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西部學刊》>>2018年10月

簡論新聞規律的生命周期

楊保軍
2018年11月15日09:18 |
小字號

來源:《西部學刊》

摘要:作為主體性的人類活動規律、社會領域規律,新聞規律是有生命周期或生命長度的。新聞規律的周期性,實質揭示的是新聞規律的歷史性。新聞規律也像其他規律一樣,有自身的有效期,有自身適應的時空范圍。隻有理解新聞規律的生命周期,才有可能將尊重新聞規律落實到具體的新聞活動之中。

關鍵詞:新聞規律﹔生命周期﹔繼承與揚棄

事物的誕生、運動、變化是有過程性的,具體事物的存在是有生有死的,自然事物如此,社會事物也一樣。這從根本上意味著,事物運動規律也是有生命周期的,具體規律的實際存在是有期限的。新聞規律是在人類新聞活動過程中生成、形成的,因而新聞規律同樣是有生命的存在,有自身的生命周期。規律具有自己的有效期,與規律蘊涵其中的對象物的生命有限性是密切相關的。歷史維度上不同時代、不同時期的具體新聞規律之間,就像新聞活動方式、新聞媒介方式之間的關系一樣,具有歷史的承繼性和揚棄性。

一、新聞規律存在生命周期

事物是過程性的存在,作為事物運行內在關系、本質關系的規律也是過程性的存在,即具有生命的長短。自然規律看起來是確定的、永恆的,似乎沒有生成過程,沒有生命周期,但這其實是人類的錯覺。那是因為人類相對自然世界的存在而言,實在是太短暫了﹔人類面對的自然世界對人類來說是相對穩定的、似乎是既成的,因而自然規律在人類面前似乎就是不變的、永久的規律,人類隻要發現它、認識它、運用它就是了。但對以主體性為突出個性特征的社會規律來說,就不太一樣了。各種社會活動規律,是相伴人類活動而生成形成的規律,因而,具體的、不同社會規律的生命長短一定是不一樣的。

就新聞規律系統而言,有些規律貫穿於整個人類新聞活動史中,從而形成人類新聞活動總體性的歷史規律﹔有些規律可能隻屬於一定歷史時代、歷史時期主導性的新聞活動方式、媒介形式,形成歷史時代、歷史時期主導性的新聞規律、媒介形態規律﹔有些規律可能隻適用於一定社會的歷史階段,適應於特定社會中的有關新聞活動,形成一些特殊的新聞規律。如此等等,需要做出具體的分析和闡釋。

第一,人類新聞活動的歷史規律,就像人類歷史規律一樣,貫穿人類活動始終,貫穿人類新聞活動始終。就是說,新聞活動的歷史規律,與整體人類新聞活動史相伴而在,在規律系統中,這樣的規律具有最長限度的生命存在。

但是,貫穿於人類新聞活動始終的新聞規律並不是神定的、預制的。新聞規律作為主體性規律,是在人類作為新聞活動主體的活動過程中形成的。可見,新聞規律始終是生成中的規律,而非既定的、預先設定的完全性存在。因此,人們隻能根據既往的新聞活動,窺探到人類新聞活動的大體方向與趨勢,不可能准確描繪出未來新聞發展的圖景和細節,這也正是我們將規律界定為事物變化內在關系及未來趨勢的根本原因。人類認識新聞規律的過程,同樣是相伴新聞活動展開的過程,相伴新聞規律生成的過程。認識周期與活動周期、規律周期可能是同在的,規律認識更多的是反思性的、后思性的。一種活動尚未生成和展開,是不可能有真正的規律認識的。網絡新聞到來之前,人類是不可能探索網絡新聞規律的,最多是基於一定條件對網絡新聞可能性的預測。

在社會活動包括新聞活動中,人類之所以總是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具有必然的自在自發性,可能有許多主客觀原因,但最根本的一條在於,歷史規律是在歷史進程中形成的規律,而非既定的、擺在那裡隻需要發現和認識的規律。事實上,人們發現、認識規律的過程,展開和調整自身主體活動行為的過程,也是影響規律形成的必然因素。人的活動就在規律之中,而非規律之外﹔人的活動停止了,人的活動規律也就停止了。這與自然規律全然不同,即使人不存在了,在本體論、存在論意義上,自然規律依舊存在,依舊支配著自然的運行。因此,在社會活動中,身在“廬山”之中的人類,要遵循規律展開實踐活動其實是相當艱難的事情,本質上說,人類不可能得到完整的社會規律,也不能完全按照社會規律辦事。不管是在客觀邏輯上還是理論邏輯上,社會規律都是未完成的存在,也不可能成為完成的存在。果真到了“完成”這一步,人類存在也就結束了。

