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電視劇《黃土高天》:映照黃土高原的社會變遷之鏡

海 濤
2018年11月15日08:54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映照黃土高原的社會變遷之鏡

  以“三農”視角為切入點的獻禮改革開放40周年重點劇目《黃土高天》,正在央視一套播出。該劇著重表現了改革開放中的農村變遷、社會進步和人心所向,具有鮮明的現實主義敘事特點。《黃土高天》散發著黃土高原獨有的泥土氣息,承載著厚重的歷史內涵與現實意義。該劇從農業政策研究者、農民、農村干部和農村企業家4種身份的農村代表人物入手,講述一村三代人的奮斗故事,年代跨度大、事件體量大、現實意義大。

  豐源村的改革,是中國農村40年來改革的一個生動縮影。農村改革並非一帆風順,《黃土高天》在開篇詳細描繪出農村的艱辛,顆粒無收,生存所迫,讓觀眾更好地理解農村改革的勢在必行。秦學安在推進分地、辦廠的過程中遇到了重重阻礙和坎坷,但他與時俱進,堅持改革發展不動搖。該劇准確呈現出變革洪流中的堅守,如家庭協作、按工計酬、價格雙軌制等改革創新,皆通過充實生動的故事情節展現。

  在敘述豐源村積極推進農村改革,爭當改革開放排頭兵故事的同時,該劇也展現出以秦學安為代表的農民敢想敢干、銳意進取的精神。如秦學安看到安徽農村推行“包產到組”“包產到戶”后,農作物產量翻番,也想帶領村民分地,希望全村脫貧致富。人力到拖拉機的變化,農副產業的種植,炒貨店等商鋪開張,農村的發展速度清晰可見。同時,農業與市場經濟的有機結合,是農村在改革開放的浪潮下開拓性的創舉。隨著1985年中央“一號文件”的出台,商品經濟得以正名,培育市場機制,更加堅定了秦學安帶領村民致富的信心。

  《黃土高天》不僅描繪農村巨變,同時農村干部的交接與傳承,也從另一層面體現著農村改革。豐源大隊書記張天順是全省典范村豐源村的鑄造者及掌舵人,慘痛往事讓他走上了保守的道路,在分地與否的投票表決中,他明白農業生產合作社的時代已然終結。第二代村支書秦學安是敢為人先的改革先行者,在包產到戶、商品經濟方面始終走在時代前沿。第三代村支書秦田是精准扶貧工作中年輕一代的代表人物,在秦田的帶領下,豐源村的產業規劃越來越明晰合理,村庄日益興旺發達。“包產到戶是群眾的要求,人民政府為人民著想,把群眾利益放在第一位”,縣委書記甘自強的話擲地有聲。“領導干部不可急功近利”“基層干部要發揮好螺絲釘的作用”,《黃土高天》以現實主義的筆觸呈現出農村干部的有作為、敢作為和善作為。

  《黃土高天》並非口號式宣傳農村改革,而是徐徐鋪陳開一首蕩氣回腸的農村史詩。褚建林、秦學誠等農業專家與劉海等農村企業家也是農村改革前進道路上的重要推動力量。在關於包產到戶是否可行、農民自主性等方面的問題,褚建林為“一號文件”的出台貢獻了重要力量。劉海的經濟實力日益壯大,讓秦學安感受到東部和南方改革步伐之大,更加堅定了秦學安發動村民大規模種植經濟作物的想法。隨著“一號文件”的不斷出台,糧食等問題逐步解決,農村下一步發展提上日程,進而推行科技強農、鄉村振興等戰略。

  重農固本是安民之基、治國之要。秦學誠是從農村走出的農業專家,他始終心系農業、農民,從未忘記自己是農民的兒子。秦奮從荷蘭留學歸來,選擇守望家鄉故土,帶領豐源村民逐夢、筑夢,將青春熱血獻給養育他的故土。該劇既展現在農村改革中,豐源村歷代村民始終不乏土地堅守者,始終對改革創新、奮斗逐夢一片赤忱,又展現出農業學者、農村干部等對農業創新的堅持,對科技興農、人才強農戰略的貫徹落實。他們超越一己之私、貢獻一己之力,把個人命運匯入國家命運的滔滔江流,在推進改革開放的進程中成就個人夢想。這些人物身上體現出對土地的堅守,是對鄉村價值從物質到精神層面的肯定。陝北秧歌慶豐收、金色麥浪滾滾、熱氣騰騰的餃子等畫面,從側面展現出農村改革的豐收碩果。

  可以說,《黃土高天》是一面映照出陝北黃土高原社會變遷的歷史鏡像,呈現出一村三代人在時代浪潮中的堅守與改革,表現出從傳統農民到職業農民、合作社到包產到戶、計劃經濟到商品經濟的轉變,以及農民、農村干部和農村企業家堅守腳下土地的初心。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