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體時代紙質圖書出版的堅守與改革
全球互聯網自20世紀末進入商用以來急速擴展,已經成為當今世界推動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重要基礎設施。中國的互聯網雖然起步較晚,但是進入新世紀以來,同樣發展迅速。互聯網的發展帶來了全媒體時代,使得同一信息可以同時以傳統媒介如圖書、廣播、報紙等和全媒體如互聯網、手機及各種終端閱讀器的形式進行傳播。當全媒體如洪荒猛獸般向人們襲來時,當人們越來越依賴便攜式移動設備時,當全媒體閱讀大數據逐年快速上漲時,曾有人這麼斷言:全媒體閱讀必將代替傳統閱讀,紙質圖書必將消亡。紙質圖書,這種古老的知識與文化載體,面臨著在全媒體沖擊下的生存危機。面對這樣的挑戰,出版單位是本位堅守,還是因噎廢食?是積極改革,還是坐以待斃?這些,都是處在全媒體時代下的出版單位應該積極思考的。
一、紙質圖書不會消亡,出版單位應該堅守出版品質
出版業是由智力生產和物質生產兩部分構成的。智力生產包括作者寫書、編輯編書與讀者閱讀,物質生產包括載體的生產、復制與傳送。智力生產和物質生產互為依存,缺一不可,二者的相互關系會隨著技術的發展而不斷改革。但是不論外部環境如何變化,也只是二者所佔比例的變化,隻要智力生產或物質生產不消亡,出版業便不會消亡。
雖說現在全媒體閱讀以其存儲量大、檢索便捷、便於保存、信息及時更新、不受時空限制、成本低廉等優點,迎合了人們快節奏的需求而不斷發展壯大。但是我們可以看到,全媒體閱讀在帶給人們生動和便捷的同時,也有其自身難以克服的缺點。全媒體閱讀是碎片化閱讀、跳躍式閱讀、淺層次閱讀,紙質圖書閱讀是完整性閱讀、直觀化閱讀、深層次閱讀,數字閱讀器永遠也不可能取代紙質圖書的地位和紙質圖書帶給人們的體驗和感受。因此,紙質圖書也不會消亡。
雖然紙質圖書不會消亡,但隨著全媒體時代的到來,作品數量劇增、價值觀多元化、讀者結構和需求多元化等變化接踵而至,作為出版單位,在堅守紙質圖書出版的同時也應該堅守出版品質。從宏觀上來講,出版單位應該把握正確的文化導向,引領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促進社會的進步和發展,促進大眾的素質全面提升,擔當起知識傳播和精神引導的重任。從微觀上來講,出版單位應該對作品內容進行篩選,對作品價值進行鑒別,提升編輯的職業素養,為大眾閱讀奉獻更多高品質的出版物。
二、紙質圖書出版應該改革,出版單位要重視“鏈接”
雖說紙質圖書不會消亡,但傳統的紙質圖書難以適應全媒體時代的特點,必須調整其在內容傳播體系中的位置與角色。因為,當技術出現顛覆性的變化時,智力生產也應做出相應改革。而且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這種改革是必須的,不改革,是要被淘汰的。
首先,出版人應該改革理念。在這個多元化發展的全媒體時代,有著多元化的受眾群,有著多元化的受眾需求,也就需要多元化的信息來滿足多元化受眾群的受眾需求。“鏈接”是全媒體時代的關鍵,是實現“隨時隨地互聯互通”的關鍵,重視“鏈接”應是全媒體時代出版人的新理念。因此,在這樣的新理念下,紙質圖書並不是閱讀的終端,而是與讀者的“鏈接”。出版人要盡快轉型,改革理念,進入知識服務市場,將服務更加深入,把讀者當作用戶來對待,與“用戶”第一時間實現“鏈接”,利用“鏈接”給“用戶”提供大量的多元化信息,第一時間提供服務,第一時間創造價值。全媒體時代的出版人,將成為一個全面整合信息的引擎。
其次,出版單位應該改革方法。目前,面對全媒體時代的挑戰,出版單位一般會從兩方面進行改革。一方面,實現出版資源的數字化。如:設立專門的編輯部或安排專人負責,將已經出版的紙質圖書的電子版進行收集整理,建立數據庫,再在數字終端進行宣傳推廣﹔另一方面,以新理念策劃、組織和加工增量傳統出版資源。這就要求出版單位把線型的、隻關注紙質出版物內容的編輯團隊,轉變為一個可以進行全面的多媒體創作的團隊。全媒體時代的編輯部,也將成為一個全面整合信息的引擎。
關於改革的第一方面,主要是已出版圖書的電子版收集整理的問題。這些資源是出版單位的獨有資源,對於出版單位而言並不難操作。目前,大多數出版單位都已建立了本單位的小型數據庫,還有些出版單位聯合外界力量建立了全國性質的大型數據庫。比如,太白文藝出版社就依托自身身處西部的區域特色,設立獨立的部門全力整合本單位的出版資源,建立了“西部文學”數據庫。該數據庫現已收入圖書上千冊,視頻或音頻上千分鐘,匯集了出版社二十多年來積累的豐厚的文學資源,同時還在源源不斷地加入新出版的圖書。該數據庫採用數字化技術,依靠合理的板塊構成、便捷的搜索方法和美化的展示平台,實現一體化內容服務解決方案。該數據庫收入的每一本數字版著作都得到了作者的合法授權,而且每一份與作者簽訂的合同信息也會上傳至數據庫后台保存,系統會在合同即將到期時提醒管理員,保障該數據庫收入作品的合法性。而由上海世紀出版集團攜手台灣漢聲出版公司、香港今日出版有限公司共同打造的“中華民族文化經典學術著作數據庫”便是出版單位聯合外界力量建立的全國性質的大型數據庫。該數據庫匯集近百年海內外的關於民族文化的經典學術著作,圖書總規模超過3000冊。由國內民族學、民俗學和民間文化理論研究領域的60多位頂級學者專家擔任主編,篩選、推薦、審定,並撰寫推薦語,從各個角度解讀中華民族主體文化。採用最新的數字技術和網絡技術,提供最為簡潔的搜索方法,形成規模效應,面向世界集中展示和傳播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
