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記者講好故事:我們的“路”
營口是遼寧省的一個地級市,鱍魚圈是營口一個新區。我的故事就發生在這個新區,它與“一帶一路”相關。
首先,從一塊鋼說起。今年8月30日,世界旅游勝地馬爾代夫開通了他們國家歷史上的第一座橋——中馬友誼大橋。
因為馬爾代夫所處的海洋環境對橋梁鋼的耐腐蝕要求極為苛刻,建橋材料、技術的缺乏影響了橋梁建設。
為解決技術難題,大橋項目組慕名找到了鞍鋼鱍魚圈新廠。該項目工程師段江濤說:“這是中馬兩國元首共同商定的大項目,這塊硬骨頭再難啃,咱也得啃下來。”那段時期,段江濤團隊吃住都在現場,沒日沒夜地進行技術攻關,最長的一次他們連續工作超過了50個小時。最讓他后怕的是不慎感染了馬爾代夫當地難以治愈的疾病,鼻子出血不止,高燒不退。
我問:“你們是怎麼堅持下來的?”
段江濤說:“出了國才更愛國,再大的困難也得抗住!”
經過反復試驗,段江濤團隊終於研發出了為馬爾代夫量身定制的橋梁鋼——“3鎳系列耐海洋環境大氣腐蝕鋼”。這一長串兒名字,每個字都是實力、汗水、智慧!
說完了鋼,我再說一趟車。2014年10月18日,由營口港鱍魚圈港區始發,直達俄羅斯首都莫斯科的集裝箱班列正式開通運營,這是我國首個經滿洲裡口岸直達莫斯科的中歐班列,我們稱它為“遼滿歐”班列。
上個月,我坐著這趟班列去了莫斯科。
沒想到,剛到莫斯科第一天,我就上了俄羅斯第一頻道的新聞!當然,我也知道,他們關注的不是我,而是這趟班列,和班列上的這群中國人。他們有個共同的名字——“別雷拉斯特物流中心”營口港莫斯科工作團隊。
去年夏天,團隊中的兩名成員陪同俄方代表回家鄉考察港口項目,我第一時間趕到港口與他們見了一面,可由於行程緊張,他們都沒來得及回家看看。
他們告訴我,在莫斯科他們更想家,思念家裡的親人,好想多聽聽他們的聲音,哪怕是擔心與抱怨。可讓他們開心的是,不久的將來,這個中俄兩國合作的標志性項目一期工程將竣工,陸續投入使用,中歐班列在莫斯科有了更好的家!
從一塊鋼,到一趟車,再到“一帶一路”,我有幸記錄了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的營口腳步、東北腳步、中國腳步。作為這條路上的一名記者,我將會一路播報,一路收獲,一直前行。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