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編輯人才如何為新出版賦能

李婧璇
2018年11月05日13:10 | 來源: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
小字號
原標題:編輯人才如何為新出版賦能

培養和爭做新時代優秀編輯研討會現場。

編輯是出版工作的核心。步入新時代,面對技術等帶來的各項挑戰,編輯如何更好地發揮職責,傳承使命,成為當下我們需要思考的問題。在近日由中國編輯學會科技讀物編輯專業委員會召開的“培養和爭做新時代優秀編輯研討會”上,行業專家、學者及新老編輯們齊聚一堂,共論新時代的編輯成長之路。

培養優秀編輯 是行業所需

為什麼會議的主題定為“培養和爭做新時代優秀編輯”,對此,中國編輯學會科技讀物編輯專業委員會主任郭德征介紹說,這個主題是按照學會關於每年要圍繞國家建設大局和行業熱點、難點開展專題研究的要求,經過多次召開專家座談會、專委全委會,向相關領導機關請教,向科研單位咨詢,並在業內做了大量調查研究后確定的。他說:“這次開展的研討‘培養和爭做新時代優秀編輯’活動,是我們貫徹黨的十九大‘實施人才興國戰略’,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關於‘努力打造一支政治過硬、本領高強、求實創新、能打勝仗的宣傳思想工作隊伍’重要講話精神的實際行動。”

“我國是一個出版大國,但把出版大國建設成出版強國的基礎性、戰略性、關鍵性、重要性工作是人才隊伍建設。”郭德征認為,尤其在現代技術廣泛應用出版領域,對編輯素質不斷提出新要求,出版單位謀求發展壓力巨大的新形勢下,如何培養和爭做新時代優秀編輯,反映了廣大編輯出版工作者的迫切需要。

如何把研討會開得使與會者有較大的收獲感?“這是我們從策劃之初到今天交流研究成果,在長達9個多月的時間裡一直努力追求的。”郭德征表示,在這個過程中,自己有兩點感受最深,一是人氣很旺﹔二是主題集中,內容豐富。

談到人氣旺,郭德征說,當初也預料到這個主題會受到上下關注,但是參與者的層次之高(僅社領導和專家多達40多人)、人數之眾(到會200多人,直到開會前一天晚上還有人要求參加,由於受場地限制不得不進行控制)、征集論文之多(實際上收到論文430多篇),“確實大大超出了我們的預料”。

對於主題集中,內容豐富,郭德征說:“由於工作關系,我們在收集論文時先讀為快,感到這些論文都緊緊圍繞培養和爭做新時代優秀編輯主體展開。”據他介紹,有分析編輯現狀、談論研究活動意義的,有議論新時代優秀編輯內涵、特征、素質模型的,有探討院校教育、在職培養和管理機制的,有介紹名家大家成長經歷的,也有談個人成長實踐的等等,“而且往往同一個題目有很多人探討,讀著確實會使人不由自主地產生了認同感、啟發感和享受感”。

作為本次會議的承辦方之一,中國地圖出版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王寶民表示,新時代、新形勢、新任務、新目標下,加強編輯人才隊伍建設,培養造就符合新時代要求的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編輯人才隊伍,是興社強企的根本,是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實際行動,也是踐行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促進出版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的基礎。“此次研討會將為建設與新時代我國編輯出版事業相適應的編輯隊伍提供諸多理論思考和實踐經驗。”

提升綜合素養 編輯要當好“傳承者”

“出版人,要轉變對行業的基礎認知,構建全新的更加符合時代的基礎理論體系,才能在國際文化競爭中取得話語權。”原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數字出版司副司長馮宏聲指出,新時代的新編輯,要有更加過硬的政治素質、足夠沉澱的人文素質、扎實全面的業務素質,並要實現這3種素質的有效有機融合。

“‘出好書,出人才,出效益’9個字,如果認真解讀,基本概括了出版界的職責與使命。”在湖北省編輯學會會長、長江出版集團原總編輯周百義看來,這三者是相互依存又相互促進的,“出好書,無疑是人才所為﹔有了好書,兩個效益也就顯而易見。但三者中,其實最關鍵的是‘出人才’。在市場經濟的條件下,人才隊伍是出版社的核心競爭力,也是出版社可持續發展的保証。”

