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發傳播動能 綻放梨園新聲
——談《梨園春》的融合傳播趨勢
來源:《新聞愛好者》
【摘要】在媒體融合背景下,傳統電視欄目《梨園春》受到空前挑戰。電視熒屏豐富的節目類型、激烈的行業競爭與媒介傳播方式的多元化都要求《梨園春》在節目內容和傳播方式上與時俱進。電視節目高品質的內容是核心競爭力,成熟、多元的宣傳推廣也是增強節目吸引力,增加受眾關注度的必要手段。《梨園春》通過對欄目自身內容和傳播方式的融合創新,使得戲曲的聲音沒有淹沒在大量的信號中,走出了一條傳統媒體的創新發展之路。
【關鍵詞】梨園春﹔融合傳播﹔傳統戲曲﹔內容﹔受眾
2018年6月24日,《梨園春》千期盛典在河南廣播電視台的演播大廳精彩亮相。作為河南衛視一檔以中國傳統戲曲為主要內容的綜合性欄目,《梨園春》已經開播24年,成為全球電視黃金檔持續播出最久的傳統戲曲欄目。24年來,《梨園春》在媒體相互博弈、競爭的大潮中,緊跟時代脈搏,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強化內容,及時調整傳播戰略,不僅將中華民族的傳統藝術更為廣泛地傳播,使我們的傳統文化不斷普及和傳承,還探索出一條融合傳播之路,拓展了生存發展空間,成功地贏得了市場和口碑,在中國傳媒史上具有深遠的意義。
一、在媒體融合、媒介發展形式變化中,《梨園春》打好“內容”這張王牌
多年來,《梨園春》一直堅守著向節目本身要質量的宗旨,靠著不斷的堅持和創新,在節目內容和形式上穩中求變、固本求新、調整突破,提升了欄目的品位,擴大了欄目知名度,以“內容為王”來應對新媒體沖擊和媒體融合的挑戰,並成功突圍,贏得了觀眾。
(一)做好節目內容,弘揚傳統戲曲文化
《梨園春》從開播以來,在節目中注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寓教於樂,培養了受眾的文化傳承意識。在追求時尚文化的潮流中逆勢而上,樹起了一面宣揚傳統文化的大旗,成為中國電視戲曲節目的常青樹。
作為河南的文化名片,豫劇因為地域的局限性,限制了它的傳播范圍,這也是所有地方劇種面臨的問題。《梨園春》的出現,讓豫劇這個傳統劇種搭上了現代傳媒的快車,讓全國電視觀眾通過現代傳播手段體味到了豫劇之美。在《梨園春》的舞台上,不僅有名家名曲名角,更有業余選手帶來的精彩唱段。不僅有豫劇,也有京劇、黃梅戲、越劇、秦腔、晉劇、評劇等劇種,多個地方劇種也讓《梨園春》的傳播地域多點開花,受眾遍布天南海北。開播24年來,全國共有20萬人參加了《梨園春》戲迷擂台賽海選,數千人次成功登上擂台,實現夢想。戲迷擂台賽不僅挖掘了戲曲后備人才,擴大了戲迷基礎,也活躍了戲曲市場,讓傳統戲曲在市場條件下良性發展。
此外,《梨園春》還舉辦了烏魯木齊戲曲周、北京戲曲周等活動,並到美國、澳大利亞、南美等地巡演,成為外國人了解河南、了解中國文化的使者。為培養更多的年輕戲曲人才,《梨園春》還舉辦了“薪火相傳梨園情拜師大典”,眾多年輕戲曲演員向戲曲名家拜師學藝,投身戲曲傳承事業。2017年6月,《梨園春》響應河南省“戲曲進校園”活動,推出“校園練戲生”活動季,閃耀了全國熒屏,把文化傳承帶到了新的高度。
在《梨園春》千期盛典研討會上,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宣傳司司長高長力評價“《梨園春》是堅守傳承的一面旗幟”。在傳統戲曲遭遇發展困境的情況下,它以豫劇為核心,站在大戲曲觀的角度,踐行國家文化發展戰略,為中國傳統戲曲提供了現代化的展示平台。
(二)做好細節體現,呈現戲曲視覺盛宴
傳統藝術結合現代視聽技術,誕生了電視戲曲節目。媒體融合時代,做好內容與細節的展現,對節目質量的提升至關重要。《梨園春》的錄制現場綜合運用了音樂、文學、影視等各種形象化的表現手段,以豐富多彩的內容,調動受眾的視覺、聽覺,增強自身的感染力。從舞台到觀眾,從燈光到音效,從主持人的服裝到評委的眼神,無不處處體現了精心二字,在鏡頭語言的組織切換上實現了全面豐富的立體呈現:視覺上契合戲曲的起承轉合,既有大氣磅礡的畫面,也有小橋流水的婉約,由表及裡由內向外充盈豐滿。
