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暢銷書"到"長銷書" 誰在營銷東野圭吾?

距離日本作家東野圭吾以《嫌疑人X的獻身》引爆中國圖書市場,現在已是第十個年頭。從各數據平台最新公布的書榜可見,東野圭吾依舊是金字招牌:10月北京開卷虛構類暢銷榜Top 30中,有5本入榜﹔《中國圖書閱讀市場專題分析2018》顯示,各年齡段受眾最廣的是《解憂雜貨店》——而這似乎也是從精品書店、機場書店到街邊書攤的一本標配讀物。總有人翻看,好奇東野圭吾“何以解憂” ?何以實現由“暢銷”到“長銷”的佳績?
暢銷何以長銷
上周日崇文門國瑞購物中心的西西弗書店,距正門最近的“C位”暢銷區被日本作家東野圭吾的五六部小說佔據。一部書名相對陌生的《悲劇人偶》也躋身於開卷公司最新發布的10月虛構類書榜。多部暢銷的背后,是長銷的“東野品牌”。
書店場景也只是冰山一角。據北京商報記者了解,東野圭吾目前已有著作超過90種,其中82部被翻譯成中文,在國內授權的出版公司約有20家。2010年前后可以說是各家機構爭搶“東”字頭的混戰期,當年光新書就增加了12種,達到市場高點。雖然版權爭奪激烈,但新經典文化一家獨大的格局一直未變。資深圖書策劃人、北京盛世雲圖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總編輯馬光磊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指出:“除了新經典文化之外,其他公司基本只是在東野圭吾國內大紅后爭奪版權享受紅利。”
自2008年將《嫌疑人X的獻身》打造成爆款起,截至今年11月推出的《盛夏方程式》,新經典十年來共推出了55種東野圭吾作品,銷量超過2300萬冊。面對版權競爭問題,新經典東野圭吾項目主編張銳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東野作品很多,版權情況不一,作家受歡迎,競爭自然也會激烈些。各家出版機構有各自的鮮明特色,應保持並擴大自己的優勢。”
簡而言之,改新版、出新作,實現多部頭合力效應成為了新經典打造長銷的要訣。2011年左右,《白夜行》銷量進入下行期,新經典抓住“人們願意買新書”的書市特點,在2013年、2017年推出新版,由平裝至精裝,實現了銷量回暖。除了舊酒新裝,高產的東野圭吾同樣以新作給出版機構更多機會。新經典外國文學總編輯黎遙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一個作家如果單出一本書,是不太容易持續暢銷的,需要多部作品相互依托。”2014年《解憂雜貨店》應市而生,“治愈系”、“貼合中國社會現實”的標簽使之成為新的爆款,帶動東野現象延續至今。
為什麼是東野圭吾
有行業人士指出,國內的推理小說核心讀者人數在上世紀90年代至2005年左右還隻有5000人左右。引進國內十余年,82部譯作千萬冊級銷量的東野圭吾以燒腦的文字給國內推理題材燃起一把火,成為最炙手可熱的現象級作者。
為什麼是東野圭吾?“東野圭吾現象”為什麼在中國市場經久不衰?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採訪時,推理書迷小龐從出版環境的側面因素作出解答:“懸疑類型市場的興起與其他類型的受限有關:由於沒有節制、選題重復,公版書的出版在當下受到了限制﹔玄幻類、穿越類的小說出版審查也越發嚴格,所以推理懸疑作品成為備受關注的市場。況且文學書本身就是外來的和尚好念經。”在小龐看來,東野圭吾圖書在國內有好的生存條件。
除卻客觀因素,據文化產業學者與出版業人士分析,“自帶流量”的東野圭吾暢銷是必然。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發展研究院副院長卜希霆向北京商報記者指出:“近年來國內出版社對國際知名作者的引進量還是很大的,往往會選擇在文化圈層中熟悉的,文化認知有相近和相通的基因。作者本身有市場,有暢銷的調性,出版行業一定會追捧這樣的群體。”早在2005年,東野圭吾的《白夜行》和《秘密》在日本銷量就都接近100萬冊,已經是日本的一線作家。在卜希霆看來,東野圭吾既有的號召力和口碑是能夠給出版帶來效益的旗幟性內容。
與其他推理小說相比,東野圭吾的作品內容蘊含著題材之外的價值,成為其賣點所在。馬光磊向北京商報記者解讀道:“東野圭吾不止寫推理,更多的是寫人性,可以是推理小說,同時也是社會小說甚至愛情小說。這就擴大了東野圭吾的讀者群體的范圍。這個因素的影響在《解憂雜貨店》達到了頂峰。”談及與村上春樹等其他在國內受歡迎的日本作家的區別,馬光磊指出:“在國內沒有引進東野圭吾圖書的時候,很多讀者包括我就看過他作品改編的日劇。他的小說情節跌宕起伏,節奏緊湊,反轉離奇,再加上很深的代入感,所以有些作品特別適合改編成影視作品,這也是近年他在中國大火的原因之一。”
IP影視化並非王道
出版機構的經銷之道、作家本人的高產與作品本身的風格,都促成了東野圭吾現象的長久不衰以及商業化的成功。小說的熱度在銀幕和舞台上還在延續,《解憂雜貨店》、《嫌疑人X的現身》已被中國導演改編成電影上映﹔2019年1月9日,舞台劇版《回廊亭殺人事件》將在北京保利劇院上演。
對於許多作家來說,圖書IP的影視化對於帶動圖書銷量的影響不言而喻。這在東野圭吾身上也有例証。由蘇有朋執導,光線影業、青春光線、深圳中匯影視文化公司等出品的電影《嫌疑人X的獻身》,於2017年3月上映。有平台調查顯示,電影曾為圖書銷量帶來大幅增長:4月該圖書線下書店的銷量同比增長421%(3月同比增速為211%),環比增長74%(3月環比增速僅5%)。
然而,業界人士對於圖書影視化改編的態度更為理性。談及IP電影與書籍,張銳向北京商報記者表示:“影視和圖書有完全不同的形式,感受、價值都極不相同,不能互相代替。”也是在去年底,萬達影視、英皇影業、北京英皇影視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共同出品了電影版《解憂雜貨店》。對於影視化的流量造勢,張銳表示:“我從來沒指望用所謂的‘大 V’——不管是電影還是明星來帶動書的銷量,我覺得這本書它自己就是‘大V’。”曾經與《解憂雜貨店》電影制片方有宣傳合作的某網絡電台負責人告訴記者:“流量小生和小花的參演,給電台衍生的內容帶來極大的幫助,連新經典的圖書宣傳也借用過王俊凱的電影海報。但根據宣傳反饋,關注電影的其實還是以書迷為主。”
在出版人看來,打造圖書IP熱點才是營銷的根本。馬光磊表示:“圖書本身的題材定位、情節架構、文筆風格才是最重要的。舉例來說,同樣是現象級影視劇的《琅琊榜》和《延禧攻略》,《琅琊榜》圖書的銷量就是《延禧攻略》的10倍以上。這是因為圖書作者知名度、小說品質有所不同,這種影響遠遠大於影視劇的影響。”(記者 胡曉鈺/文 宋媛媛/漫畫)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