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好記者講好故事:從一棵樹到一片"海"

陝西榆林傳媒中心 郝沖
2018年11月09日07:34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從一棵樹到一片“海”

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南方人,看慣了青山綠水,我對沙漠有著強烈的好奇。

兩年前,我來到榆林,成為一名記者。這裡藍天白雲、林木蔥蘢。是什麼讓這片茫茫大漠變成了綠意盎然的塞上明珠?我找到的第一個答案是她。

她叫牛玉琴。1985年,國家鼓勵個人承包治沙的政策剛一出台,她就和丈夫張家旺承包了萬畝荒沙開始植樹造林。剛栽下的樹苗被風吹得連根拔起,沒有路就驢馱人扛,夫妻二人常常是吃一口窩頭咽一嘴沙。經過四年努力,造林初見成效,丈夫卻積勞成疾,永遠離開了她。從痛苦中站起來的牛玉琴,以常人無法想象的毅力在沙海邊緣植樹800多萬棵,造林11萬畝,將丈夫生前畫下的造林圖擴大了近七倍。

全國勞模張應龍就是我找到的第二個答案。

初見張應龍時,他文質彬彬,不時向我講起國際環保動態、沙漠植物開發等話題,這和我心中治沙人的傳統形象完全不符。他辭掉北京年薪30多萬元的工作,賣掉房子,將自己全部的積蓄500多萬元全部投入治沙。一路走來,張應龍不僅從一個林業外行成長為治沙專家,而且發展林業經濟,辦起了林果加工廠。如今,僅長柄扁桃的深加工,每年就可創造產值3億元,帶動5000個農戶參與林木產業。在他手中人人厭惡的黃沙已經蛻變成脫貧致富的金沙。

尋找答案的路上,我收獲的還有感動。

治沙英雄石光銀,唯一的兒子在拉樹苗途中因車禍遇難,而那天是植樹節。種了一輩子樹,把植樹節當成過年一樣的石光銀沒想到在這一天失去了摯愛的兒子。巨大的悲痛沒有壓垮這條錚錚鐵漢,兒子下葬后的第二天,他就出現在造林工地上。

牛玉琴、石光銀、張應龍,曾經我認為他們就是我找到的答案。牛玉琴卻告訴我,沒有聯產承包,毛烏素仍是荒沙一片。石光銀說,沒有體制改革,就沒有我的治沙公司,就沒有我石光銀的今天。張應龍也告訴我,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說,土地承包到期后可以再延續30年,讓他有了更多的發展空間,更加堅定了他的治沙信念。

從一棵樹到一片林海,承包治沙的改革春風吹綠了茫茫沙漠,執著堅守的治沙精神再造了片片綠洲。40年來,榆林沙區群眾的年人均收入由不到300元增加到了2萬元,森林覆蓋率由0.9%提升到33%。這片綠色,成為祖國西北地區的綠色長城,牢牢守住了風沙南侵東進的腳步。

曾經飽受風沙之苦的榆林人已經把植樹節當成最重要的節日。樹活了,沙退了,人富了。榆林的治沙造林只是我國生態建設成就的一個縮影。今天,在中國廣袤的土地上,推動綠色發展,建設美麗中國的畫卷正在鋪展開來。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