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視聽》>>2018年第11期

短視頻熱潮下的奇觀營造和深度思考缺失

楊雲軻
2018年12月03日16:58 | 來源:視聽
小字號

摘要:2017年是短視頻行業井噴式發展的一年,活躍用戶數量月月攀升,市場規模不斷擴大,被視為互聯網的下一個風口。作為一個蓬勃發展的文化產業,其發展現狀值得我們關注。短視頻的低門檻和碎片化傳播特征,以及商業資本的大量流入,導致整個行業過分專注於視覺奇觀的營造,為迎合消費者的感官體驗,過分追求淺層的視覺狂歡。觀眾被過度給予和規訓,因而被圍困在一個虛幻的感官世界中,逐漸失去了深度思考的能力。

關鍵詞:短視頻﹔視覺奇觀﹔給予﹔深度思考

根據QuestMobile在《中國移動互聯網2018春季大報告》提供的數據,截至2018年3月,我國移動用戶數接近11億,在用戶時長佔比爭奪戰中,短視頻從2017年3月的1.5%上升至2018年3月的7.4%,增長率達到521.8%,居各個細分行業之首。短視頻在過去一年多的時間裡吸引了大量移動網民的注意力,使用黏性增長迅速,行業開始呈井噴式發展。報告還指出,2017年3月到2018年3月,短視頻APP月活躍用戶規模從2.13億增長到了4.61億。艾瑞咨詢發布的數據顯示,2017年短視頻行業市場規模達到57.3億元。未來三年,整個市場的規模預計將會達到356.8億元。2017年被稱為“短視頻元年”毫不夸張。大量用戶涌入,無疑對平台和投資方產生了極大的吸引力,業內將其視為互聯網的下一個風口。在強大傳播能力和用戶基數的背景下,短視頻的興起對大家的生活方式和觀看習慣產生了影響。

一、短視頻的現有特征描述

當前語境下,短視頻呈現出來的特征主要為三個方面:創作門檻低,社交屬性強,碎片化傳播。QuestMobile的數據顯示,2018年3月,活躍用戶規模最大的短視頻APP分別是快手、抖音、火山小視頻和西瓜視頻,可見UGC是主要內容生產模式,主流短視頻APP還是靠普通用戶生產內容,創作對內容編排的專業性、拍攝技巧等要求較低。同時,草根化的生產和傳播拉近了作者與觀眾的距離,每一條公開傳播的短視頻下面都不乏評論和互動,使它成為了繼圖文之后的一種新的社交方式。同時它所倡導的1分鐘甚至是15秒的閃電記錄和傳播,是典型的碎片化傳播,便於全網分發和消費,成為了互聯網快餐文化的一支新軍。

所以,短視頻和長視頻相比,不僅僅是時長變短,終端發生遷移。更本質的區別是,它成為了平民碎片化生活的集中出口。作為消費者,我們看到的不再是一個完整的故事,而是一個個生活的碎片,同時我們的觀看時間也在被切割。長視頻時代,當我們打開一個電影或紀錄片進行觀看,會有一種儀式感,而如今,觀看時空的高度碎片化使我們很難再有這種感受。另一個角度來看,這也減少了觀看者的心理負擔。短視頻的出現讓我們更加深陷碎片化的信息世界。

二、“視覺奇觀”和觀眾的“審丑式”解構

法國思想家居伊·德波早在20世紀60年代就提出了“景觀社會”的概念。他指出:“生活本身就是被拍攝好的,展現為景觀的龐大堆聚。” ①媒介圖像的生產特質,讓其能夠輕而易舉地引導人們的觀念,在潛移默化中支配我們的生活。他認為,圖像塑造了消費世界,景觀成為了主導性的生活模式。短視頻毫無疑問完美契合了“景觀社會”的特質,並印証了景觀對人們生活產生的巨大影響。眼花繚亂的視頻悄無聲息地滲透到了人們的生活中,佔有人們的注意力,讓觀看者產生依賴心理,人們通過觀看去獲取心理上的滿足和快感,逐漸沉迷和淪陷。不知不覺被束縛在短視頻所構建的世界裡,所以說人們被景觀所俘獲。

注意力資源的爭奪異常激烈,為了贏得“戰爭”的勝利,內容生產者一方面在內容上要尋求感官刺激和視覺沖擊力,同時要追求創新和獨特體驗﹔另一方面則是充分挖掘可能的垂直領域,開拓長尾市場。這種生態之下,短視頻內容生產者們制造的和觀看者消費的實際上就是一個又一個的“視覺奇觀”,同時這些奇觀遍布在各個領域。以抖音為例,打著音樂類短視頻APP的旗號,其所呈現的內容又不是普通的唱歌和表演,其標志性的抖屏特效,讓每段視頻都富有視覺沖擊力,給予觀看者一種前所未有的新奇體驗。這種新奇又獨特的“奇觀”迅速俘獲了大批觀眾。抖音上風靡一時的海草舞,讓我們看到了全民跳舞的奇觀:寢室男生組團跳,自家小孩子跳,大爺大媽跳,在公司跳,在大街上跳。雖然部分人的舞姿很蹩腳,但大家樂在其中,錄視頻的人不在意尷不尷尬,看視頻的人不在意專不專業、美不美。讓觀者獲得樂趣的不是跳舞本身和其應有的專業性,而是地點、人物和事件與現實的反差,是很典型的視覺奇觀,因為它突破了生活的常規。可以說反差成就了奇觀。

