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 oil"進牛津詞典 中式英語的征服之路

睡前聊一會兒,夢中有世界!大家好,我是黨報評論君。說到“加油”,你會如何用英語來表達?Come on?Go ahead?還是Cheer up?Fighting?如果這些你覺得都不夠形象,那麼現在,你可以大大方方地說出——Add oil!
不久前,全球最權威的英語詞典《牛津英語詞典》正式將“add oil”收錄其中,用以表達鼓勵、激勵、支持之意。從充滿搞笑意味的Chinglish搖身一變成為“正規軍”,add oil 的“逆襲”,讓不少人大呼驚喜。網友們的創作熱情紛紛被激發,猜測下一個“幸運兒”是哪個的討論也熱火朝天,一時間,中式英語成為了熱議的焦點。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個話題。
記得在學生時代,如果誰的英語被評價為Chinglish,那可不是什麼好事兒,說明你的英語學的不標准、不地道。不過,現如今,一大波Chinglish的表達,在網絡上可是頗受追捧。的確,想要說一個人“給力”,有哪個詞能比geilivable更簡潔有力?形容人多,people mountain people sea 豈不更加形象生動?想要警告警告你,就giveyou some color to see see,調侃搞笑中不也就悄悄地化解了戾氣?
其實,語言的目的在於溝通。除了錯得讓人無法接受的“雷人表達”“雷人翻譯”,大多數時候,那些圖個開心鬧著玩的中式英語,不僅不讓人反感,反而能傳達一些英語無法表達的幽默與意蘊。正如《衛報》所說,“其實錯得韻味十足”。所以,在鼓勵規范化表達的同時,也不必排斥個性化的創造,因為這樣的創造,或許也能像add oil一樣,帶來意想不到的驚喜,為語言注入更多的生機與活力。
語言不是鐵板一塊,及時將時代場景變遷的新體現、文化碰撞的新火花納入表達體系,體現了語言的多樣性、包容性,也為不同文化的相互理解認知、共生融合提供了重要途徑。其實,在充滿“喜感”的add oil進入《牛津英語詞典》之前,已經有200多個中式英語成為《牛津英語詞典》的“座上賓”,比如hoisin(海鮮)、jiaozi(餃子)、qipao(旗袍)、qigong(氣功)、tuina(推拿)、guanxi(關系)、hongbao(紅包)、long time no see(好久不見)等等。這些涉及中國人的食物、穿著、養生、人際交往等各個方面的詞匯,背后滲透著中國人的生活哲學、思考方式與價值關懷。在一定程度上,走近了這些詞匯,也就走近了中國人。
如今,“漢語熱”在世界各地不斷升溫。據統計,目前全球學習漢語的人數,已經從2004年的3000萬增長到1億。而此前發布的《中國話語海外認知調研報告》也顯示,近兩年,中國話語以漢語拼音形式在國外的接觸度、理解度上升極快,“春節”“功夫”“胡同”等文化詞匯的拼音直譯,在使用頻率和受認可度方面正逐漸與英譯形成競爭關系。從對漢語本身的學習與關注、到對漢語背后的中國人的表達習慣、話語方式的認同與尊重,這些改變,都在見証著中國文化影響力的不斷提升。
當然,不只是漢語,近些年來,中國文化在很多方面都不斷“圈粉”。詩歌走紅海外,豐盈國外讀者精神世界﹔網文“出海”,為“歪果仁”帶去“不一樣的空氣”﹔影視劇“華流”涌動,喜提大批國外觀眾……此前,印度國寶級演員阿·米爾汗更是直言,自己十分痴迷金庸的小說,每天隻要有空就會看,甚至熬夜看到2點。如此種種,足可見中國文化的魅力和吸引力。中國文化“走出去”,與世界文化交流互鑒、共生發展,是中國文化綻放光彩的大好機遇,也是中國堅持開放包容、擁抱世界的必然結果。
“吸收來自全球的不同英語,才能夠講述更完整的語言故事”,牛津大學出版社(中國)詞典總編輯如此表示。其實,不只是語言,對於整個文化來說,又何嘗不是如此?不同文化之間互相包容、互相學習,“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文化故事才能講得更加精彩、更加生動。
這正是:中式英語漸走紅,文化互鑒更繁榮。(文 張凡)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