周百義以長江文藝出版社為例,講述了構建出版人才的機制。周百義表示,人才的成長,有其內在的規律,也是一個系統工程。出版社必須採取多管齊下的方式,如通過建立高效有用的培訓機制、建立激勵與約束機制、大膽使用年輕編輯、在實踐中發現人才等,培養造就出一批高素質的編輯人才隊伍。

“我們都是出版業歷史長河中的過客,都是一個出版社發展史上的匆匆過客,作為一個過客,需要思考我們應該為自己、為出版業留下些什麼?我以為,那就是思想,一種出版精神﹔那就是隊伍,一支能戰善戰的隊伍。效益、業績那隻能說明過去,隻有精神、隊伍是代表未來。這是一個合格的出版企業領導人所必須考慮的。”清華大學出版社原總編輯吳培華的這番感慨引起了與會者的共鳴。在吳培華看來,一個優秀編輯的思想境界,就是要具備出版理想,那就是要把出版作為自己的事業,作為自己終身的追求。“當你有了終身追求的理想后,你就會熱愛你自己所從事的事業,隻有你熱愛上了自己所從事的事業,你就會盡心盡力、想方設法去做好你的工作,出版人尤其如此。一個不愛書的編輯,一個對編輯工作沒有激情的出版人,是無法打造出精品力作的。”

從一入行就對編輯崗位心存敬畏的中國地圖出版集團編審趙強,以自己多年的親身經歷,講述了自己對於編輯這份職業的理解,“編輯是一個十分獨特的職業。說他獨特,就是因為編輯不是簡單的文字清道夫和文化的二傳手,那些有定力、有人生大格局的編輯,應是在整個民族乃至人類文化的歷史進程中,起著重要傳承作用的推手。沒有了編輯這個職業,一切文化的傳承幾乎都無法實現,人們也隻能在黑暗中摸索,也無從談起精神世界的構造”。

“出版工作的核心是編輯,編輯工作的優劣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出版工作的成敗。”在《中國編輯》雜志社編輯馬伊頎看來,處於轉型時期的出版產業,必須重視編輯主體隊伍建設,提升編輯素養,重喚編輯精神。“出版的本源在於傳承文明、傳播文明,編輯定能不負眾望,擔負起繼承傳統、弘揚時代精神的使命。”

“在新時代,新技術、新需求、新崗位、新產品、新服務在出版業不斷涌現,面對新的變化,高校如何開闊思路,創新性地培養新的編輯出版人才,是我們新聞出版類高校必須思考的問題。”北京印刷學院新聞出版學院執行院長陳丹以北京印刷學院的教學實踐為例,講述了如何使編輯出版人才更好地為新出版賦能,如何在國際合作、高校互動、校企聯合、學會活動、專業融合中實現編輯出版人才培養的創新。

新時代,新變化,新要求,但無論時代如何變化,編輯活動作為出版活動的一個核心環節,有些本質的東西並沒有改變,這就是它對文化內容的選擇、優化和再創造的基本功能沒有變,編輯的基本職責也沒有變,相應地對優秀編輯的基本要求也沒有變。

從一專到多能 向全媒體編輯轉型

在媒體融合時代,產品變成了媒介,讀者變成了受眾,快節奏、碎片化、數字閱讀、平台化,成為新的出版生態環境。在商務印書館學術編輯中心編審鄭殿華看來,“如何適應時代的發展需要、圖書市場的發展態勢和閱讀方式的變化趨勢,結合自身現有資源條件,以獨特的內容、有價值的海量和延伸的業務模式做好知識服務,探索新的發展空間,在新時代滿足人們對新知識的需求,是我們這代出版人應回答的新課題。”

