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你好,之華》:尋找本土表達才是正確的打開方式

郁曉東
2018年11月20日07:23 | 來源:北京晨報網
小字號
原標題:尋找本土表達才是正確的打開方式

  電影《你好,之華》在上映以后的市場反應,與電影上映前的宣傳口碑出入比較大,尤其對喜愛岩井俊二的觀眾來說,電影與期待值的差距不小,比較一致的說法,是二十年前的“情書”未能贏得現在的觀眾回應,日式的敘述方式講述中國故事,有點水土不服。

  《你好,之華》的影片模式基本沿襲了《情書》的思路

  在談《你好,之華》之前,必須要先說到《情書》。不僅因為《情書》是“之華”的宣傳賣點,從影片故事來看,也確實是一個中國本土的“准”翻拍版。

  雖然《情書》的名氣很大,但是還是先為不熟悉岩井俊二的讀者普及一下這部影片。《情書》是由岩井俊二自編自導的日本青春題材愛情電影,由中山美穗、豐川悅司、柏原崇等主演。該片改編自同名小說《情書》,講述了一封原本出於哀思而寄往天國的情書,卻大出意料收到同名同姓的回信,並且逐漸挖掘出一段深埋多年卻始終沉靜的純真單戀的愛情故事。《情書》最令觀眾欣賞的是影片的那種唯美的拍攝格調和委婉細膩的講述方式,最打動觀眾的則是整個影片從始至終充盈著對那種最真摯情感的追尋與贊美,是一種對最美人性的深刻向往。影片最感動的地方是結尾處,當渡邊博子向遠山呼喚的時候,當女生藤井樹終於看到同名的男主中學時代畫在圖書借閱卡背后給她的畫像的時候,創作者想要表達的一切,足以催發任何觀眾的淚腺,觸動人心底最深處的柔軟。上映於1995年的這部影片,直到今天,仍然在文青影迷的必備片庫中位居第一陣列,而且其創作影響並不僅限於日本影壇。

  《你好,之華》講述的故事雖然與《情書》不同,但是整個影片的模式基本沿襲了《情書》的思路。妹妹之華因為參加了去世姐姐的中學同學會,從而開啟了一段沉睡了30年的感情記憶,周迅和秦昊飾演的男女主角,以及兩位姐妹的女兒們,通過彼此的書信往來,慢慢地推進這個故事,如同抽絲剝繭一樣,將核心處潔白純情的美好最終展現出來。

  《你好,之華》的情調仍然是那種唯美的味道,故事的核心主旨也是展示人性的美好,但是從整體影片的呈現效果來看,卻與《情書》相距甚遠,《你好,之華》選擇的年齡段,比《情書》推進了很多,從年輕時回憶青春期,推進到了中年回憶少年,顯然也融入了自編自導的岩井俊二自身的人生經歷和感悟。問題是影片的結構過於復雜,相比於《情書》的簡單清晰,《你好,之華》人物眾多,而且在劇情分配上,各個配角佔據的空間很大,在兩男兩女的主要故事線之外,增加了3個青少年3位中老年,各個故事線的彼此穿插顯得復雜而臃腫,雖然看到最后能夠明白創作者想要表達的那種復雜的情緒,但是在影片的前半段,每條線慢慢推進的時候,實在是很考驗觀眾的耐心。拍中國故事的岩井俊二似乎也犯了一些中國導演的毛病,想要在一部作品裡塞入太多的思考——中年人的情感危機,青少年的思想問題,老年人的孤獨無助,還有抑郁症,社會底層小人物的心態,等等,這些復雜的社會問題表達,沖淡了整部影片的唯美色彩,使得觀眾很難專注地去體會核心人物之間那種深厚沉郁的情感積澱與難以捉摸的心理變化。