第一,借助細節渲染氣氛。比如在張曉英、程誠、趙靚、關楓表演的由豫劇《花打朝》改編的豫劇小品《吃魚》裡,導播用近景和特寫抓取演員的面部表情動作,用中景、大景體現演員夸張豐富的肢體動作,並在表演過程中及時抓取觀眾不同的細節反應,如:張澤群下意識的吐舌忍俊不禁、小香玉指著台上開懷大笑,現場觀眾或捂嘴淺笑、或捧腹大笑、或交頭接耳后的會心一笑,這些對現場觀眾每一瞬的細節捕捉,配合著台上演員賣力的表演,把現場歡樂的氛圍完整而又豐滿地呈現出來。
第二,借助細節表達情感。《梨園春》804期“20年擂主爭霸賽”節目現場,77歲老人曲躍星時隔14年再度登上舞台打擂,從曲躍星張嘴演唱開始,鏡頭就運用大量的特寫來鋪陳觀眾以及評委的反應,潘長江驚訝地張開嘴巴流露出不可思議的表情繼而眉頭緊鎖被老人的情緒感染﹔虎美玲時而眉頭微皺、時而眼含熱淚,時而情難自抑地手抵下巴﹔小香玉歪著頭眼睛濕潤,時而單手打著節拍,時而雙手豎起大拇指……評委們所有細微的情緒都被捕捉,此時曲躍星的演唱被渲染得五味雜陳,讓觀眾的情緒也隨之波動。當曲躍星曲終鞠躬的那一刻,主持人龐曉戈帶著哭紅的雙眼和顫抖的聲音上台,此時鏡頭依舊以近景、特寫為主,老人緊鎖的眉、主持人顫抖的手、難以自制的抽泣以及兩人兩次深深的擁抱,無一不透露出溫情與感慨,也讓觀眾沉浸在這濃濃的情感中無法自拔。
第三,借助細節升華主題。《梨園春》的舞美曾經獲得“中廣協電視美術創優設計一等獎”。古朴戲樓、小橋流水、露台回廊……讓演員在這樣一個情景裡更好地融入。在電視熒屏上,畫面是為了更好地服務於內容。這些細節呈現在電視屏幕中,不但彰顯了《梨園春》的審美品位,也更為深刻地升華了戲曲主題,顯示了《梨園春》戲曲節目更強大的文化引領。
(三)做好價值引領,體現媒體社會擔當
傳統和現代是兩個價值判斷的坐標軸,而時代的主旋律與正能量則是內容的價值引導方向。《梨園春》開播以來,組織的賑災義演、愛心幫扶公益主題活動持續不斷,如“百名擂主愛心在行動”系列晚會、“心連心”慰問演出等,均體現了欄目的社會擔當。《梨園春》利用戲曲名家和明星擂主的社會影響力和號召力,讓公益獲得更多人的關注,變得更有分量。
在“戲迷擂台賽”板塊中,各個階層不同的受眾在擂台面前聚集,這些人不僅愛好戲曲,而且都是有故事的人。第696期,25歲的鶴壁煤礦工人周雷達成功守擂贏得“三連冠”,而他在生活中是一個每天在地下千余米深處作業的挖煤工人。在艱辛枯燥的工作之余,學習戲曲成為周雷達唯一的樂趣。在《梨園春》的舞台上,這個普通的基層勞動者用堅持和熱愛實現了自我價值。煤礦工人周雷達、農村大叔曲躍星、一線民警孫帥、酒店經理李新武、抗癌明星劉鳳彩、大學在校生韓鵬飛……這些普通人的奮斗經歷與境遇更能引起觀眾的共鳴。通過“戲迷擂台賽”,《梨園春》將傳統戲曲文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很好地融為一體,做到了講好中國故事,為時代放歌。
2018年恰逢中國改革開放40年,《梨園春》欄目推出了名為《中國真有戲》的系列節目展演。節目以“訪談”的形式,對豫劇《焦裕祿》《堯山情》《王屋山的女人》《全家福》等一大批弘揚時代主旋律、反映改革開放40年人民生活變化的優秀劇目進行了回顧,讓觀眾在戲曲中感受到“改革開放的中國,真的有戲”。
多年以來,《梨園春》的節目內容凸顯了價值引領,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也使得《梨園春》在電視娛樂流俗中顯示了傳統媒體的社會責任。而在融媒體的復合傳播過程中,更是實現了欄目品牌的溢價。
二、在媒體融合背景下,《梨園春》做好融合傳播的動勢
簡單地說,融合傳播就是多樣化傳播。其特點是信息來源多元化,信息適配多終端,兼容多渠道。在融合傳播過程中,其核心是資源的多維度開發和高度共享,通過獨特的加工方式和品牌運作,滿足用戶的精准需求,提升媒體的美譽度和知名度。融合傳播為《梨園春》插上了互聯網的翅膀,其傳播力和影響力都被重新定義。
