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新人”遭遇“舊賬”,APP時代如何給手機號“鬆綁”?

付光宇 宋瑞 張宇琪
2018年11月13日08:02 | 來源:新華網
小字號
原標題:“新人”遭遇“舊賬”,APP時代如何給手機號“鬆綁”?

你知道自己的手機號碼綁定了多少個APP嗎?以前換個手機號最多是擔心通訊錄方面的問題,而如今隨著智能手機和大量APP的普及使用,讓情況變得更為復雜,不少網友直呼已經記不清自己的手機號關聯了多少“第三方”。那麼,問題來了,一旦號碼易主,那些之前綁定的各類平台服務會怎樣?記者對此展開調查。

“新卡”收到“前任”欠款通知

“您尾號4338某銀行卡10月人民幣賬單金額8008.71元,最低還款8008.71元,還款到期日為11月7日。”剛剛大學畢業來到新城市工作的網友小敏辦理了一張新手機卡,沒用幾天就收到了某銀行發來的還款通知。乍一看短信,不明所以的小敏以為自己上當受騙,很是著急。

不僅僅是銀行方面,小敏每天還會收到某第三方平台的欠款通知。“扣款失敗提醒:您的訂單實際需支付658.00元。請您到訂單詳情頁中點擊‘支付賬單’按鈕主動支付,否則會直接影響您的信貸業務,同時訂單將會進入人工催收流程,將由催收團隊電話或上門催繳。”

此外,小敏還經常收到“現金轉轉”“拿去花吧”“上海浦花”“花花寶”“零用錢”等各類APP平台的信息推送。這一連串的“推送”讓小敏有點不知所措,對於從未開通過該銀行的銀行卡,也未注冊過這些第三方平台的小敏來說,何來欠款一說?

原來,小敏辦理的這張“新卡”實際是一個“老號”,這些欠款行為均為該手機號的“前用戶”所為。小敏告訴記者,一些收到的通知上明確列出了“前用戶”的姓名、訂單號、欠費金額等信息。

記者採訪了解到,“前用戶”注銷手機號后,未解綁第三方關聯應用,“新用戶”遭到短信騷擾的現象在生活中屢見不鮮,號碼被佔還會影響一些軟件的注冊,甚至還能看到“前任”的網購歷史。

綁定號碼想說“分手”不容易

小敏聯系的一家第三方平台客服人員稱,“前用戶”欠費行為發生於2016年,若要終止短信發送,需要“新用戶”攜帶有效身份証件,到所屬營業廳辦理“新用戶”的使用証明,並向該平台出示。若手機號為單位統一辦理,則需攜帶單位營業執照的副本原件和復印件、公章介紹信、代辦人身份証原件和復印件,到所屬營業廳辦理使用証明。

銀行方面給出小敏的解決方案是,由后台工作人員取消手機號“前用戶”相關信息的短信發送,並聯系持卡人修改預留手機號。

“在核實用戶的身份信息后,我們會根據電話費是否欠費這一標准辦理銷號手續。”一家手機運營商客服人員表示,手機號注銷前,工作人員隻能查看“前用戶”通過運營商系統辦理了哪些業務,無法獲悉其關聯的第三方平台情況,至於欠款信息等更是不得而知。

記者嘗試發現,在較大的第三方平台,如微信上,手機號“新用戶”可以按要求重新注冊,注銷“前用戶”的使用記錄。但不少中小平台上還沒有相應的解決措施,隻能咨詢其人工客服,程序非常繁瑣。

目前,小敏隻能通過“舉報垃圾短信”和手機設置過濾未知發件人的方式,屏蔽一些信息推送。

用戶信息同步變更有待關注

“歷史賬單錯發、信息張冠李戴反映了APP時代以運營商手機號碼作為ID注冊的問題。”一位北京中關村某上市公司技術總監告訴記者,APP注冊時提交的手機號碼就相當於用戶的ID,而在注冊這個過程中沒有其他和用戶身份信息更強的綁定關系。即便運營商知道了用戶號碼注銷或者變更,但也沒有渠道和義務去告知APP開發者去同步更新信息,雙方目前也沒有利益驅動去搭建這種協同機制。

中國政法大學知識產權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李俊慧說,解決方法一種是用戶自主更新各個平台的聯系方式,一種是平台之間實現信息共享、同步更新。由於手機號碼屬於用戶個人信息范疇,未經用戶允許,各個平台不得收集用戶此類信息。因此最合理的方式,還是需要用戶自主解除或更新。

“也會出現一種情況,就是原機主惡意拖欠各類平台的費用,以銷號玩失蹤的方式逃避債務。”李俊慧指出,對於此類用戶,也就是“失信用戶”,有必要納入聯合懲戒的黑名單,實現其實際使用號碼的同步更新。

此外,業內人士表示,手機號碼注銷后,在何種情形下或多長時間后可以重新開放辦理入網使用,也是此類問題的焦點所在。一般手機號碼注銷后會被統一收回至號庫中,90天后再配置給其他用戶使用,而這麼短的時間前用戶的“使用習慣”和“痕跡”很難消除。

一些網友建議,希望有關部門從國家層面推動建立運營商與APP服務商之間的信息共享與互通,對每個二手號碼進行徹底的格式化,最大限度地消除可能存在的風險。同時,也需要各個平台在接到用戶反饋機主已變更等反饋,及時終止相關信息發送,避免對新用戶造成騷擾、對老用戶個人信息保護造成危害。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