第二,一些新聞規律的生命長度與一定社會的形態、性質具有某種程度的匹配性。人類社會本身是歷史性存在,表現為不同社會形態之間的歷史演進關系。每一社會形態可能都有各自主導性的、個性化的新聞活動方式

(當然也有一些共同的新聞活動方式),從而形成適應自身社會形態特點的新聞活動特征和規律。這就像在以市場經濟體制為主導的社會經濟制度中,其具有的主導性經濟規律隻能是市場經濟規律﹔而在以計劃經濟體制為主導的社會經濟之中,其具有的主導性經濟規律隻能是計劃經濟規律。①新聞規律的這種生命性或歷史性,是一種客觀存在,也是很普遍的現象。正是因為這種與社會形態、社會性質相應的規律性特征,使得人們關於超越特定社會的普遍新聞規律的存在問題爭論不休。人類往往在理論上承認普遍規律的存在,可一到實際之中,就各行其是了,常常把普遍規律的要求忘到了九霄雲外。

如果我們以特定社會為對象觀察其新聞活動,特別是觀察其現代新聞業的實際狀況,就會看到,不同性質的社會,有著不同性質、不同特征的新聞業。這些不同性質、不同特征的新聞業(如自由主義性質的資本主義新聞業,集體主義、共產主義性質的社會主義新聞業),原則上說都有自身的運行特征和生命周期。因而,如果存在著各自的新聞業發展規律、新聞傳播規律,那也就意味著這是一些具有一定生命長度的規律,而非相伴人類新聞活動始終存在的規律。在人類意義上或世界范圍內,這些與特定社會歷史時期、國家形態、社會形態相伴而在的規律,不過是人類新聞活動歷史規律的特殊表現。其實,整體的歷史性規律正是通過特殊的具體規律實現的,這是兩類規律之間最基本的關系。

在世界范圍內,不同性質新聞業並不是簡單的接續性或前后性存在,而是在共時性上存在著不同性質的新聞業。比如,當今人類社會中就存在著兩種典型(具體亞類型更多)的新聞業——資本主義新聞業和社會主義新聞業,這就意味著存在著兩種新聞業的運行規律,它們也是共時存在的。到底哪種新聞業的規律能夠更長久地存在,顯然要看哪種性質的新聞業能夠更長久的存在,進一步說,則要看哪種社會形態、社會制度能夠更長久地存在,更具有未來性,更能代表人類發展的整體趨勢。顯然,新聞歷史規律與社會歷史規律是有內在關系的。新聞系統相對社會整體系統而言,更多的是一種依賴性的存在。

其實,貫穿人類新聞活動史的歷史規律與一定歷史時期的主導性規律,以及一定社會形態中的主導規律,既有區別,又有聯系。歷史規律要通過不同時代、不同時期的規律來具體體現。還有,在共時性上,有世界不同地區共同具有的普遍規律,亦有不同地區各自的特殊規律,它們之間也有內在的關系。關於這些不同類型或不同層次、不同范圍的新聞規律關系問題,相當復雜,需要專文討論。

第三,一定歷史時期存在的特定新聞活動方式,其相應的新聞規律客觀上也隻能存在於一定的歷史時期。正像討論人類社會歷史發展規律時,我們說作為社會演變動力機制的階級斗爭規律,隻能存在於、適用於階級社會﹔一旦沒有普遍的階級社會存在、普遍的階級關系存在、普遍的階級斗爭存在,階級斗爭規律也就沒有實際的依托了。之所以說有些新聞規律隻能存在於一定的歷史時期,客觀根據在於,一些新聞活動的方式,確實是歷史性的,隻存在於一定的歷史時代、歷史時期,而非永久性的存在。一定的新聞活動方式若是退出了歷史舞台,相應的具體規律客觀上也就必然不會存在了,至多說它是曾有的規律。如果某種新聞活動方式尚未誕生,也就不會存在客觀性的與其共在的新聞規律。

