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中外媒體跨境採訪調研行
“中國扶貧政策讓貧困村落蛻變騰飛”

如今的什進村 一棟棟小別墅大地而起
人民網保亭10月27日電(枉源、符武平) 10月26日,2018“一帶一路”媒體合作論壇環島採訪行活動走進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三道鎮的什進村,22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30多家中外媒體的60余名新聞工作者對什進村進行實地走訪調研,了解了該村通過實施“大區小鎮新村”扶貧開發模式,讓昔日貧窮落后的村落煥發生機,也讓村容村貌煥然一新。
中外媒體記者了解什進村的前世今生 人民網記者枉源 攝
2009年,什進村全村共有48戶183人,其中勞動力110人。全村土地面積767.65畝,其中基本農田119畝,坡地253畝,林地343.25畝,宅基地52.4畝。當時該村產業結構單一,屬傳統農業村,在村民的主要收入中,水稻、檳榔、橡膠等傳統種植業收入佔62%,養雞、五腳豬等傳統養殖業收入佔24%,外出務工、打零工等其他方式收入佔14%,全村人均純收入僅2170元。
中外媒體記者參觀什進村的村史博物館 人民網記者枉源 攝
同時,當時的什進村人居生活條件較為簡陋,住房多以低矮破舊的瓦房和茅草房為主。村裡沒有自來水,全村沒有硬化的水泥道路,沒有排污設施,沒有衛生間······就更別提文體設施和良好的文化生活了。此外,受制於經濟收入,在養老、醫療等方面也得不到保障,再加上家庭教育觀念比較薄弱,至2009年該村沒有出現過一個大學生。種種的情況表明,該村到了非“轉”不行的時候了。
中外媒體記者在什進村品嘗當地水果和村民自釀的米酒 人民網記者枉源 攝
2009年,在海南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委、縣政府加大對什進村的扶貧開發力度,充分利用該村靠近檳榔谷和呀諾達兩大景區的地理優勢,提出了“大區小鎮新村”開發構想(“大區”是指復合型的旅游景區和旅游度假區,“小鎮”是指依托“大區”形成有地方少數民族風情和文化特色的原居型旅游村鎮,“新村”是指以第一產業為基礎,將第三產業,特別是旅游業與第一產業有機結合的社會主義新農村)。以“大區”帶動附近的“新村”建設,將少數民族的民俗生活與旅游產業有機結合,把居住性、行政性的舊村庄變成“經營型”的旅游新村,從而帶動農村產業結構調整,促進農民增收脫貧。
如今的什進村,村裡花紅草綠,環境整潔清新,新建的一棟棟小別墅也掩映在層層樹蔭之中,顯現出新時代背景下新農村的蓬勃活力。基礎設施的全面改善,收入水平的穩步提高,使得村民的精神面貌也煥然一新。
什進村昔日的民房
什進村村民都住進了這樣的小洋樓
轉變如此巨大,也讓不少外媒記者感到驚嘆!來自奧地利《維也納日報》的編輯克勞斯·休霍德在了解了該村的前世今生之后感嘆道:“不得不為中國的扶貧政策稱贊,政府幫助貧困地區的民眾抓生產、促發展,不放棄一個人,也不讓一個人掉隊。真正的讓貧困遠離群眾,實現生活華麗蛻變,也讓經濟不斷騰飛,幫助村民積極走向共同富裕之路”。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