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新華社記者眼中的金庸先生:溫文儒雅的"老頑童"

丁梓懿 郜婕
2018年11月01日07:11 | 來源:新華網
小字號
原標題:溫文儒雅的“老頑童”——新華社記者眼中的金庸先生

  新華社香港10月31日電 以筆名“金庸”寫作多部武俠小說的著名作家查良鏞30日下午在香港逝世,享年94歲。四位曾在不同時間、不同地點採訪過金庸先生的新華社記者還原現場,講述她們眼中的金庸先生。

  1996年12月,新華社記者閔捷和郎婧婧在北京採訪了前來參加中國作家協會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的金庸先生。據現任新華社亞太總分社高級記者的閔捷回憶,那日金庸衣著隨意,神情恬淡,一條紅色圍巾為古稀之年的他身上增添了一抹亮色。

  閔捷說,採訪中,金庸先生語速紓緩,思緒跳躍。從創作的方式到涉獵的內容,從生活習俗到做人的准則,他侃侃而談,真誠懇切,正應了那句“謙謙君子,溫潤如玉”的贊譽。回顧自己走過的道路,金庸坦言:雖跌宕起伏,但無愧無悔。

  金庸曾說:“希望我的小說傳達的主旨是:愛護尊重自己的國家民族,也尊重別的國家民族﹔和平友好,互相幫助,反對損人利己,要注重信義﹔歌頌純真的愛情和友誼﹔歌頌奮不顧身地為了正義而奮斗﹔輕視爭權奪利、自私可鄙的思想和行為。”

  2000年11月,在北京大學和香港作家聯會聯合主辦的“2000北京金庸小說國際研討會”上,閔捷再次見到了金庸先生。研討會邀請了來自全球7個國家、9個地區的60多位專家、學者參加,金庸先生專程從香港趕來出席了開幕儀式。

  閔捷回憶,坐在主席台中央的金庸先生,溫文儒雅,謙和有加。他在致詞中表示,很榮幸有機會到北大來,感謝各位參加研討會,希望大家“盡量批評”。閔捷說,那天著名學者季羨林先生也出席了研討會,她還捕捉到了金庸與季羨林這南北兩位國學大家“同框”的鏡頭。

  新華社記者郎婧婧回憶:“第一次見金庸先生時,他戴著金絲眼鏡,像極了舊日文學作品中的書生﹔儒雅淡定的談吐又似翩翩君子。”她說,約訪金庸是在作協代表大會的小組會上,“我彎著腰走到他身旁,蹲在地上悄悄跟他耳語,他極其配合地俯下身子屈就於我,非常令人感動。”

  2003年3月,時任新華社澳門分社首席記者王紅玉到任后的第一場單獨採訪活動,就是澳門“金庸圖書館”揭幕。

  “當時我費力擠進記者的包圍圈,與‘金大俠’進行了短暫交談。”在王紅玉眼中,金庸先生不僅思維敏捷、坦率誠懇,還很風趣。她回憶說,在一場講座中,有聽眾請“金大俠”評論一下“鞠躬文化”,還對著金庸連鞠幾躬。金庸站起身來幽默對答:“你向我鞠躬我很高興,我也給你鞠個躬。”然后向這位很年輕的聽眾鞠了一躬,引來眾人熱烈的掌聲。

  曾任新華社亞太總分社高級記者的向劍幗曾兩次到訪金庸的辦公室,給她留下了深刻印象:一面窗朝向維多利亞港灣,其他幾面牆邊的落地書架上擺滿了書,大部分都是金庸自己的著作。“一走進去,心曠神怡。”

  說起對金庸的印象,向劍幗第一個想到的詞語是“老頑童”。2004年,她第一次採訪金庸,見面遞送名片、寒暄幾句過后,金庸就開始介紹他的書房。記者注意到他的書房門口挂了一個葫蘆,便開玩笑說:“這是洪七公的葫蘆吧?”金庸笑言說:“是的!”

  “金庸先生思維敏捷,對任何提問都好像無需思考,卻回答得恰到好處。對晚輩也是關愛有加,有問必答。”向劍幗說,對記者的採訪,他總是笑瞇瞇地耐心回答,言辭有禮,態度真誠。金庸曾贈送過記者《射雕英雄傳》《鹿鼎記》和《探求一個燦爛的世紀》,並在扉頁上簽名。

  金庸曾在80多歲高齡時遠赴劍橋攻讀博士,向劍幗在2007年再次採訪金庸,問起他的讀書生涯,他會心一笑:“讀書多好玩啊!”在他看來,孜孜不倦追求學問是人生的一大樂事。

  四位在職業生涯中採訪過金庸先生的記者,有幸目睹金庸先生的音容笑貌。她們眼中的金庸,既是現實世界中的謙謙君子,又是想象世界裡的“老頑童”。對於他的駕鶴西歸,她們難掩悲傷之情。

  “他無數次在想象的世界中馳騁,只是這一次,他不再歸來。”閔捷說。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