綜觀人類新聞活動史(暫不考慮具體社會之間的差別,而是把人類作為一個整體來看待),可以看到,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人類有著不同的主導性的或者說能夠代表一定歷史時期典型特征的新聞活動方式。比如,在“前新聞業時代”,典型的新聞傳收方式是面對面的或“點到點”的人際交流方式﹔建立在傳統三大新聞媒介之上的“傳統新聞業時代”,不僅創造了現代新聞職業,創造了一定專業程度的新聞工作方式,也創造了“點到面”的大眾新聞傳播方式﹔而到了“后新聞業時代”已經開啟的今天,多元化的、融合的傳播方式(即將點到點、點到面的模式,將單向的、雙向的傳收方式融合在一個整體的平台上)正在佔據主導地位。顯然,這些不同的主導方式可能有著各自的內在機制,也就是有著各自的主導性規律。我們可以說,從點—點到點—面,再從點—面到點—點、點—面融合具有內在的歷史規律性,構成了人類新聞傳收模式整體的歷史演進規律,但就確定的歷史時代來說,在傳收模式上都有自身的特點,也存在與其模式相應的主導性傳收規律。這種與特定歷史時代相應的傳收模式、傳收規律都不可能是超時代的存在。

簡而言之,不同新聞活動時代,實際上有著不同的主導性新聞活動規律,一旦人類新聞活動史在一定的歷史時期發生了整體的結構性變革,主導新聞活動方式就變了,主導一定歷史時期的新聞規律也就隨之更新了。就是說,這些規律的客觀存在,只是一定歷史時代或歷史時期的存在,不能相伴人類新聞活動過程的始終而存在。因此,這些具體新聞規律的生命長短是相當有限的,隻可能主導一定的歷史時期。因此,任何將某一歷史時代、某一社會形態當中的新聞活動規律宣稱為相面未來的永恆規律,都不是實事求是的,甚至可能是荒謬的。

第四,一定技術特別是媒介技術支持下的媒介形態,最能標識一個時代傳播的總體特征,也可以標示一個時代新聞生產傳播的典型方式,麥克盧漢謎一樣的判斷“媒介即信息”②很好地闡釋了這一點。因而,如果我們再細致一點,以媒介形態為對象來觀察新聞規律的生命長短,就更易看得清楚。事實上,人們通常也是通過媒介形態的歷史演變來描述人類新聞活動歷史更迭過程的。

就目前能夠看到的新聞媒介史來說,每一種媒介特別是人工媒介(也就是麥克盧漢所說的人的延伸)③的存在都有自己的歷史生命長短,至少是有各自的歷史主導時期。有些媒介形式、媒介形態的歷史長久一些,有些短暫一些。有些曾經風雲一時的新聞媒介已經退出歷史舞台,比如,曾在新聞歷史上產生過革命性作用的電報近乎銷聲匿跡了﹔④有些前幾十年似乎還風華正茂、充滿生機的新聞媒介,卻在網絡時代開啟后迅速走向疲軟、走向沒落,比如作為大眾新聞媒介歷時存在最長的報紙媒介,盡管依然是重要的新聞媒介,但已沒有了過往縱橫天下、叱咤風雲的英雄氣勢。⑤這恰好說明,每一種媒介都有自己的“好日子”,也可能都會迎來自己“風光不再”的“寒冬時節”。因而,每一種媒介形態蘊涵的新聞規律,其實也有各自的歷史過程或歷史生命。如果一種具體的媒介形態消失后,相關的具體新聞規律或媒介規律也就退出歷史舞台了。

客觀規律的生命性存在,決定了有些規律已不是現實性的存在,隻能是歷史性的“曾在”。這樣的規律,當然還會存在於人們的觀念之中,或者存在於理論敘說之中,存在於學術史中、思想史中,但它們不再對直接現實的新聞活動產生實際作用和影響。但是,隻要存在過,就會留下痕跡,就會以各種各樣的主客觀方式留下影響。對此,將在下面論述。

二、新聞規律的承繼與揚棄

新聞規律是在新聞活動的歷史過程中形成的,是在新聞活動與社會整體運行以及其他社會活動的相互作用、相互影響過程中形成的。而這樣的活動過程,既是一個連續的過程,也是一個不斷變遷更新的、能夠顯示出不同時代、不同時期特征的過程。這就自然提出一個問題:如何理解貫穿在人類整體新聞活動中形成的歷史規律,⑥如何理解不同歷史時代、歷史時期主導新聞規律之間的承繼發展關系。這便是此處要討論的新聞規律的承繼與揚棄問題。