鄭殿華認為,在媒體融合的條件下,編輯除了具備傳統意義上的要求,還要有與新的出版形態相適應的技能。“隻有轉型升級,從單純的文字編輯向全媒體編輯轉型,主動學習了解數字出版的相關知識,掌握新的技術手段,把傳統出版的影響力向網絡空間延伸,推動內容生產向數據化生產、用戶參與生產轉變,才能快速適應新形勢、新業態下編輯轉型的機遇與挑戰。”

來自人民衛生電子音像出版社的編輯劉愛菊則以“關愛匯”(人民衛生出版社針對抗艾滋病診療領域醫務工作者而設定的微信公眾號)運營為例,從溝通、策劃、整合、創新、學習、寫作等方面講述了移動互聯時代的編輯成長之路。

知識服務背景下,編輯如何創新?對此,東南大學出版社編審劉堅提出了自己的思考,第一,樹立以“數據應用”為核心的互聯網思維,要在日常工作中強化“數據應用”的意識,以“數據應用”為抓手,踐行互聯網思維。第二,構建以用戶為中心的編輯流程。第三,設計以知識元數據為基礎的多元產品結構。第四,搭建以平台為支撐的內容生產和服務架構。

劉堅認為,數媒技術的新發展催生了知識服務的新趨勢,重塑了用戶的內容接收行為和需求,凸顯了接收場景,這一趨勢要求從內容生產到知識運營重構傳統的編輯體系,要求作為內容生產主體的編輯在思維、流程、產品和服務等方面全面創新,以實現編輯工作的“起於用戶,終於用戶”直至“通達用戶”的目標。

時代在不斷變幻,社會在不斷前進,處於新時代的編輯們也必須適應時代的發展而不斷提升自己的知識、能力和素養,但有些東西是永恆的、久遠的,正如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周蔚華在《新時代優秀編輯的變與不變》中結尾所說:“這就是人們對優質精神產品的需要和追求,優秀編輯的職責就是運用自己的聰明、智慧和汗水,為社會奉獻更多的高質量精神產品,提升社會品味,促進文明的進步。”

■發言摘編

編輯要做好產品與服務的設計 □原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數字出版司副司長 馮宏聲

在新出版時代,新編輯的努力方向有哪些?新編輯要成為產品經理,做好產品與服務的設計,要對新標配有所認識。

比如提供知識工具。要提供知識圖譜,可以將其做成“知識導航、知識畫布、知識黑板”的菜單,可以有很多比較形象化的概念與形式,面向用戶推出。要從提供內容進化到提供服務,服務讀者消化、轉化內容,同步提供內容與內容理解工具。

比如目錄要變。介紹地球的內容產品,先要放上宇宙全景圖、銀河系圖、太陽系圖,先建立一個完整的知識框架,用來培養讀者全局思維。在知識之外要提供思考工具、知識學習工具。在取代目錄的這些結構圖中,重要的知識點,旁邊有二維碼、鏈碼、隱性碼或者AR錨點,跳轉后在屏上呈現本社推出的其他相關產品,並且每個產品都有一個相關度的熱度指數,既是為用戶的學習提供方便,也是一種營銷手段。目錄變成菜單,是更加立體地提供用戶閱讀體驗的指引。

比如要有操作菜單(類似游戲操作菜單),新編輯要高度關注新興互聯網內容企業推出的產品和服務,要找到他們的長處,學習並轉化應用到我們的生產運營實踐中。新編輯需要更多考慮,在閱讀場景中如何提供更好的服務,讓內容產品具備更多功能,對應的改變,在表層可以直觀看到的,應該是操作菜單的變化。未來,即使是紙書,在頁面最右或者頁碼區,建立菜單導航欄,提供跳轉到其他內容的入口,讓閱讀隨時進、隨時出。

做好編輯工作需要三方面支撐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 周蔚華

新時代要更好地發揮編輯的職能,做好編輯工作,需要有知識、能力和素養3個方面的支撐,缺一不可。

就編輯知識結構而言,編輯的知識結構起碼應該包括語言文字知識,新聞出版方面尤其是新聞出版法律法規方面的基礎知識以及著作權知識,相關的專業知識。在新的傳播條件下,編輯還需要掌握經營管理、財務、市場營銷及消費者心理等相關知識,更需要了解傳播前沿技術的進展情況及信息技術方面的知識,掌握網絡傳播規律,提高用網水平。

