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家鄉人心中的"金大俠":儒雅敦厚 赤子之心

2018年11月01日07:12 | 來源:新華網
小字號
原標題:儒雅敦厚,赤子之心——家鄉人心中的“金大俠”

  新華社杭州10月31日電(記者馮源 魏董華 朱涵)“蘭葉露光秋月上,蘆花風起夜潮來。”在一個秋天的夜晚,一則噩耗令無數人愕然:生於潮鄉海寧的金庸逝世,一代“大俠”與讀者們就此別過。

  海寧潮、桃花島、西湖水、仙霞道……在金庸的筆下,浙江的景致總是搖曳多姿,充滿詩情畫意,見証了一對又一對的神仙眷侶。而在家鄉人心目中,金庸也始終儒雅敦厚,赤子之心。

  在北京一家金融機構工作的海寧人崔彧,一直以與金庸同校同鄉感到驕傲。2004年1月,金庸回到母校嘉興市第一中學,當時上高二的崔彧還記得,金庸稱自己為“大師兄”,稱台下的學生為“小師弟”“小師妹”。

  回憶雙親師長,年屆八旬的金庸頻頻哽咽,反復叮囑“小師弟”“小師妹”們,“做人不要忘本,人家給你的好處要記得,將來想法報答他……”至今,崔彧仍然牢記著“大師兄”的教誨:人的一生中一定會遇到一些艱難困苦,現在養成讀書的習慣,以后在寂寞、疲倦時,讀書會幫助你解決問題。

  抗戰期間,金庸曾在浙江衢州中學(今衢州一中)讀書,也是在2004年的秋天,剛做過心臟搭橋手術的金庸應邀來到了這所母校。同樣是“大師兄”,在回想當年逃難式的負笈生活時,“大師兄”再三囑咐“小師弟”“小師妹”們,有了這麼好的學校,更要努力讀書。

  “我感覺他非常溫文爾雅,根本不像他筆下的武林俠客。雖然是資深報人,也不像是風風火火的記者。”衢州市作協主席、衢州日報報業傳媒集團副總編輯許彤當時隨同採訪,“金大俠”的儒雅風范令她記憶猶新。

  從1999年到2005年,金庸受聘浙江大學人文學院院長。浙大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副教授何春暉當時是院長助理。在她印象裡,雖然筆下有各路美食,但是“金大俠”最愛的是杭幫菜,特別是杭州老字號“奎元館”的蝦爆鱔面,他曾經連續光顧了三天。

  2005年,金庸在杭州參加一個會議時,還曾與一幫同事浩浩蕩蕩地涌到當地一家面館,一碗簡簡單單的面就讓“大俠”吃得大喜而歸。

  2003年,浙江省社科院研究員盧敦基考入金庸門下攻讀博士研究生。在他的記憶裡,老師每次來杭州,都會在午休后,於下榻的酒店咖啡廳找一張桌子,和學生聊上幾個小時。“或問學業,或評時賢,抑或關心學生的日常生活。有當時聞即喜者,也有思考許久方悟者。”

  盧敦基說,金庸是中華民族的熱愛者和奮斗者,同時也是人類共同理想的追求者。“金庸小說其章回體結構形式是古典的,但它的內核思想是現代的。”

  在盧敦基看來,老師的兩個特點讓他印象最為深刻。一是學識廣博,除了工作,把絕大多數的時間用來讀書﹔二是目光長遠,對現實洞察深刻,對未來預測精准。“十多年前,查先生為什麼參加阿裡巴巴舉辦的‘西湖論劍’,就是因為他看好互聯網的發展。”他說。

  而在阿裡巴巴,從創始人“風清揚”馬雲開始,許多員工都會有一個來自金庸小說的“花名”。馬雲在悼文中這樣寫道:“先生其文也大,其人也真。我愛先生之文,愛它俠肝義膽,光明滌蕩﹔我愛先生之人,愛他儒雅敦厚,赤子之心。”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