  故事在邏輯性上也有些不夠嚴謹的地方

  另一方面,《你好,之華》在故事的邏輯性上也有一些不夠嚴謹的地方,觀眾很難想象,一個青年時期刻骨銘心的戀人,和戀人的妹妹,會在30年以后被認錯,因為影片的演員選擇上,長相的差異還是挺大的。而《情書》則使用了同一個演員,很好地解決了愛情替代物這個需要解釋的問題。另一個被觀眾廣泛質疑的,就是影片的核心表達工具——紙質版信件。在移動互聯已經普及到偏僻山區的世界第一大手機國,觀眾很難相信還有人,尤其是這個人並不是一個高齡老人,可以忍受沒有手機幾十天,然后用紙質書信去傳遞情感。即使這個人自己不願意用手機,周圍的環境——工作、親友、朋友甚至日常生活,也不能允許一個人長久“失網”。雖然影片的這個設定,有了還算過得去的解釋,而且這個設定也在信息碎片化時代顯得卓爾不群的美麗,但是真實性的質疑還是使故事的說服力大打折扣。現實就是這麼殘酷,紙質書信成就了二十年前岩井俊二的成名作,二十年后它卻已經退出了我們的生活,再撿回來顯得那麼不合時宜。

  總是忍不住要挑一下電影的細節處理,《你好,之華》的男主演是秦昊,他對一個中年潦倒小作家的演繹很出色,但是寫信的鋼筆字真的不像作家,現代電腦族很難想象二三十年前靠筆耕——是真正的實體筆——創作者寫字的熟練程度,作者往出版社投稿,鋼筆字的清晰整齊,是編輯接受作品的頭一印象,寫過高考作文的都應該記得老師們的提醒。而這部電影的核心工具就是寫信,周迅一個圖書管理員寫的生澀一點情有可原,秦昊的這筆字嗎,EMMMM……還有,飾演少年尹川的邊天揚,顯然對足球並不那麼在行,這個人物設定的兩大愛好,足球和讀書,就此瞎了半邊。相比於《情書》中男生藤井樹帶傷沖入賽道,這個足球愛好對於主人公的性格塑造並無助力,這既是編導的問題,也是表演的問題——酷愛踢球的男生應該是什麼個性?不知道邊天揚同學有沒有仔細想過這個問題。也許這麼挑剔有點矯情?可是好影片就是由好細節組成的。

  中國電影需要尋找適合當代中國的表達方式

  除了以上這些問題,最關鍵的地方在於,岩井俊二的日式表達方式,並不完全適合中國故事。自從日本邁入現代化以來,其傳統文化在與西方融合的過程中,逐漸發展出了帶有強烈民族色彩和自身文化印記的日式藝術表達方式,從文學,到音樂,美術,以及影視等流行文化中,處處可見。這種表達方式創作出來的作品,在日本之外,同樣受到廣泛的喜愛。國內的日劇日片粉絲同樣不少,早一點的《血疑》《東京愛情故事》到新的《深夜食堂》等,都是熱度很高的作品。但是這種表達方式隻屬於日本,它是和日本的民族文化民族性格社會現狀緊緊捆綁在一起的,簡單的拿來,並不適用。近年來引進翻拍的日劇日片也不算少,總體上無一成功。基本上比原作至少下降2個檔次。1995年的《情書》,至今在豆瓣網上還是以8.8分的成績高挂,而准翻拍的《你好,之華》,隻收獲了7.1分,相對於這個創作陣容來說,可以算是平淡收場。

  從《你好,之華》這個案例,可以看出目前的中國電影創作領域,還處於一定程度上的盲目階段,我們不排除各種風格的嘗試,但是想要急功近利地簡單拿來,顯然是不可行的。中國電影的創作,需要尋找適合當代中國的表達方式,要努力創造出一種更加中國的電影語言。實際上,中國電影發展這麼多年,有很多出色的作品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獨特的表達方式,比如《紅高粱》、比如《新龍門客棧》比如《無問西東》,這些帶有鮮明中國印記的影片,共同組成了新時代中國電影的探索發展之路。中國很大,歷史古老,文化深厚,民族眾多,我們並不希望僅僅隻有一種風格能夠表達,但是無論如何,中國化是最關鍵的要素,忘記了這一點,永遠不能尋找到真正的方向。

  最后忍不住吐槽一下胡歌,胡歌一直是我非常喜歡的演員,近年來有很多算得上經典的表演,這次演的這個東北糙老爺們,真的是太浮夸了,靠絡腮胡就能搶到大學校花嗎?我表示懷疑。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