就編輯能力結構而言,過去要求編輯具有市場調查能力、內容判斷和鑒別能力、書稿審讀與加工能力、組織和協調能力、社會交往能力以及寫作能力等。在新時代,我們更需要培養學習的能力、運用大數據分析的能力、運用多媒體形式進行表達和傳播的能力、集成與創新能力。

就編輯素養結構而言,通常倡導的編輯素養有三方面:編輯的政治素養,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和輿論導向,堅持“二為”方向,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編輯導向等﹔編輯的職業素養,包括愛崗敬業、認真負責、廉潔奉公、團結協作,對讀者和作者負責等﹔編輯的心理素養,包括自信、自律、熱情等。在新時代,優秀編輯除了上述素養外,還需要加強對互聯網思維和大數據素養的培養。

編輯人才培養面臨新機遇和新挑戰 □北京印刷學院新聞出版學院執行院長 陳丹

新時代出版業的“新”,至少有以下6個特征:一是出版業勞動者“新”,新在年齡、知識、能力機構﹔二是勞動工具“新”,新在數字化、網絡化﹔三是勞動對象“新”,新在數據成為主要對象﹔四是生產資料所有制“新”,新在數字出版公司已經開始共享數據資源﹔五是出版生產者、消費者、銷售者關系“新”,新在融合共生關系﹔六是產品分配方式“新”,新在數字編輯要獲得更多產品分配。

新需求為出版編輯人才培養帶來了新的機遇。新出版給予行業從業者巨大施展平台,復合型和專業型的人才都能在新出版業中找到立身之所。傳統出版資源迎來數字化、數據化、智能化的最佳契機,掌握和運用傳統出版資源的出版編輯人才具有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民營出版機構和數字出版公司也迎來更多的合作機會,一大批年輕的出版編輯從業者將從民營出版機構和數字出版公司中經受歷練,脫穎而出。

新需求同時也給出版編輯人才培養帶來了挑戰。比如結合“雙效統一”,如何在人才培養環節就樹立起社會效益第一的首位意識,實現新出版物雙效豐收﹔再如,針對新技術對出版業的影響,如何開展出版領域核心技術的研發和保護,編輯出版人才技術素養與人文精神如何完美統一﹔再如,面對新出版產生的新閱讀需求、閱讀方式、閱讀群體,如何在新出版環境中引領閱讀,體現閱讀價值,也是編輯出版人才培養的重要使命。

高明的編輯是圖書市場的預測家 □中國地圖出版集團編審 趙強

編輯作為一個雜家是毋庸置疑的。除此之外,編輯還必須耳聰目明,反應靈敏,必須有記者的嗅覺,有政治家的膽識,有理論家的思維縝密,有專家的學術建樹等優勢。能在每天產生的各類大量的信息中,“採擷”出對自己有重大幫助、有價值的信息。如今日益發展的網絡時代,在信息便捷的同時,也帶來了信息的龐雜。

因此,編輯應是相關信息採集、儲存、分析、加工、預測的高手。在常人眼裡,每天看中央電視台新聞節目無非是想了解國內外又發生了哪些大事。而編輯卻不同,他要從相關的新聞中找出新選題的理論根據、時事根據、客觀根據等,並對自己即將推出的新選題做出各種有效的預測。在此意義上,高明的編輯又是圖書市場的預測家。

編輯要站在時代信息的前沿,不能就信息論信息,還要智慧性地提升有用的信息,並以最恰當的手段、最快的速度將信息轉化為優秀的智力結果。為了做到這一點,編輯需廣交社會上各界的朋友,廣開信息路,力爭對自己從事的工作圈子,將其內涵深入發掘,並進一步拓展外延,使各方面的信息流交織在你這一個中轉點上,從而出奇不意地、輕鬆地挖掘出新的選題。特別是要善於利用各種專業會議,結交有成就的作者。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