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紀錄片《風味人間》熱播 中式審美的國際化之路

郁曉東
2018年11月06日07:19 | 來源:北京晨報網
小字號
原標題:中式審美的國際化之路

  紀錄片《風味人間》  

  在眾多媒體報道紀錄片《風味人間》的時候,都會加上一個定語——“舌尖”導演陳曉卿作品,雖然這個說法最初可能來自於片方的宣傳,但是也說明了到目前為止,《舌尖上的中國》仍然是美食類紀錄片中最有影響的作品,由“舌尖”開創的中國美食紀錄片的拍攝風格,不但影響到眾多國內作品的創作,連很多視頻網站上的進口節目也在翻譯的時候,被冠以各種“舌尖”。所以,盡管《風味人間》其實在內容和技術上都有不少的“進化”,但是仍然要以“舌尖”來作為招徠觀眾的第一選擇。

  以食物作為切入點,來紀錄不同人群生活方式、反映人類生存狀態的人文紀錄片

  《風味人間》的第一期,還是在網上引起了一片驚艷的贊嘆,當然更多的是難以抑制的垂涎。剛剛播出的第二期,仍然獲得了較高的口碑。雖然“風味”延續了“舌尖”的方向,但是其實在“垂涎度”上,已經是處在另一個層級,如果說“舌尖一”還是以美食吸引人們關注人文內容的生活題材片,那麼“風味”則已經徹底過渡到了以食物作為切入點,來記錄不同人群生活方式、反映人類生存狀態的人文紀錄片。

  “美食”和“人文”哪個好?可能不同的觀眾有不同的選擇。從眾多網絡“吃貨”觀眾(也包括我)的角度來說,單純的美食紀錄片可能更加讓人興趣盎然——呃,其實是饞虫大動——一般來說好像收視率也比較高,這個沒辦法,美食這個事情,中國如果說第二,世界上就沒人能說第一了,吃實在是中國人最重要的生活內容之一。但是從紀錄片這個產業的進化來說,顯然人文紀錄片的意義更大。單純的美食紀錄片即使創造再高的商業價值,也無法形成獨特的文化品牌高度,必須在其中灌注文化內容,才能形成藝術的升華。

  國際的紀錄片市場,一直是以英美文化為主流語境的,自從上世紀八十年代前后,Discovery(探索頻道)拍攝的自然主題紀錄片風行市場之后,多個英美等發達國家的制作機構開始以大投資精制作的方式來生產紀錄片,這些紀錄片涵蓋了自然包括動植物、地理、人文、歷史、軍事、科技等諸多領域,與早期我們從類似《動物世界》上看到的老式紀錄片相比,這些新概念的紀錄片,其拍攝技術大量採用高精度數字化攝制,影片在呈現上也更加注重藝術性,具有很強的故事片特征,尤其注重呈現個體(包括人物動物和植物等的生存狀態),並且對其背后折射出來的科學原理、社會背景等進行比較深刻精到而又通俗易懂的解讀。這些紀錄片在傳統的電影故事片電視劇綜藝節目等娛樂形式之外,迅速開辟出一個新的市場,主要以知識階層中的男性為受眾對象,雖然佔據觀眾比例並不高,但是由於其區別於傳統電視節目尤其是肥皂劇和綜藝節目等,以女性和中老年佔主力的觀眾分布特點,所以還是形成了比較穩定的市場供求關系。更由於紀錄片中一些比較高質量的節目,在科學、社會等不同層面產生了一定的話題性,使其文化影響力逐漸擴大。如今,類似探索頻道、BBC等知名機構推出的重量級紀錄片,還是在影視市場上經常能夠受到關注的現象級產品。

  具有走向國際市場,並至少在一個分眾領域成為頂級產品、且引領行業標准的潛力

  相比國際紀錄片領域的發展,中國紀錄片顯然起步比較晚,而且在起步的早期,也正是改革開放的中早期階段,國內相關機構在人才、設備、資金等各方面都非常局促,觀念和意識更是差距很大。但是中國有相當一批有志於紀錄片領域開拓的人,正是這些有獻身精神的紀錄片從業者“前赴后繼”的不斷努力,才在短短的二十多年裡,就積累出“風味”這樣的作品。

  不管是從積累來說,還是從現實技術及觀眾的關注度來說,地理自然題材或者旅游人文題材,在中國顯然都不如美食。而從國際市場的角度來說,選擇探索BBC等已經有長期積累的主流題材,想追趕都不是容易的事情,何況超越。但是論到對“吃”的理解,我們與對吃的實踐有同樣的自信。所以從題材選擇上,陳曉卿和他的團隊(也包括其他投身於美食紀錄片創作的同業者們)找到了很好的路徑來進軍國際化的紀錄片市場。陳曉卿自己也說,有信心在中國戰勝BBC。其實,從《風味人間》的呈現來看,陳曉卿顯然還有走向國際市場的意願,同樣,“舌尖——風味”模式也表現出了,它確實有走向國際市場,並至少在一個分眾領域成為頂級產品、且引領行業標准的潛力。

  《風味人間》在創作中,技術方面的提高是最顯眼的,其採用的超微觀攝影、顯微攝影等“高級”拍攝方法,使得片子的呈現具有了更強的科學揭秘色彩,再加上解說部分加大了各種科學原理的闡釋,使得片子不是傳統美食節目停留在味覺和烹調上的程度,而是從知其然走到了知其所以然的階段。

  技術之外是更加深入的人文關注,所有的食物,背后都是一個相關的人物故事組成,這些活生生的人物所代表的,是根植於所有人心底的對於美好生活的向往,所以這種朴素自然的人文關懷,雖然沒有一些“大題材”所具有的那種震撼和刺激,卻可以在最廣泛的程度上獲得普通觀眾的共鳴。

  經過藝術化過濾,極具東方美學特點

  技術和人文之外,最令筆者欣賞與欣慰的,是從“舌尖”延續而又更加升華的審美意境。探索頻道或者BBC等出品的紀錄片,顯然的帶有英美文化的色彩,即使是人文類的紀錄片,也是一種更加偏向於科學研究類型的,相對冷靜而超然的姿態,片子的藝術風格上,也往往帶有類似冷色調的那種幽暗感、神秘感。這與其社會文化背景和創作者的審美取向及觀眾的欣賞口味等都是密切相關的。而以“舌尖——風味”系列為代表的中式紀錄片的色彩,則往往是濃烈的,這種濃烈又不是傳統審美中的大紅大紫,而是經過了藝術化過濾的極具東方美學特點的精致濃烈,是一種置身其中感同身受的擁抱式暖色調,這種令人嘆服的美的類型,是具有獨特符號色彩的,其個性特征具有發展成獨樹一幟的潛力。

  需要更進一步說明的是,這種審美特點雖然出現在紀錄片中,其實是改革開放幾十年來,中國美術美學領域,和其他相關文化領域,在開放的過程中,將傳統繼承發展之后所產生的一種美學特征積累的產物,其動人之處和勃勃生機,已經在當代中國美術界、設計界、建筑界以及影視出版演出等領域等不斷表現出來,這種審美特點,現在還稍顯稚嫩,並未成熟,更遠沒有定型,但是正因如此,其中蘊含的青春氣息和生命能量,令人極其期待。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