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入人心》回應質疑 讓高雅音樂變得親民
聽到美聲、歌劇這類詞語,大部分的聽眾都覺得這是一份有些難以理解的高雅藝術。
《聲入人心》卻來了一次劍走偏鋒的嘗試,它拋開在國產音樂綜藝市場唱主角的流行音樂視角,聚焦不同以往的美聲、歌劇、音樂劇等領域,讓觀眾體驗到高雅音樂也如此親民。
那這檔音樂節目有什麼獨門秘籍呢?
作為湖南衛視第四季度的一個神秘項目,《聲入人心》在開播前的信息少之又少,一條反復播放的概念宣傳片也始終讓人摸不清這檔節目的核心賣點。隨著節目低調開播,3位明星出品人的陣容曝光,36名高顏值歌唱成員也集體亮相。這才讓人稍微反應過來,這應該是一檔定位在美聲唱法的音樂競演節目。
“向年輕觀眾介紹和普及美聲、歌劇、音樂劇等音樂門類,這是一項有挑戰但是讓我們很有動力的工作。”《聲入人心》總導演任洋近日接受瀟湘晨報記者採訪時感慨說。除了年輕的思維角度,節目裡還打包了一批有實力又高顏值的美聲唱將。
走紅
顛覆了對高雅音樂的“偏見”
近兩年,國產綜藝在垂直品類方面頻頻試水。包括普及了嘻哈文化的《中國有嘻哈》,以及湖南衛視推出的聚焦配音演員的《聲臨其境》等,總體來說,垂直品類綜藝更像是把“雙刃劍”,在受眾有所局限的同時,也很容易因為優質的制作而實現突圍。《聲入人心》又是一檔突圍之作。
節目從顏值吸引觀眾,到讓觀眾沉浸式地感受美聲的魅力,最后,形成難以替代的、極具沖擊力的節目優勢。
節目的視角放在高冷的美聲、音樂劇、歌劇等領域,擔不擔心讓觀眾沒有親切感?對此,節目總導演任洋解釋說,節目一直在做的是“融合音樂”,“從作品方面來說,我們在第一個重唱階段會做大量的流行通俗音樂嘗試,比如藝術感比較強的流行音樂﹔也會有時下最流行的音樂,比如莫文蔚的《慢慢喜歡你》,嘗試用古典美聲來唱。”
任洋告訴記者,“向年輕觀眾介紹和普及美聲、歌劇、音樂劇等音樂門類,這是一項有挑戰但是讓我們很有動力的工作。”任洋坦言《聲入人心》不一定要成為“爆款”,“我們希望通過這個節目消除大眾對高雅音樂的誤解,大家總覺得唱美聲並不那麼親民。其實接觸之后,會發現大量的流行音樂選段,全都是基於音樂劇,我們也會把最原本的挑選出一部分呈現給大家。”
爭議
出品人咖位不對等?
極度冷門的首吃螃蟹,卻引來極其成功的熱播效應,《聲入人心》的口碑幾乎提前鎖定第四季度的電視綜藝爆款席位。不過在飄紅的口碑之下,依然難免挑剔吐槽聲音。比如關於廖昌永、尚雯婕和劉憲華三位出品人在節目中的定位,網友認為廖昌永專業、精准的點評常常令人叫好,但年輕后輩尚雯婕和劉憲華則被質疑“分量”不夠。對此,任洋解釋說三位出品人其實起到了很好的“互補”效果,“我們一直不是強調全國最專業的音樂比賽,是高雅音樂和大眾之間進行交流。我們不期望變成最好最優秀的比賽,這樣的比賽在國內有很多。”
談及節目的真人秀部分,任洋也坦言,之前團隊也很擔心,“他們每個人交流之間都很有禮貌,這是缺點,沒有激勵,沒有爭吵矛盾,但我們發現這就是節目的氣質。我們節目的初衷就是引導大家往正向走,我們要告訴年輕人你們要成為什麼樣的人,聽什麼樣的歌。《聲入人心》讓大家看到,也告訴更多的年輕人,你們的偶像,站在舞台上的人,不只是非常張揚、有態度有個性的人,還有非常有內斂、有內在有才華的人。”
未來
喚起更多人對美聲的欣賞
值得一提的是,與其他素人類節目不同,《聲入人心》不設淘汰與晉級,不以懸念機制推動敘事,那麼,在如何以更多看點持續吸引觀眾目光上,主創團隊著實需要下一番苦功。在任洋看來,這的確給團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們希望通過一個完全創新的模式,把音樂的故事講好。首席還是替補的懸念不是核心看點,更主要的還是展示各種各樣有魅力的音樂。整個創作過程都是摸著石頭過河的,我們一直根據在播出的效果、觀眾的反饋以及自己的感受做調整。”任洋說,整個節目規則和演唱形式、內容上,每個階段都在嘗試更新,“我們試圖持續制造新鮮感,帶領觀眾逐步深入了解美聲藝術和文化的不同面向”。
被稱為“音樂劇王子”的鄭雲龍舉手投足都盡顯優雅,磁性十足的唱腔讓王晰收獲了“耳朵治愈者”的綽號﹔隻剩左耳聽力的陸宇鵬讓觀眾感受到了他對舞台的愛和堅持……在觀眾的既定印象中,以往唱美聲的都是那種“穿著燕尾服的胖大叔”形象,然而《聲入人心》完全打破了這一刻板印象。“但我們從來不以把他們捧成明星為目標,希望觀眾喜愛他們,而后還是要到劇院當中能夠跟他們接觸,去聽他們的音樂劇和歌劇,這是我們的目標,希望能為這個行業做點事。”任洋說,若把這些專業的美聲歌者消費成大眾娛樂明星的話,就失去了節目的價值和意義。在他看來,高雅的藝術不該被娛樂化,所以聚焦高雅藝術的節目也不該變成娛樂向的內容,“如果將來誰最有綜藝效果,誰去唱美聲就唱得最好,那顯然是錯的”。任洋表示,節目的未來的目標就是消除大眾對美聲的誤解,“落點也是幫助這門高雅音樂向大眾市場的推廣,喚起更多人對美聲學習和近距離欣賞的熱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