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人民日報社副總編輯方江山:攜手並進 合作共贏

——在第九屆東盟與中日韓“10+3”媒體合作研討會上的致辭

2018年10月29日09:13 | 來源:人民網-傳媒頻道
小字號

人民日報社副總編輯方江山(人民網記者 翁奇羽 攝)

人民網博鰲10月29日電(記者 燕帥 趙光霞 宋心蕊)今天上午,由人民日報社主辦的第九屆10+3媒體合作研討會在海南博鰲舉辦。人民日報社副總編輯方江山在研討會上致辭,以下為全文內容:

尊敬的各位媒體朋友,各位與會嘉賓,

女士們、先生們、朋友們:

大家上午好!

首先,值此第九屆東盟與中日韓“10+3”媒體合作研討會隆重召開之際,受研討會主辦方人民日報社社長李寶善先生委托,我謹代表主辦方,向遠道而來、蒞臨盛會的各位媒體朋友和參會嘉賓,致以衷心感謝和誠摯問候!

熱烈歡迎大家參加研討會,圍繞“攜手並進、合作共贏”這一主題,共同展望東亞經濟共同體建設的美好願景,共同探討媒體在東亞合作中的光榮使命!

熱烈歡迎大家參加人民日報國際問題研究中心中方專家委員會專家授聘儀式,共同為發展好媒體智庫建言獻策!

我本人非常高興在這樣一個美好的金秋時節,與新老朋友相逢相聚在海風輕拂、陽光明媚的博鰲小鎮,暢敘友誼、笑談共識、研論形勢、同盼合作。

美麗的博鰲小鎮,曾經只是中國邊陲島嶼上一個鮮為人知的小漁村,如今因中國改革開放而興,因成為多邊外交的大舞台而舉世聞名。今天的博鰲,已經成為火花四濺的思想重鎮、縱橫捭闔的外交重鎮、人文薈萃的文化重鎮、游人如織的旅游重鎮。博鰲小鎮的蛻變如同一朵絢麗的浪花,折射出中國改革開放的壯闊波瀾,映照出中國奇跡般發展的美好圖景。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徜徉在清風雅逸、山水怡人的博鰲小鎮,回想起半年前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先生在博鰲亞洲論壇2018年年會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耳邊依然回蕩著習近平主席精辟回答當今世界“時代之問”的洪鐘大呂。面對復雜變化的世界,人們在博鰲小鎮收獲了中國提出的“博鰲方案”,感受到了思想、智慧、行動、信心的強大力量,也感受到了必須在歷史前進的邏輯中前進、在時代發展的潮流中發展的磅礡氣勢。

在人類面臨新的重大抉擇的關口,博鰲小鎮向世界展現了中國作為負責任大國的擔當和胸懷,指明了前行方向,注入了奮進動力。這裡,向世人傳遞了中國40年改革開放給人們提供的許多彌足珍貴的重要啟示﹔這裡,向世人傳遞了中國從順應歷史潮流、增進人類福祉出發提出的面向未來的鮮明主張﹔這裡,向世人傳遞了中國進入新時代堅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堅定不移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定不移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堅定不移走和平發展道路的堅定意志﹔這裡,向世人傳遞了中國站在新的起點上堅定高舉自由貿易旗幟,堅定捍衛經濟全球化,堅定堅持打開國門搞建設,持續擴大開放的重大舉措﹔這裡,向世人傳遞了中國人民與各國人民同心協力、攜手前行,努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共創和平、安寧、繁榮、開放、美麗的亞洲和世界的偉大倡議。

今天,因為你們的到來,博鰲小鎮又將增添媒體合作、媒體與專家合作的一抹亮麗風景。

女士們、先生們、朋友們!

東盟與中日韓“10+3”媒體合作研討會從2007年開始舉辦,人民日報作為主辦方與相關各方協調溝通、密切配合,始終堅持增進友誼、加強交流、促進合作、謀求共贏,一步一個腳印,一點一滴積累,不斷深化東盟與中日韓10+3框架內的媒體合作,著力促進東亞媒體的新聞交流與人員往來。在“10+3”媒體合作研討會機制的推動下,我們13國媒體機構、記者之間的交往越來越頻繁、合作越來越密切、成果越來越豐富,不斷書寫著民心相通的新篇章。“眾人拾柴火焰高”。在大家共同努力下,而今,“10+3”媒體合作研討會已發展成為10+3友好交流、務實合作的獨特紐帶和重要平台,也已經成為10+3合作框架內新聞媒體交流的品牌項目和最具廣泛代表性的合作項目。