首先,歷史規律既是在歷史活動過程中形成的,又是在歷史活動過程中表現的。新聞活動的歷史規律,探討的就是人類新聞活動歷史演變過程中的內在關系。原則上說,它是以“整體”的人類新聞活動史為對象的,需要發現的問題就是,在這樣的整體活動過程中,不同歷史時期之間有無內在的關聯,不同歷史時期的變遷之間有無穩定的關系,是什麼樣的內在機制在支配著人類新聞活動的歷史展開。

但是,任何一個時代的研究者,都無法看到完整的人類歷史(包括人類新聞活動史),特別是任何歷史現實中的研究者,都無法看到未來人類的新聞活動,因而人們隻能根據既有的經驗事實,並以既有的有限能力,對未來的可能世界、可能事實依據過去與當下的事實做出猜測、推理和想象。對未來的研究,不可能像研究歷史那樣,總可以看到一些歷史遺跡和歷史資料﹔也不可能像研究現實那樣,總可以對當前的感性現實進行一些直接的觀察、分析甚至真切的體驗。未來,相對過去和當下現實,可能會時間更長、內容形式也更復雜,但無論如何,當下人們無法知道。因而,基於歷史和現實的規律研究,並未包含未來可能事實。這樣,人們得到的所謂歷史規律只是可能的,也是相當有限的,只是可能窺探到了大致的總體歷史趨勢。從邏輯上說,對部分的研究,並不必然意味著對整體的把握,部分並不必然能夠代表整體。沒有人能夠對未來的發展做出決斷性的判斷。人類活動,是創造性的活動,是不斷開辟可能世界的活動。總體性的歷史規律,哪怕是一個社會領域的總體性歷史規律,只是一種可能,哪怕是很大的可能。在這一點上,自然規律與社會規律有著很大的不同。人們一旦准確認識了自然規律,就可以預測相關自然事物的未來情況,這是由自然本身相對人類的穩定性、既成性所決定的。但對社會事物來說,由於它本身就是人的創造物,總要受到人作為活動主體的價值或意義要素的各種作用和影響,歷史規律也隻能在創造過程生成或顯示出來,因而將現在作為起點,去准確預測未來是比較困難的,人類隻要能夠大致預測到未來的整體方向就不錯了。當然,不必太過悲觀,未來總要到來。現實是依賴歷史而來的,未來也是依賴現實開辟的,這樣的源流關系是直觀的、必然的,無需証明。馬克思早就講過,感性世界是歷史發展的產物,“是時代活動的結果,其中每一代都立足於前一代所達到的基礎上,繼續發展前一代的工業和交往,並隨著需要的改變而改變它的社會制度”。[1]76不管是在直覺上,還是在實踐經驗上,人類都能感知到、認識到歷史、現實與未來的一些相連關系。人類不可能憑空而來,也不可能憑空而去。因而,如果能夠發現歷史演變過程的一些內在關系、穩定關系,人類對現實及未來新聞活動的走向、趨勢就可以進行大致的預測和把握,從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人類現實新聞活動的自覺性和創造性,使新聞活動能夠更好地為人類社會的良性運行與發展服務。而這正屬於對新聞規律的認識問題、自覺運用問題,也是人們探索規律的真正意義之所在。

客觀歷史的內在關系,從根本上決定了不管人類哪個社會活動領域,都有自身的歷史承繼性,后繼事物不可能憑空而來,這也就從根本上決定了,新聞活動的歷史規律,隻能在新聞活動的歷史整體性上去認識和理解,歷史規律就是貫穿在歷史活動過程的內在關系。人類隻有在歷史演進的大尺度上,才能比較清楚地看到歷史過程的那根紅線,看到不同歷史時代、歷史時期之間的大致承繼與揚棄關系。截取一個時代、一個時期的歷史規律認識,很可能是局部的和片面的。“歷史研究不僅僅是對事實的細節及碎片的挖掘,也不僅僅是對事件記憶的鞏固與刷新。它的根本意義是把握歷史大勢、發現歷史規律,為當下人的行動指明未來。”[2]