觀看者角度的反差,在短視頻的內容中則表現為夸張的表演,幽默的語言表達,對社會事件的反諷甚至是惡搞,有濃厚的草根敘事風格。傳統的專業性,甚至是美感已經不那麼重要。和長視頻時代不同,注重觀賞性的“審美”需求在短視頻的浪潮中所剩無幾,取而代之的是“審丑”,草根們用平民化視角解讀社會事件或者現象,然后重新演繹,形成新的景觀。“短視頻的核心精神更偏向於解構而非建構,更著意於重塑而非觀賞,用戶往往通過在虛擬空間中的影像化表達來完成自身對現實的想性關聯。” ②生活和藝術之間的界限被模糊掉,真正的生活被一個個視覺符號所替代,客觀事實被解構,被迫退居幕后。觀看者在源源不絕的短視頻攻勢之下淪陷於視覺奇觀所構造的世界中,而且自然而然地接受了視覺符號的規訓。

三、過度給予和思考力的缺失

美國社會學家歐文·戈夫曼在其“擬劇論”中提過一組概念:“流露”和“給予”③。他認為“日常生活中的隱性管理也並不是總能很成功,在現實生活中偽裝自己,其實是一件非常難的事”,“給予”就是我們有意傳達的那一部分,“流露”就是我們無意間傳達的信息。“流露”出於無意識,難以掌控。但是這個現象在社交網絡中產生了顛覆性的變化:給予強化,流露弱化。移動終端成功地隔離了傳受雙方,我們因此對自己的形象有了更多的掌控力。

雖然擬劇理論是一個在傳統的、非媒介語境下對人際傳播進行分析的解釋框架,但也適用於網絡社交行為分析:它關乎人們如何運用符號預先設計或展示在他人面前的形象,即如何利用符號進行表演,這和短視頻是契合的。觀眾們看到的正是經過加工的“前台”,是被賦予意義的符號,他們隻能看到被希望看到的世界。消費社會下,文化產品難逃資本的操控,平台最終的目的是流量變現,所有的文化行為必然以市場和消費者為導向,內容生產者迎合大眾的審美趣味,同時也操控著趣味的走向,整個行業生態進入到相對封閉的循環中,這個循環中就出現了“過度給予”。普通觀眾很難在“15秒攻勢”和機器算法分發的狂轟亂炸中覓得思考的空隙,逐漸習慣了這樣一種“看”的模式,絕大部分注意力被流於表象的內容佔據,無暇進行更加深度的符號解讀,陷入到“亂花漸欲迷人眼”的境地。這是我們身處碎片化信息時代難以回避的問題,尤其是短視頻這樣一種被嵌入了商業模式的文化產品。但資本的洪流雖難以阻擋,仍需要看清本質的理智者跳出這一場狂歡,對這個行業做出一些出於文化情懷的引導,不求螳臂當車,隻求這一種文化現象不完全被利益所淹沒。

四、結語

創作門檻低和社交屬性強,將短視頻置於一個相對膚淺和浮躁的境地,碎片化的傳播方式,讓其難以與深度挂鉤。觀眾更多追求的是視覺沖擊和感官享受,沉迷於“審丑式”的解構和重塑的表達方式,被淹沒在表層信息的洪流之中,被碎片化的視覺符號形像束縛,在浮光掠影中漸漸喪失深度思考的習慣和能力。

文本之於閱讀,圖像之於觀看,追求了廣度和速度,自然需要舍棄一些深度。這是時代順流,無可厚非並難以阻擋。但是我們不能因此就放任自流。資本天生追逐利益,但是短視頻不僅僅是一種商品,更是一種文化產品,面向和影響的都是大眾,文化要健康地傳承和延續,我們需要理性和深度。我們需要正確引導短視頻,這種引導不僅僅是監管和限制,更需要開源,比如培養和激勵有文化情懷和素養的內容生產者,發掘更多的垂直領域,構建一個健康的MCN環境,在商業之余注入盡可能多的人文情調。

注釋:

①[法]居伊·德波.景觀社會[M].王昭風 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6:3.

②宮承波,田園.短視頻火爆背后的大眾視覺消費轉向[J].新聞論壇,2018(1):13.

③[美]歐文·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現[M].馮鋼 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2.

參考文獻:

1.楊萍.短視頻傳播熱下的奇觀消費及其意義缺失[J].傳媒觀察,2018(1).

2.董晨宇,丁依然.當戈夫曼遇到互聯網——社交媒體中的自我呈現與表演[J].新聞與寫作,2018(1).

(作者單位: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