“歷史,總是在一些特殊年份給人們以汲取智慧、繼續前行的力量。”2018年就是這樣一個特殊的年份,東盟與中日韓“10+3”合作迎來了第3個10年的開局之年,東盟迎來了第2個50年的起步之年,中日迎來了和平友好條約締結40周年,中國—東盟迎來了建立戰略伙伴關系15周年,中韓迎來了建立戰略合作伙伴關系10周年。中國也迎來了改革開放40周年,迎來了“一帶一路”倡議5周年。

這些富有重大意義的年份奇妙地重合在一起,向世界發出一個強烈信號:我們10+3各國,不僅是山水相連、一衣帶水的地理自然體,也是人文相通、血脈相親、友好交往源遠流長的歷史有機體,更是興衰相伴、安危與共、同舟共濟的命運共同體。

特殊的年份,也賦予了本屆研討會以特殊的意義、特殊的期待。今天參會媒體同仁所代表的媒體在各國都擁有重要影響力,是亞太地區的輿論引導者。在今天的研討會上,我期待各位嘉賓能暢所欲言,集思廣益,在溝通中深化互信,在交流中促進互鑒,在合作中推動共贏,為推進東亞經濟共同體建設、承擔媒體在東亞合作中的光榮使命貢獻自己的真知灼見。

女士們、先生們、朋友們!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當今世界,和平合作、開放融通、變革創新的潮流滾滾向前。堅持和平發展、攜手合作,已經成為實現共贏、多贏的時代要求﹔推進互聯互通、加快融合發展,已經成為促進共同繁榮發展的必然選擇﹔持續變革創新,已經成為推動人類社會向前發展的根本動力。

在10+3合作機制邁開第3個10年腳步之際,回首走過的路,我們欣喜地看到,發端於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肆虐之際的10+3合作,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機制不斷完善、領域逐步拓展,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和良好的發展勢頭,已成為亞洲地區架構最完善、成果最顯著的合作機制之一,為促進東亞地區和平穩定、發展繁榮做出了積極貢獻。東亞經濟快速發展,極具發展活力和增長潛力,是世界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

今天,我們共同展望東亞經濟共同體建設的美好圖景,充滿必勝信心。10+3合作已經走過的歷程表明,10+3合作符合歷史發展趨勢,順應時代發展潮流。中國和東盟國家正攜手建設更為緊密的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東盟和中國、日本、韓國正致力於2020年建成東亞經濟共同體。構建東亞經濟共同體是10+3合作的戰略目標之一,符合地區國家人民的長遠和根本利益。

我們的信心源於,10+3所覆蓋區域資源充沛,物產富饒,是一片富庶肥沃的膏腴之地。

我們的信心源於,10+3各國經濟從未如此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相互依存度日益加深,各國都有求發展、謀合作的強烈意願。我們要切實加強戰略對接和合作,不失時機向前推進東亞經濟共同體建設。

我們的信心源於,10+3合作始於亞洲國家共同應對金融危機之際。過去20多年來,東亞地區經受住了兩次金融危機沖擊。我們深知,10+3各國輔車相依,唇亡齒寒,必須把發展的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我們的信心源於,10+3合作是東亞合作的主渠道,隻有區域經濟融合先行一步,區域經濟整體實力和整體競爭力才能不斷提升。目前,10+3國家在24個領域的合作取得積極成果。當前,面對新的不確定性和不穩定性,區域經濟一體化正在加快步伐。我們唯有繼續加強10+3合作,努力構建一個政治上互信共存、和睦相處,經濟上互利共贏、共同發展,安全上互助共濟、團結合作,文化上互鑒共進、兼收並蓄的和諧東亞,才能符合10+3各國和各國人民的根本利益,才能滿足地區人民不斷增長的對美好生活向往的追求。

10+3合作正站在一個新的起點上,共同命運、共同願景、共同利益、共同追求、共同關切把地區合作聯系得更加緊密。建設東亞經濟共同體,需要東亞各國攜手並肩、共同努力。堅持以發展為中心,全力營造有利於發展的和平環境﹔堅持合作共贏理念和命運共同體意識,在競爭中合作,在合作中實現共同發展﹔堅持多元發展,尊重彼此根據自身實際選擇的發展道路,通過對話協商的方式解決分歧。

女士們、先生們、朋友們!

