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青年記者》>>2018年5月上

智媒時代媒體傳播者的職能轉向

王澤華
2018年10月18日09:19 |
小字號

來源:《青年記者》2018年5月上

2016年,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彭蘭教授指出:我們即將邁入的智媒時代,呈現“萬物皆媒、人機合一、自我進化”三大特征。以人為主導的媒介形態開始被打破,各種智能物體及新技術的交互融合,推動傳媒產業鏈的新變革。①這場以技術革新為導火索的智媒變革,隨著5G技術、物聯網、人工智能等一系列技術的推進,正以騰飛之勢快步發展。

智媒時代傳播環境的重要變化

1.人性化、智能化。智能的核心,就是依靠技術和算法的力量,去貼合人性需求、協助人們工作、助益人類社會發展。2018年3月舉行的第二十六屆中國國際廣播電視信息網絡展覽會(CCBN)的主題是“新智慧、新生態、新視聽”。“‘新智慧’是加快科技創新,推動廣電智慧化升級﹔‘新視聽’是發展創新應用,創享服務新體驗。”②前者強調技術、后者強調體驗,將“人性化和智能化”提升到新的高度,“用戶意識”再次成為媒介關注的焦點。

近年來,基於語音識別、語義理解、智能算法基礎上的智能語音機器人在國內風生水起。在內容生產方面,不管是美聯社旗下自動化新聞寫作公司Automated Insights、路透社新聞追蹤器Reuters News Tracer,還是新華社快筆小新、騰訊Dreamwriter,都讓機器承擔的標准化寫作、自動化新聞成為輔助人類媒體工作者的一大利器。

2.法制化、標准化。隨著智能化媒介入口的增多、可穿戴乃至可植入設備的盛行,網絡安全關系到國家利益、社會秩序、用戶隱私乃至財產安全。當前,在國家網信辦、工信部、廣電總局等部門領導下,媒體機構、互聯網企業等多方配合下,智媒傳播環境標准化建設正步入正軌。首先,《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關於促進移動互聯網健康有序發展的意見》《人工智能標准化白皮書2018》等一批網絡信息安全相關法律、意見、標准的出台,為媒體傳播環境提供安全保障。其次,區塊鏈技術的應用、密碼技術的升級等為未來傳播環境提供信任機制和主動防御體系。再次,依托大數據、人工智能的智慧監管引領行業規范有序發展,成為未來媒體傳播架構的重要組成部分。③

智媒時代技術發展日新月異,需要人們提高警惕防患於未然。隱私邊界是否需要再定義、怎樣填平信息鴻溝、如何防范“虛擬沉迷”等,都是新傳播環境下關乎媒介、網絡安全的焦點。放眼海外,歐盟通用數據保護條例(GDPR)將於2018年5月25日正式生效,也預示著人們已經充分意識到數據保護和標准建設的重要性。

3.系統化、生態化。智媒時代傳媒業生態的四個關鍵維度是:用戶平台、生產系統、分發平台、信息終端。④現今,“生產系統”大多由傳統媒體掌握,而另外三部分“用戶平台、分發平台、信息終端”則多數掌握在互聯網巨頭手中,加速融合構建多維度的媒體生態系統,成為大勢所趨。

新華社2017年12月發布媒體人工智能平台“媒體大腦”,功能覆蓋從線索、策劃、採訪、生產、分發、反饋等全新聞鏈路,讓雲計算、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多項技術為媒體賦能。⑤

“人機協同”模式下媒體傳播者的職能定位

通過智能化獲取人性需求,通過標准化使機器傳播活動有章可循、有法可依,通過生態化構建全鏈條傳播流程——“人機協同”逐漸將傳播者從傳播活動中解放,其工作內容和定位也在發生轉向。

1.信息採集環節:智能機器勞動的把關者。智媒時代的信息採集環節,極大程度上可以依賴技術。數據抓取系統可以進行選題的挖掘,傳感器、物聯網、雲採編等可以進行信息的採集,自動化新聞程序可以助力初期的標准化寫作,這都是智能機器勞動的工作范圍。傳播者的職能將被極大改變,在機器完成這些任務后,採編人員隻需行使查漏補缺的把關者職能即可。而在技術沒有覆蓋的信息採集范圍,還需傳播者利用傳統手段進行信息採集工作,例如調查、暗訪等。

智媒時代的信息採集及分發,更需重視假新聞、信息繭房的產生。近期,基於智能推薦算法的資訊平台“今日頭條”因傳播低俗信息、違規提供互聯網新聞被國家網信辦約談,進行整改。至少短期內,任何算法都不可能做到完美,因此在這些環節中,媒體傳播者作為把關者必將發揮作用。而在未來,真正經得住考驗的算法,應在法律框架下,兼顧用戶興趣與應知,承擔更多的助益用戶成長的責任,提供多元化、全方位的健康信息服務,而不應任由用戶個人“興趣”作繭自縛。

2.內容制作環節:創意靈感的設計者。技術或許可以通過分析數據獲取與不同類型、情景、用戶相匹配的內容設計模板,但媒體傳播中,人類的不確定性帶給內容制作頗多變數,技術難以提出超越算法的靈感和創意。

