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追求思想的光芒和泥土的芳香

——《貴州日報》錘煉“四力”寫好“三有”作品觀察

李忠
2018年11月14日13:09 | 來源: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
小字號
原標題:追求思想的光芒和泥土的芳香——《貴州日報》錘煉“四力”寫好“三有”作品觀察

今年3月中旬,《貴州日報》六盤水記者站記者在農業產業園採訪,聽園區負責人介紹無土栽培基質。貴州日報社 供圖

貴州日報社記者在金沙縣採訪香蔥產業。貴州日報社 供圖

11月8日,第二十八屆中國新聞獎在京表彰。由貴州日報報業集團總編輯萬群、副總編輯李衛紅編輯,記者劉瑩、黃蔚、陳毓釗深入一線採寫的深度報道《給鄉親一個精神煥發的村庄——安順市平壩區樂平鎮塘約村探索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新路解析》脫穎而出,榮獲第二十八屆中國新聞獎二等獎。這也是貴州日報報業集團連續3年獲得中國新聞獎二等獎。

佳績的取得絕非偶然,這背后是一張報紙新聞理念的長期堅守。“涉淺水者見蝦,其頗深者察魚鱉,其尤甚者觀蛟龍。”《貴州日報》在新聞工作上歷來就有“深入深入再深入”的優良傳統,這一傳統在新時代貴州的發展春潮中,在機制激勵下,更加發揚光大,培養鍛煉出了一支採訪深入、作風硬朗的新聞隊伍,孵化生產出了一批優秀新聞作品。

翻開《貴州日報》一線記者的採訪本,那些在採訪過程中發生的故事讓人心驚又感動:一名記者因採訪某高山村庄的脫貧故事,多次坐車經過危險山路,遭遇差點要命的車禍﹔一名記者因採訪某位深山裡的護林員,光著雙腳3次踩過冬天裡刺骨的冷水河,連續行走9個小時﹔一名記者因採訪一起突發事件救援情況,在偏僻的事故發生現場蹲守6個晝夜沒有離開……

圍繞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宣傳工作者要增強腳力、眼力、腦力和筆力的要求,《貴州日報》進一步強化“四力”錘煉,培養具有時代擔當和職業追求的優秀記者,讓新聞作品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充滿思想的光芒和泥土的芳香。

走基層錘煉“腳力”——

文中散發泥土芳香

“腳力”是新聞報道的基礎,隻有深入新聞現場,才能採寫出“沾泥土”“帶露珠”的好新聞。

為強化機制導向,錘煉記者“腳力”,近年來,貴州日報社建章立制,通過機制創新,打好激勵記者深入基層的“組合拳”。

追求思想的光芒和泥土的芳香,在媒體融合發展中保持“內容為王”本色,把深入基層一線採訪作為“硬任務”,鼓勵記者投身火熱生活,投身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最前線。

加強各市州記者站隊伍建設,通過以老帶新方式,讓年輕記者到新聞一線鍛煉。通過“稿件在一線採訪,佳作從一線挖掘,隊伍在一線培養”的機制,夯實記者站這支離新聞源最近的隊伍,在發現新聞上保持耳聰目明、先知先覺。

在採訪時代楷模、畢節市赫章縣海雀村已故支書文朝榮的“同台競技”中,《貴州日報》採取新聞報道、報告文學、靜像電影、出書等多種表達手段,讓這個先進典型報道充實、形象豐滿。取得這一成績,除了投入領導率隊的精兵強將的記者團隊外,更重要的是,駐站記者一直關注這一典型,在文朝榮生前就進行過多次採訪。

帶病上陣參與本次採訪的記者劉瑩堅定地說:“到現場去,不管山有多高,路有多遠,隻要有打動人心的新聞素材,就要不辭辛勞前往。”正是依靠這樣的精神,由劉瑩等一線記者執筆的《村支書的楷模文朝榮》成為一篇新聞佳作,獲得第三十屆貴州新聞獎特別獎。 通過總編輯帶頭深入一線採訪調研,以上率下激勵更多採編人員“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寫出更多“沾泥土”“帶露珠”“冒熱氣”的優秀作品。

同時,強化考核機制向基層稿件傾斜,對於深入縣鄉村採訪的一線稿件,給予稿分上浮30%的加分獎勵,激勵記者深入一線寫好稿。

自覺踐行群眾路線,深入基層、深入生活、深入群眾,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在創新機制的激勵下,《貴州日報》記者不斷增強“腳力”,提升在基層一線深入調研、深入採訪的能力。

再學習融合“四力”——

報紙閃耀思想光芒

2017年6月22日,一場以“記者愈深入作品就愈生動”為主題的“新聞作品專場研討會”在貴州日報社舉行,研討會主角——《貴州日報》青年記者陳詩宗講述了他的採訪和寫作經驗。貴州省委宣傳部新聞閱評員、高校傳媒專業專家、省內新聞媒體部門負責人等貴州新聞界專業人士也參與了作品研討。

“記者就應該用腳來丈量土地,用心感受社會變化。所以,每一次採訪,我都認真對待,每一篇稿件,我都精益求精撰寫,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踐行黨報記者的責任。”在談及優秀作品的採寫經歷時,陳詩宗如是說。

