均未報道。這是為什麼?經了解我得知,重筑珠峰公路曾使奧組委和西藏自治區領導陷入兩難境地。珠峰公路已經完全癱瘓,如不重新修整,奧運聖火無法安全登抵珠峰﹔但如重新修整,那裡生態環境十分脆弱,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為此致函我國政府,對整治改建珠峰公路提出環保質疑。

一個燙手的山芋!誰都不敢碰,弄不好就會觸“雷區”。但是武警交通二支隊為擔負這項任務在生態保護等方面做出了堅苦卓絕的努力,付出了巨大代價,做出了很大犧牲,不報道對不起犧牲奉獻的戰士們,如報道,又怕觸了“雷區”引來輿論被動。糾結中,還是對戰士們的深情戰勝了我的怯懦。在採寫《天路向珠峰延伸》時,我了解到,珠峰公路每向前延伸一米,我們的官兵都要付出巨大的代價。但是,我不想把筑路官兵寫得悲悲切切、怨天尤人,那不是武警官兵的性格。我要用自己的筆寫出他們的無悔與極限抗爭,笑對雲卷雲舒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夏季的珠峰氣候最為復雜,雨雪、冰雹、雷電、風暴和雪崩等惡劣天氣時有發生。一天清晨,戰士們剛剛起床准備洗漱。突然,烏雲翻滾,狂風裹著鵝毛大雪、挾著黃豆大的冰雹鋪天蓋地而來,呼嘯的寒風讓人覺得身上的衣服像紙一樣單薄,隨后滾滾襲來的沙塵塞滿了官兵的耳朵、鼻子、嘴巴,宿營的帳篷也被一陣狂風卷翻到了幾米之外。大家急忙伏地躲避,待狂風過后,再“重拾舊山河”。

項目部主任李國印一邊重新扎著帳篷,一邊笑著用毛主席詩詞鼓舞大家:“飛起玉龍三百萬,攪得周天寒徹。沒關系,咱們摘片雲彩當被子,捧把飛雪當褥子吧!”他爽朗的笑聲感染了大家,醫生溫之剛也學著湖南口音接上話茬:“對,跟老天商量一下。不要這高,不要這多飛沙走石!哈哈哈哈”。

一場因風暴突襲帶來的緊張,就這樣談笑間被化解。

報道中我以“用責任鋪就生態之路、用忠誠筑就生命之路、用友誼托起生機之路”回答世人的環保質疑,用大量的事實告訴國人、告訴世人,中國武警不但在世界最高處完成了最為復雜、最為艱難的工程,還不惜付出加倍的經濟代價,採取多種科技手段保護和重建了這一地區的生態環境,並獲得環保驗收的高度評價。

該報道作為國內唯一詳細報道這一重大事件的新聞,在人民武警報一版頭條發表后,《解放軍報》《國防報》也在一版頭條全文轉發,並被三家報紙評為年度好新聞。

戰士對得起祖國,我手中的筆一定要對得起戰士!

“用最深的情寫我最愛的人。”這是我心底最朴素的一種情懷,也是我對幸福的一種詮釋。作為記者,對戰士最深的情,就是用手中的筆把他們的崇高思想、英雄壯舉,原原本本地告訴全國人民,讓全國人民永遠記住,永遠崇敬這些共和國的脊梁。我雖然已經不在年輕人的行列,但隻要走進一線部隊的方陣,就會依然保持著年輕人的激情,激情是千錘百煉后的嶄新迸放,更是一名軍事記者的自覺擔當。

沈曉泓:現任人民武警報社副社長,高級編輯,大校軍銜。先后組織策劃了北京奧運、汶川抗震、上海世博、國慶60周年、舟曲泥石流、天津“8·12”大爆炸等重大活動和重大任務的報道,採訪並推出了“八一勛章”獲得者王剛、“時代好兵”張楠、“不凡的士兵”張池、“人民好軍醫”王奇、“民族和諧的使者”庄仕華等數十位全國重大典型,2008年年,在新華網開辦“新華網·武警頻道”,首開軍區軍兵種互聯網輿論宣傳先例﹔2010年,被上海世博組委會授予“上海世博特別榮譽獎”。作品多次獲得中國新聞獎、中國新聞獎副刊年賽金獎銀獎、中國人民解放軍新聞獎。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