舉例來說,需要受眾介入的綜藝節目,可以先交由寫稿機器人進行嘉賓或事件的關鍵詞爬虫和背景信息梳理,根據大數據工具找到最適宜觀眾介入的時間點並進行議程的設置,再交由人工智能系統去評估各種風險點及應對措施,最終呈現一份實踐方案半成品,傳播者隻需在此基礎上增添亮點設計和人類高級的情感表達﹔滿足受眾主觀體驗、需要主持人呈現的全息場景節目,比如體育競技類直播、新聞出鏡記者現場報道等,傳播者在編制環節需要完成掌握、熟悉大量背景資料、內容設計策劃的工作,並為關鍵節點設置符合人性情感表達的“包袱”和“段子”。雖然直播環節仍然有輔助工具實時提供最新資料,但人的反應速度未必能夠支持傳播者在直播環節的需求,廣做功課才能在進入直播狀態后應對各種突發問題。

3.播出分發環節:氣氛、意見的引領者。智媒時代的播出、分發環節,可以依據渠道的不同來界定傳播者的職能定位:需要傳播者(如主持人、嘉賓)參與的線性編輯直播,傳播者需扮演即時現場氣氛、意見的引領者﹔而文字、點播等非線性編輯內容,則需要傳播者(如編輯、剪輯者)在原有氣氛、意見的基礎上更加精致地雕琢,使其錦上添花。

正在進行的直播,傳播者需要具備掌握大量背景資料的能力和現場報道、第一人稱解說的基本素質,引領受眾第一時間關注到現場最鮮活的細節,並及時帶動受眾進行互動反饋﹔而隻具備串聯能力的傳播者,在沉浸傳播模式下可能會逐步被機器或增強現實技術所淘汰。

4.反饋營銷環節:數據分析的決策者。未來的媒體傳播反饋、營銷將基於大數據分析的結果而進行,僅憑借個人或團隊經驗總結得出的決策很可能是失當的乃至錯誤的。這一環節成熟的大數據運作系統將發揮作用,依據受眾群體從前期宣傳、制作,中期播出環節的參與反饋等各方面,計算出受眾的信息接收效率、收看習慣、個人信息、互動頻率等等,從而推測出哪些環節值得被推送並進行營銷。傳播者在這個環節隻需要選擇系統或分析師提供的參考方案,並設計相應的推送創意,做好決策者的工作即可。

而自媒體傳播者或具有鮮明特色的平台及“大號”,在這一環節中則更多體現出個性化的主動決策特征。在智媒時代這樣一個定制化、個性化的時代,如果其特有內容或形式能與受眾形成共鳴,就極有可能有效擊中目標受眾。而擁有特定且大量粉絲群體並形成一定粉絲經濟的自媒體或特色平台,將會更好地營造擁有特定身份標識的心理和現實場景。

智媒時代的未來:“泛媒體人”的新生

智媒革命完成后,勾連媒體機構與技術公司、內容生產與分發、傳播者與用戶、信息與終端的,或將是一些“泛媒體人”或具備相應能力的資深媒體人。

1.媒體數據分析師。媒體數據分析師扮演用戶與媒體之間的紐帶角色,通過對用戶數據的搜集、整理、分析,評估和預測用戶個性化需求、信息消費習慣。大眾傳播時代,受眾反饋渠道單一、數據不完整,依據資深媒體人的判斷基本可以滿足受眾信息需求﹔但智媒時代用戶個性化需求呈爆發式增長,用戶大數據將發揮重要作用,媒體數據分析師將對完善用戶的信息消費體驗發揮巨大作用,以達到更好的傳播效果。

2.媒介心理學家。媒介心理學家扮演數據分析師與內容制作者、決策者之間的紐帶角色,解讀數據內涵,策劃設計相應話題和內容,從而讓內容制作者有針對性地創作,進而探索如何引導人們對現實世界的認知和行為。智媒時代呼吁媒介心理學家更多地參與到傳播活動中來,幫助內容制作者、決策者做出相應的策劃設計、趨勢預測、動態反應,提高用戶忠誠度,平台美譽度、話語權。

3.媒體產品經理人。媒體產品經理人扮演內容制作者與分發者、技術員之間的紐帶角色,將內容更好地呈現給用戶。產品經理人熟知內容制作能做到的、市場想要的、技術能滿足的都是什麼。他能將配適場景傳播的內容分配給場景終端,並指導技術員讓內容發揮最好的傳播效果﹔他能讓適合聲音傳播的內容恰如其分地出現在合適的分發渠道,從而提供給最樂於接受聲音信息的人群。智媒時代需要像媒體產品經理人這樣,對內容、市場和技術都了如指掌的紐帶角色,從而提高受眾的信息消費體驗。

注釋:

①④彭蘭:《智媒來臨與人機邊界:2016中國新媒體發展報告》[Z],騰訊網媒體高峰論壇,2016年11月14日

②《“新智慧、新生態、新視聽”CCBN2018主題報告會隆重召開》[OL],CCBN官網,www.ccbn.cn,2018年3月21日

③國家廣電智庫:《未來廣播電視:智慧、安全、生態》[OL],國家廣電智庫微信公眾號,2018年3月22日

⑤新華社:《新華社發布"媒體大腦" 中國首個媒體人工智能平台》[OL],人民網傳媒頻道,media.people.com.cn,2017年12月27日

參考文獻:

①【美】理查德?哈裡斯:《媒介心理學》[M],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7年版

②陳力丹 陳輝:《中國新聞學研究應引領人們認識新傳播環境》[J],《國際新聞界》,2017年第1期

③喻國明:《互聯網環境下的新型社會傳播生態》[J],《中國廣播》,2016年第9期

④喻國明:《大數據對於新聞業態重構的革命性改變》[J],《新聞與寫作》,2014年第10期

(作者為中國傳媒大學播音主持藝術學院博士生、中央廣播電視總台·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新聞節目中心主持人)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