其次,具體一些說,不同歷史時代、歷史時期的新聞活動,擁有各自的特點,表現為各種各樣具體的新聞傳播方式、收受方式、控制管理方式等。依據歷史經驗事實,它們之間不僅具有后世對前世的歷史繼承關系,也有后世對前世的歷史揚棄關系。也就是說,歷史經驗事實史已經表明,歷史不是既有事物的簡單持續存在,而是在既有事物基礎上的不斷變遷、不斷更新和發展。在這樣的過程中,有些事物會得到發揚光大,有些事物則會偃旗息鼓、悄然退去。人類是創造性的存在,人類通過自身的歷史活動,始終不斷地開辟著新的現實、新的景象。新聞活動正是這樣一個歷史過程,每一歷史時代、歷史時期,都有自己主導性的新聞活動方式,主導性的媒介方式。從規律層面看,就有相應的具體活動規律的歷史主導期,具體媒介規律的主導期。而從歷史關系角度觀察,不同時代、時期的活動方式、媒介方式形成了既有繼承、又有所揚棄的過程﹔與此同時,也就形成了不同具體活動規律、具體媒介規律之間的繼承與揚棄關系。

如果以可觸、可見的媒介為參照,就可發現,以歷史方式存在的不同媒介形態之間(背后主要是相關技術的支持),在歷史演進過程中,既有疊加性、互補性,也有不斷整合、融合、創新、揚棄的過程。這說明,每一時代都有自身的主導新聞媒介,都有圍繞主導新聞媒介形成的媒介生態結構方式,而在不同的代際之間,則形成了不同媒介形態之間的揚棄關系。如果由媒介形態決定的前一歷史時期、歷史時代的主導新聞傳收方式在后繼歷史時期、歷史時代不再存在,那就意味著原先的相關新聞規律客觀上已經退出歷史舞台,讓位於其他媒介形態主導的具體新聞規律了。那些過往曾在的新聞規律,隻能存在於思想史、學術史、理論邏輯之中。

當然,應該特別注意到,如果先前的交流方式、交流模式依然存在,那就需要我們在更長的歷史視野中,探索其歷史演變規律。事實上,人們不難看到,越是古老的交流方式,越是具有長久性,甚至是相伴人類的永恆性。⑦比如,自從語言誕生起、文字誕生起,人類就一直通過口頭方式、書面方式交流新聞信息,它們沒有因為后繼各種新媒介的出現、其他符號系統的誕生而消亡。因而,我們就必須以通貫歷史的方式,或者說將其作為歷史規律展開研究,不僅要研究它們本身的演變規律,還要研究它們與其他媒介形式、媒介符號的關系規律。但是,對於具體的書信新聞來說,它不過是“前新聞業時代”中一定歷史時期的產物和表現,在現代印刷新聞業誕生之后,特別是電子新聞誕生之后,書信新聞就基本消亡了﹔因此,它的規律形成及表現隻限於它所在的歷史時期。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作為文字傳播的一種特定形式,書信新聞的規律,同樣會以某種方式沉澱在印刷新聞規律或其他新聞規律之中,它的某些規律性因素並不會徹底消亡。

自從廣播新聞、電視新聞出現,特別是網絡新聞出現,人們就在討論報紙新聞的存亡問題。如果從新聞規律角度觀察,假設報紙新聞退出歷史舞台,那就不會存在獨立的報紙新聞或印刷新聞規律,至多隻能說印刷新聞規律的一些要素有可能滲透在其他媒介形態的新聞規律之中,或者說,印刷新聞規律的要素,有可能沉澱在總體性的新聞傳收規律之中。當然,作為新聞媒介,不同媒介形態之間可能有著內在的歷史變遷關系。后繼的媒介技術,總是依賴既有的媒介技術,總是在前行的媒介技術基礎上,進一步組合、融合、創新,從而創造出新的媒介技術、媒介形態。⑧因而,不同媒介形態所蘊含的規律之間也會有內在的關系,這屬於前文所說的媒介形態的歷史演進規律,也是一種貫通性的人類新聞活動歷史規律。

總而言之,規律的生命性、周期性,意味著規律間的歷史承繼性、揚棄性是個必須關注的問題。新聞規律的生命性、周期性,根源於人類新聞活動方式特別是媒介形態的生命性和周期性。需要特別說明的是,不同新聞活動方式之間,總是有一些共同的、穩定的因素及其關系,這些共同的、穩定的要素及其關系,會以歷史遺傳的方式,被新的新聞活動方式所繼承,而那些共同的規律要素同樣會被新的活動規律所繼承。事實上,正是因為有這些穩定的要素與關系,規律才會形成,規律才會存在。

