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新聞傳播學院院長論壇探索新時代新聞事業人才培養

2018年11月20日13:14 | 來源: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
小字號
原標題:新聞傳播學院院長論壇在廈門召開探索新時代新聞事業人才培養

如何全面提高新聞傳播人才培養質量和學科建設水平、如何辦好新聞傳播類的高等教育、如何加強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以及如何更好地推動高校新聞傳播教育與新聞輿論工作實際更加緊密結合?圍繞這些傳媒院校面臨的現實問題,11月10日,在由廈門大學和人民網聯合舉辦的首屆新聞傳播學院院長論壇上,與會嘉賓展開了深入探討。

用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指引教育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廣泛應用,信息流通呈現出爆炸式增長,人們獲得資訊的渠道越來越多元,接觸的信息量越來越大,新聞傳播對信息受眾價值觀的養成正在產生越來越重要的影響。人民日報社副總編輯、人民網董事長盧新寧認為,新技術革命、互聯網沖擊,讓新聞行業正經歷幾百年未有的變局。而在適應這種變革中,如何把“最大變量”轉化為“最大增量”的最關鍵因素是人。正如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常務副院長陳昌鳳認為的,教育的核心是培養人才,在這個時代沒有專業精神和專業能力,那一切都是空的。

在這樣一個時代大背景下,為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提供有力支撐,是所有新聞傳播教育工作者的共同責任。與會者認為,隨著高等教育發展的變化,高等教育已經從過去作為一個國家社會發展的基礎支撐平台變成了全世界公認的引領社會發展的“火車頭”。在此過程中高等教育的地位、作用,發展階段,類型結構,舞台、坐標、格局都發生了變化。因此,各新聞傳播教育院校應該注重全媒體化復合型人才的培養,加強對專業從業人員自信、冷靜自省的培養效果,強化人員政治思想素質要求。

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傳播學院院長李本乾認為,在新聞院系裡要樹立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並要堅持將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作為辦學的指導思想,培養具有堅定的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新聞傳播人才。人民網總編輯、廈門大學新聞傳播學院院長余清楚也強調,新聞傳播學院的責任就是要為黨為國家培養優秀人才,而培養出忠於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人才則是新聞學院培養中的重中之重。

復旦大學新聞學院院長米博華提出,“我們新聞學教育的根本任務是培養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參與者、建設者和貢獻者。但絕不是負面的旁觀者、抱怨者、質疑者甚至是破壞者。”

盧新寧提到,新時代新聞事業發展願景應該是規劃培育有馬克思主義新聞學底色、有國際眼光、有跨學科全媒體融合技能的新型人才。守正創新培育新時代的新聞人首先要守正固本,堅持以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作為新聞傳播學教育的根本。其次要強化擔當,以老一代新聞人“鐵肩擔道義,辣手著文章”為榜樣,培養出黨的政策主張的傳播者、時代風雲的記錄者、社會進步的推動者和公平正義的守望者,以適應當今新聞傳播環境復雜的情況。

推陳出新成傳媒教育關鍵詞

“什麼要變,什麼不能變,要清楚新聞的倫理道德不管到哪個崗位包括做自媒體都是不能變的。但我們的表達語境、傳播方式和人才培養模式應該變。”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范以錦說道。他認為,現在媒體變化太大了,原有的教學方式是不行的,應該有所改變。除了培養學生的媒介素養、綜合知識,還要培養學生的內容置換能力。

面對技術進步所帶來的巨大沖擊,如何推陳、如何出新,從而趕上這樣的一個時代已成為新聞傳播教育的關鍵。李本乾認為,在新聞傳播教育數字媒體的技術驅動下,新聞教育的發展趨勢將是技術越來越智能化。他認為,高等教育特別是新聞傳播教育要及時利用人工智能和數字技術的最新成果來發展傳媒教育事業。

“中國現在的實際情況是對新媒體方面的技能需求越來越多,對專業才華需求量很大。”陳昌鳳認為,在當今智能化教學的年代,教育需要做很多更新和適應。在智慧教育時代,要以學生為中心,以教育資源作為整合的對象來進行智能化的管理和實施。

米博華強調,“我們不能再重復過去那樣的方式去教學﹔教的和做的老死不相往來,學的和用的楚河漢界的情況不能再繼續下去﹔工程師式的培養思路更是不符合人文學科教學和科研要求的,同時,也是有違新聞學科建設規律的。”

學界業界應進一步互聯互通

與會者認為,新聞媒體是需求方,新聞院校是供給方,供給方與需求方密切對接才是良好的互動關系、供求關系。反之,供求不相符,則反映了新聞學教育方面的某些缺失和錯位。因此,實現學界和業界的人才流動是提高新聞教育整體水平的有效之路。

盧新寧認為,新聞傳播學是一個與實踐密切相連的學科,隻有新聞學院與新聞媒體加強合作,才能有效地幫助學生走出去、動起來,將基本理論素養、廣博的社會通識和深入的實踐訓練結合起來。因此,學界和業界互聯互通可以很好地為未來的新聞事業賦能。

就新聞傳播教育如何跟上時代尤其是新技術時代方面的話題,今日頭條副總裁李濤認為,人們現在越來越關注技術,關注怎樣的交叉學科對新聞傳播的影響。他說,“在頭條這個平台上47%的人從事的工作和他的專業是不一致的,這就証明專業本身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技能。”

《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記者了解到,一些西方國家已在傳媒課程中實現變革,比如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已經開設了傳感器新聞課程和無人機新聞課程等新型技術類課程﹔美國梅迪爾學院開設了一系列數據素養課程,這門課程可以有效地幫助學生在其進行創新、創意產品設計的時候派上用場。

對此,李本乾介紹,為了向世界講述中國故事,他們結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趨勢,以及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為新聞傳播學科的指導,通過積極引入外籍老師,已經建立了一支高層次的師資隊伍。他認為,外籍老師的到來使學校國際化程度提高了很多,同時,對講好中國故事發揮了很大作用。

“大學就是大學,教育就是教育。”這句話在與會嘉賓的交流中被多次提及,不難看出,在新時代下的新聞學科建設中業界和學界的代表一致認為,高校在變革創新的同時要時刻保持本位,明確職責。

隨著此次論壇的落幕,眾多學者、業界專家相互交流經驗,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一定會為當前全面提高新聞傳播人才培養質量和學科建設水平,帶來諸多有益的啟示和寶貴的經驗。(記者 李雪昆 實習生 張博)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