關於改革的第二方面,出版單位要想在紙質圖書上有所突破,一定要重視“鏈接”。利用“鏈接”將紙質圖書和全媒體鏈接起來,利用“鏈接”將紙質圖書和讀者鏈接起來。關於這點,將“鏈接”功能發揮的較出色的案例不在少數,說明不少的出版單位都充分認識到這一點並加以利用。這些利用“鏈接”獲得成功的例子很值得其他出版單位學習和借鑒。
案例一:由上海故事會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精心策劃的“中華民族文化大系”叢書。這套叢書以大文化的概念來闡釋各民族的歷史文化,內容涉及各民族的歷史源流、文化藝術、人文地理、宗教信仰、社會民俗、經濟生產、工藝制作、民族旅游、科學技術等方面,具有全面性和權威性。這套叢書首次實現了紙質媒體與數字媒體的有機融合,多維度、斷層掃描式地展現了各民族的歷史文化,專家視角、大眾表述,展現了一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多元一體”的中華民族文化長卷。翻開其中一本《天之驕子——蒙古族》,瀏覽其中一章。這一章的內容也就一萬字左右,但這一萬字可不單單隻有黑白文字,還包含了精美的圖片、優美的音樂、動人的舞蹈、本章撰稿專家的具體介紹、該專家代表作推薦及電子版免費下載。這些龐大而多樣的信息都是通過各種“鏈接”來實現的。通過全媒體技術,書中添加了大量圖片和音視頻資源,用“鏈接”使紙質圖書與手機、平板電腦等有效結合,擴充了這本圖書的信息量,讓讀者在閱讀文字的同時,隨時可以和網絡鏈接,可以聆聽到優美的音樂,欣賞到動人的舞姿,還能獲得額外的信息和資訊。這種邊緣知識援引的形式,打破了讀者在以往紙質書籍閱讀中正襟危坐、全神貫注的閱讀習慣,使讀者在閱讀過程中“手不釋卷”,帶給讀者更豐富的閱讀體驗和更優質的閱讀感受。
案例二: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朗讀者》。從這套書的書腰上來看,這套書有3個亮點。第一個亮點:70篇訪談恢復了部分因節目時長而被剪掉的精彩片段。第二個亮點:對94篇文本進行全段全篇擴充、名家譯本替換﹔增加原創朗讀者小傳、名家點評﹔154張獨家照片專供。第三個亮點:首次在紙質圖書上嘗試使用AR(Augmented Reality增強現實)技術,讓靜態的圖文書變成一部可移動的活電視。讀者隻要拿起手機掃描書中的任意一幅圖片,讀者就可以通過“鏈接”觀看到該圖片相對應的節目視頻,體驗觀看視頻、聆聽閱讀與閱讀文本的完美結合。這第三個亮點應該是這本書大火的主要原因,而這1000分鐘的視頻內容來自央視的朗讀者節目,出版單位隻需獲得相關單位授權,將二者“鏈接”在一起,將電視節目融合最新科技,整合出版成紙質圖書,便會獲得巨大成功。
案例三:太白文藝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也在積極實現與讀者的“鏈接”。在每本書的封底添加出版社微信公眾號二維碼和微博公眾號二維碼,讀者能通過本書“鏈接”到出版社的微信或微博公眾號,可以“鏈接”到公眾號裡推薦的其他好書。還嘗試在大型叢書的封底添加“試讀”二維碼,試讀內容包括封面、書號、定價、分類等出版信息以及本書的目錄、精彩內容、名家推薦、編輯推薦等,還包括這套叢書中其他書目的相關信息,利用二維碼將讀者和這套叢書中的每一本書“鏈接”起來,使得這套叢書可以以一個整體呈現在讀者面前。
三、結語
綜上所述,在全媒體時代,出版單位應該堅守紙質圖書出版,堅守出版品質,並積極地從理念和方法上進行改革。未來,屬於堅守出版品質的出版單位,屬於在紙質圖書出版中靈活運用“鏈接”的出版單位!
參考文獻:
﹝1﹞(日)鷲尾賢也.編輯力:從創意、策劃到人際關系(經典版)﹝M﹞.北京: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7.
﹝2﹞賀聖遂,姜華.出版的品質﹝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
﹝3﹞何承偉.三套書和一本雜志的啟示﹝J﹞.編輯之友,2008(11).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