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度中看變化 變化中顯速度

提起鳳陽,說到改革,人們的第一印象是,這裡是農村改革的濫觴地。
是的,1978年的一個寒夜,簡陋的土坯房,粗糙的小木桌,一盞煤油燈,幾個矮木墩,一方紅泥印,鳳陽縣小崗村18戶村民在這裡立下生死狀,摁下“紅手印”。連他們自己都沒有想到,在暗夜擦亮的一根火柴,原本隻想相互取暖,竟然引發燎原之火,不但溫暖了鳳陽的百姓,照亮了中國的天空,更開啟了中國農村改革的時代大幕。
我祖籍鳳陽,工作在省城合肥。作為一名交通行業的媒體記者,我深深地感受到,改革不僅喚醒了這塊沉睡的土地,也激發了交通事業的發展活力。
很多年裡,我用時間的長短和速度的快慢來判斷路途的遠近。我兒時生活在林場,20世紀70年代末,場裡添置了一台拖拉機,每周一次送職工子女去學校。當時隻有20多公裡的距離,拖拉機卻要在坑窪不平的土路上跳蹦兩三個小時。
父輩們說,上世紀70年代,鳳陽至合肥要走一天的時間。當時,客運班車是“老解放”,車速每小時40公裡左右。早晨6時從鳳陽府城出發,駛上唯一通往省城的道路,顛簸成了主題,身體像隨風揚起的麥粒,一鍬一鍬,拋起又落下,傍晚時分才到合肥,為了省錢還要准備途中午餐。
上世紀90年代初,我調到合肥工作,此時省道101等級提升,路也平坦了許多,班車已更換成東風牌,同樣6時從鳳陽出發,11時就能到合肥,車速提高了,時間也縮短了一半。
2001年,G3高速公路建成,這時班車已更新為凱斯鮑爾、宇通等高檔大巴,運行時間在2個小時內﹔2016年G36高速鳳陽支線貫通,一下子縮短了合肥至鳳陽的時空距離,疾馳在寬展的高速公路上,轎車如一葉扁舟,穿梭於繁茂的花木叢中,宛如星際中劃過的一道亮麗彩虹,和緩的節拍和著汽笛聲不禁讓人沉醉於“速度”的盛宴,令人心曠神怡、感慨萬千!
滿眼生機轉化鈞,天工人巧日爭新。從合肥到鳳陽,從普通干線到高等級公路,路網的綿延交織和日新月異,早已顛覆了我兒時心目中的時間、速度和距離等認知。現實中的風物星移,總是飛速超越著固有觀念。現在回家,不僅乘車輕鬆便捷,還有一種更愜意的走法,那就是自己駕車,一個小時也就到了。
時移世易,如今鳳陽交通可謂變化巨大。合徐、寧洛、蚌淮、徐明高速公路和京滬高鐵、京福高鐵、水蚌鐵路、津浦鐵路穿境而過,現有高速出入口5個,蚌埠高鐵南站距離縣城僅16公裡。
跨越時空阻隔,交通網絡不斷擴容。時間和空間,全部被壓扁。漫長與遙遠,轉瞬在眼前。過去,面對路途的遙遠和交通的艱難,古人隻能空嘆“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如今,依靠便利的交通工具,行駛在通衢大道上,將一日千裡、“關山度若飛”變為現實。
我工作所在城市——合肥,由40年前的交通“孤島”發展成為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米”字形高鐵網絡基本形成,新橋機場通航國際,合肥港通江達海,“一環八線”高等級公路網不斷完善。城市快速路網加快構建,主城區與各組團基本實現“一刻鐘快速交通”。擁有G206國道、G312國道等9條高速公路和合武高鐵、京福高鐵等9條高鐵及在建的商杭高鐵合肥段、鄭合高鐵等4條高鐵線。
這些年來,我沿著密集的交通網採訪,走遍了安徽16個市60多個縣區和上千個鄉鎮村,親眼目睹了安徽交通運輸翻天覆地的變遷,交通建設年投資從1978年的不足億元躍升至2017年的842億元,交通基礎設施總量快速增長,交通網絡不斷健全,通達深度大幅提高,綜合運輸能力顯著增強,交通瓶頸制約有效緩解,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地位確立鞏固。
今日安徽,以高速公路為骨架,以國道省道干線公路為支撐,以農村公路為基礎的綜合交通網絡基本形成,干支相連,縱橫交織,與水路、鐵路、航空銜接有序,南北6小時、東西3小時過境,公路路網結構明顯改善,服務水平大幅提高,有力提升了安徽經濟社會發展速度。
速度不僅來自於交通基礎設施的完善,也源於交通工具的日新月異。交通強弱反映國運興衰,國家發展變遷和個人家庭命運緊密相連。40年來,交通工具的變化巨大。家庭由自行車、摩托車,逐步變成小汽車﹔出遠門由乘長途汽車、坐綠皮火車,到新型空調列車、動車,然后是高鐵乃至飛機。
如今,我回家鄉鳳陽基本上是自駕。駕車讓你感受到一種速度的動感,讓人為這個時代心跳加速,這是車子的速度,是日子的速度,更是國家日新月異發展的速度。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