三、余論

把握規律的生命性、周期性,有著特別重要的意義。人們認識規律的目的在於遵循規律、運用規律。如果人們還用過時的新聞規律指導今天的新聞活動,必然是牛頭不對馬嘴。比如,如果用傳統書信新聞規律、電報新聞規律、印刷新聞規律甚至傳統的廣播電視新聞傳播規律指導今天新興媒體的新聞生產與傳播,也許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或啟示意義,但在根本上就有可能是文不對題、走上歧路。人們強調用新媒體思維、互聯網思維、大數據思維、智能思維等思考、指導當今時代的新聞活動,恐怕主要不是趕新潮或追時髦,而是因為新興媒介構筑起來的新環境、新的媒介生態,與以往傳統媒介環境、傳統媒介生態結構相比,已經發生了結構性的或革命性的變化,需要人們積極探索主導當今時代的媒介規律、新聞規律。如今,人們不斷呼吁探索新興媒體發展規律、傳播規律,正是對規律生命周期的承認和應對⑨。而這一切的直接目的,乃在於有效運用新聞規律,而不是將尊重規律、運用規律懸置在空洞的口號之中。

當然,規律之所以是規律,就是因為它是事物內在性、穩定性和根本性的關系,它反映和預示著事物的發展走向,這樣的關系不會輕易變化,它會以自己的方式持續下去,這正是需要我們長期探索的問題。畢竟,在新聞規律研究中,人們最想發現的,乃是整體性的歷史演進規律。

注釋:

①至於針對一定現實社會,到底“應該”實行怎樣的社會制度

(包括最為核心的政治制度、經濟制度以及由它們決定的社會具體領域制度),則是另外的重大的問題,不是我們這裡能夠討論的。但規律研究,在一定意義上,回答的正是這一核心問題。探索的目的就在於發現一定的現實社會實行怎樣的社會制度,才是合理的,更符合社會演進的內在規律。

②參閱【加】馬歇爾•麥克盧漢著,何道寬譯《: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第一部中的第一節“媒介即是信息”,第33頁,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年版。

③我們可以把基於人體的各種媒介形式(如體態語、手勢語、表情語、口語等)統統稱之為生物媒介,它們是自然而來的,當然也是在社會化過程中不斷進化的﹔而把通過人的知識、智慧,通過一定手段,制造、發明、創造的非自然的媒介統統稱之為人工媒介(就現在來看,大致包括機械媒介和智能媒介)。

④麥克盧漢就曾指出,“有了電報之后,整個新聞業的方法,包括搜集和表現新聞的方法,都發生了革命性的巨變。自然,它對語言、文風和題材的影響都是令人驚嘆的。”參見【加】馬歇爾•麥克盧漢著,何道寬譯《: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第310頁,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年版。

⑤如果從世界上最早的每周定期出版的單條印刷新聞紙德國的《通告——報道或新聞報》算起(1609年),報紙已經有400多年的歷史了。

⑥所謂人類整體的新聞活動,是指人類從古至今以及未來可能的新聞活動,這是具有相對比較明確起點但卻無法確定終點的活動。事實上,人類的所有活動形式,從原則上說都具有這樣的整體性特點。

⑦就客觀情況來看,生物媒介(生物體本身具有的媒介方式)具有與生物存在相伴隨的永恆性,而延伸性的人工媒介(不管是機械媒介還是智能媒介),在歷史演進過程中,似乎都有自身的生命周期。

⑧美國學者布萊恩·阿瑟認為,所有新技術都是在既有技術基礎上發展的,甚至是對過往技術的組合,這是進入演進的重要規律。參閱【美】布萊恩•阿瑟著,曹東冥、王健譯《:技術的本質》,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⑨比如,習近平在最近的一次講話中就說,“我們必須科學認識網絡傳播規律,提高用網治網水平,使互聯網這個最大變量變成事業發展的最大增量”參見《人民日報》:《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更好完成新形勢下宣傳思想工作使命任務》,《人民日報》,2018年8月23日一版。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識形態[M]//馬克思恩格斯選集(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張江.評“人人都是他自己的歷史學家”——兼論相對主義的歷史闡釋[J].新華文摘,2017(10).

作者簡介:楊保軍(1962—),男,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人民大學新聞與社會發展中心研究員。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