推動東亞經濟共同體建設,需要10+3媒體同心同向、攜手並肩,助推地區各國開辟更加光明的未來。媒體作為地區輿論的引導者和社會情緒的塑造者,對於10+3合作以及東亞現狀與未來更要有清醒的判斷和把握。我們要進一步加強10+3媒體合作,共同唱響開放包容、合作共贏的主旋律,做東亞合作共贏的堅定推動者﹔共同把東亞合作光明前景展示給世界,做東亞合作信心的積極傳遞者﹔共同為東亞國家世代友好夯基培土,做東亞人文交流的自覺擔當者﹔共同開展多層次多領域多元化合作,做東亞媒體合作的務實踐行者。

當前,10+3合作不斷走向深入的背景下,媒體的責任與使命更加凸顯。在座的各位朋友,都是所在國家的知名媒體人,我們有責任通過客觀理性的新聞報道和公正負責的分析評論,成為引領10+3合作走深、走實的重要力量。

借此機會,圍繞“媒體在東亞合作中的使命”這一主題,我提出4點思考:

第一,在國際輿論場發出亞洲聲音,體現亞洲視角。凝聚共識,倡導命運與共的共同體意識。東盟國家與中日韓人口超過20億,在國際重大問題上,東亞的聲音不可或缺,我們能夠、而且理應在關乎人類命運的重大問題上發出我們的聲音。

第二,全面客觀報道東亞國家經濟發展狀況,為東亞經濟合作提供輿論支持。推動合作,維護開放共贏的輿論環境。10+3各國媒體要把握東亞經濟發展的基本面,把握東亞經濟合作的主流,把握“一帶一路”倡議為東盟與中日韓合作帶來了更廣闊的空間、提供了更具潛力的平台。聚焦10+3框架下的經貿合作,當好政策方針的“顯示器”、合作對接的“助推器”、噪音雜音的“過濾器”、合作成果的“擴音器”,共同維護開放共贏的多邊貿易環境。

第三,更多關注東亞民眾的故事,促進民心相通。10+3各國媒體不僅要做10+3合作的記錄者和傳播者,更應該成為10+3合作的參與者和建設者,為營造良好的輿論環境貢獻力量。

第四,加強媒體合作,共同講述東亞的故事。促進交流,當好文明互鑒的橋梁紐帶。聚焦和平發展,講好亞洲合作故事。整合傳播資源,加強新聞共享。

今天,我們身處信息化時代和自媒體時代﹔伴隨個人利益關切日漸主導社會議題設置以及消極情緒的蔓延,這個時代同時也是一個“微政治時代”和情緒時代。在情緒社會輿論流、信息流的強大裹挾與沖擊下,現在正是媒體人思考如何發揮媒體積極的社會功能的關鍵時刻。如何在復雜甚至可能沖突的信息中進行甄別並作出選擇?用什麼眼光?從什麼角度?體現什麼樣的情感傾向和價值追求?這些無疑是對我們媒體人責任使命、價值與情感傾向及能力素養的全面檢驗,也考驗著媒體與社會進行有效信息溝通和情緒溝通的能力。這是世界各國媒體所面臨的共同的時代問題。作為推動“10+3”合作發展的重要力量,“10+3”各國媒體在以下3個方面可作出更大努力。

一是構筑信息“高速路”,更好地發揮媒體在引領民眾認知水平方面的作用。二是拆除互信“隔離帶”,客觀理性地評論新聞事件與敏感問題。三是擴大合作“社交圈”,從共識最多、基礎最好的新聞業務領域做起,逐步擴大合作廣度、提升合作層次。

女士們、先生們、朋友們!

依托媒體組建智庫,是國際上智庫建設的常規路徑。開門辦報、引進外腦、匯聚各方智慧,是人民日報的光榮傳統,也是人民日報保持活力、權威和深度並贏得廣泛尊重的重要法寶。在信息技術迅猛發展、傳播形態和輿論格局深刻演變的新形勢下,人民日報成立國際問題研究中心,就是要充分發揮人民日報作為媒體的新聞品牌優勢、傳播平台優勢和建言獻策優勢,同時,充分發揮專家學者的專業優勢、深度優勢、思想優勢,通過設立全球性議題,與國外頂尖智庫、研究機構進行合作研究,著力打造中外媒體智庫對話交流合作的高端平台。使“媒體”與“智庫”結合,“傳播”與“思想”牽手,打造高質量產品,確保依托媒體組建智庫的顯著優勢,強化思想引領,最終實現1+1>2的傳播效果。

去年,人民日報社國際問題研究中心聘請了12個國家的14位國際知名專家,成為首批外國專家委員會委員。“四海群賢聚,博鰲更喜人”。今天,又有15位在各領域學術造詣深厚、具有重要社會影響力的中方專家成為國際問題研究中心中方委員會首批專家。讓我們共同努力,將人民日報社國際問題研究中心真正打造成一個最具思想力和影響力的新型智庫。

最后,預祝本屆研討會取得圓滿成功!祝大家在博鰲、在海南、在中國度過愉快的時光!

謝謝大家。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