開展優秀記者作品研討會,是貴州日報社強化記者業務學習,錘煉記者眼力、腦力、筆力的有效方式之一。

2017年,貴州日報社開展了兩次新聞作品研討會,通過選定記者和作品、請省內專家講評作品等方式,提高了記者業務技能,深化了記者敬業愛崗的精神。

“參加研討會,聆聽專家對優秀作品的講評,對我幫助很大,不僅有具體採訪經驗、寫作技巧的交流,還能開闊眼界,把握形勢,增強思辨能力。”參加研討會的《貴州日報》記者黃瑤說。

開展“半月談”系列講座,是貴州日報社加強業務學習的又一有力舉措。

“想透3個問題,當好黨報記者”“強化‘四力’錘煉,寫好‘三有’作品”“融媒體時代新媒體傳播平台的使用與技巧”“黨報記者的‘時政素養’”“黨報評論創作的行與思”……

每隔半月,《貴州日報》的採編隊伍就有一次學習提升的機會。

目前,“貴報半月談”已成功舉辦14期。業內專家、社內骨干從新聞採寫的各個角度、各個維度進行深入淺出的講解和探討,為《貴州日報》採編隊伍奉上精彩的精神大餐。

與此同時,為加強業務知識學習與理論水平提升,《貴州日報》創新實踐,以黨建引領、帶動業務學習,收獲良好效果。

《貴州日報》採訪中心深度報道部、綜合報道部聯合黨支部有14名黨員,均是在報社採編一線的記者。每到重大會議召開、重大理論學習的時候,該支部就組織召開黨員大會,集體學習理論知識,並展開業務探討。

學習黨的十九大精神、省委全會精神、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精神……

“身為黨報記者,通過支部集中學習,我們對黨的精神、黨的理論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增強了我們的眼力、腦力、筆力。”該支部黨員趙勇軍說。

新聞的基本功決定新聞作品的成色。依托學習模式的不斷創新,《貴州日報》採編隊伍不斷錘煉腳力、眼力、腦力、筆力,在“積跬步以致千裡”中鍥而不舍。

融媒體鍛造“主力”——

勤手著好“三有”文章

今年8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出席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時強調,宣傳思想干部要不斷掌握新知識、熟悉新領域、開拓新視野,增強本領能力,加強調查研究,不斷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過硬、本領高強、求實創新、能打勝仗的宣傳思想工作隊伍。

當下,千帆競發的融媒體時代已經到來,《貴州日報》也正處於破繭化蝶的融合轉型發展階段。《貴州日報》作為省委機關報,以習近平總書記新聞輿論思想為行動指南,通過加快融媒體發展培養“全能型”記者,打造“主戰場”上的“主力軍”。

打造今貴州新聞客戶端,所有一線記者採寫稿件優先供給今貴州﹔適應融媒體時代需求,在稿件標題、文章、結構、形式上大做文章,用新媒體平台傳播原創稿件﹔要求記者練好新聞表達的“十八般武藝”,不僅在傳統新聞表達上推陳出新,更要掌握H5、短視頻等新媒體技術。

2016年11月11日,由中國報業協會主辦的2016中國傳媒融合發展年會暨第三屆中國報業新媒體大會上,貴報傳媒·今貴州客戶端以創新研發人流熱力地圖實戰案例,從全國104家中央及地方報業申報的104件報業融合發展項目及實戰案例中脫穎而出獲得特別獎。

2018年5月12日,第三十三屆貴州新聞獎評選結果揭曉,今貴州客戶端選送的《“王牌”電視節目!紀念“天眼之父”南仁東教授》《夏日煎熬:我在貴州等你》獲得媒體融合類一等獎。

走進融媒體時代,《貴州日報》依舊把內容生產作為獨家核心競爭力打造。

在“導向為先,內容為王,受眾為本,採編為寶”的價值引領下,《貴州日報》不斷加強記者隊伍建設,強化“四力”錘煉,寫出了一批生動精彩的“三有”作品。

《車輪上的幸福——福泉市陸坪鎮福興村吳成德家換車記》榮獲第二十五屆中國新聞獎二等獎﹔《一對80后“羊倌”的辯証人生觀》榮獲第二十六屆中國新聞獎二等獎﹔《貴州日報》策劃創作刊發的“中美大學生聯合體驗長征之旅”文字系列報道榮獲第二十七屆中國新聞獎國際傳播類二等獎﹔《給鄉親一個精神煥發的村庄》榮獲第二十八屆中國新聞獎二等獎……

3年兩次榮獲中國新聞獎二等獎的《貴州日報》記者陳毓釗在分享他的採訪經驗時說:“採訪沒有捷徑,隻有下苦功夫,下硬功夫,雙腳走到基層去,大腦裝著黨中央的政策,才能寫出符合時代發展的優秀作品。”

與此同時,《貴州日報》把握貴州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的時代脈搏,圍繞“團結奮進,拼搏創新,苦干實干,后發趕超”的新時代貴州精神,發掘和塑造了一批貼近時代的先進典型。

縣委書記姜仕坤、盲人教師劉芳、村支書的楷模文朝榮、仰望星空南仁東、“女愚公”鄧迎香、天渠老支書黃大發……他們感人肺腑的人生事跡,被《貴州日報》記者用心用情書寫,成為全省后發趕超的精神基石和不竭動力。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