(一)《梨園春》互動的雙向傳播,提高了受眾的黏合度
融媒體時代,媒體逐漸趨於社交屬性,傳播方式由點對面改為多點對多點傳播。受眾開始主動接收信息,參與互動,並成為節目的傳播者。《梨園春》通過各種方式板塊加大受眾面的同時,積極與受眾互動,受眾與受眾之間、受眾和節目之間的吸附性和黏合度不斷加強,節目傳播范圍更加寬泛。
《一起唱戲吧》讓普通的草根戲迷能夠無門檻地參與節目,共享舞台,讓他們和自己的偶像零距離接觸,圓了同台飆戲的夢想。《校園練戲生》攜手戲曲名家、文化學者,與全省各級各地各學校的師生展開交流互動,通過經典劇目展演、戲曲知識普及、戲曲表演體驗、學生擂台等豐富多彩的形式寓教於樂,引導青少年學生“看戲、懂戲、愛戲、唱戲”,向他們傳遞戲曲藝術和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第999期的《梨園春》更是以“真情久久久相隨,千期梨園正青春”為主題,舉辦了粉絲節特別節目。節目開播以來,《梨園春》的受眾忠誠度始終居於高位,受眾黏合度不斷增強。
(二)《梨園春》終端的碎片化傳播,增加了受眾的共鳴點
移動互聯時代,受眾的收視習慣更趨向於多屏互動、快速收看。快節奏的生活方式也使受眾接收信息的時間呈現了“碎片化”,所以短視頻和微視頻的“碎片化”傳播便可以使受眾隨時隨地更精准地被某一環節吸引,產生共鳴,進行再次傳播,這種碎片式的傳播可以把內容從“專業生產到用戶再造”,進而整合所有資源,帶熱新媒體傳播。
《梨園春》每年平均舉辦30場定制活動,覆蓋省內和國內多個地市,影響廣泛。海選不僅讓觀眾滿意稱道,還選出了一大批優秀的戲迷選手。而碎片化傳播在海選過程中的作用是重大的,選手的個人簡介視頻,比賽精彩片花以及場外花絮,這些時長短小、內容精練的視頻被受眾在網絡社交平台進行個性化以及分眾化傳播,受眾會主動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內容,並無意識地對這些內容進行“議程設置”,這些內容也會隨著受眾的喜好進入他們的“朋友圈”,被不同的受眾群體接收。
(三)《梨園春》台網一體的線上線下傳播,擴大了在受眾中的影響力
每年下半年,《梨園春》都會全力打造本年度的“擂響中國”全國戲迷擂台賽。從2016年起,《梨園春》首次將節目APP和比賽融合在一起,開啟了《梨園春》互聯網全民參與時代。海選所到之處現場有上萬人參與,通過直播觀看的觀眾每場有兩萬多人次,線上線下,擴大了節目影響。
2016年,《梨園春》舉辦了“中國豫劇百團爭霸”青年演員電視大賽總決賽。這項大賽共吸引全國百余家專業院團的一千多名青年演員參與。播出季通過現場直播、場外客戶端投票和微信“搖一搖”等方式,同步互動來提升節目的推廣和受眾的深度參與。這種傳播方式不但讓豫劇在全國最高的舞台獲得全國觀眾關注,更是影響了一代豫劇的新生力量,同時吸引了更多的年輕受眾關注戲曲。2018年,在《梨園春》千期盛典開播之前,《梨園春》和河南衛視官方微信在新媒體上發起了“說說你與《梨園春》的故事”征集活動,近萬名觀眾通過微信、微博、網絡留言、書信等方式,寫下了他們和《梨園春》的故事。據不完全統計,《梨園春》欄目同名客戶端和官方微信公眾號的粉絲規模達到50萬,融合傳播充分擴展了欄目的受眾范圍,提高了欄目在年輕受眾中的影響力。
(四)《梨園春》打造自己的品牌明星,引起裂變式傳播
一直以來,《梨園春》都致力於培養年輕受眾。精品賽事“少兒戲迷擂台賽”,推出了秦夢瑤、張玟、孔瑩、牛欣欣、鄧鳴賀、張楚怡等全國知名的戲曲小明星。這些戲曲明星擁有大量粉絲,他們的優異表現影響了無數少年兒童投身戲曲,儲備了戲曲后續人才資源。而對於一個電視欄目來說,主持人也是影響欄目核心競爭力的重要因素。多年來,《梨園春》不僅培養了大量的戲曲明星,更是打造了自己的明星主持人。主持人倪寶鐸和龐曉戈在戲迷中擁有大量的擁躉,他們的影響力不亞於戲曲明星。以主持人龐曉戈為例,從1999年登上《梨園春》舞台至今,她以端庄大氣、清新自然的主持風格和靚麗的外表成為《梨園春》不可缺少的一道風景,並多次代表河南主持人參加央視重大直播活動。如今,她已成為《梨園春》的代言人,河南戲曲的代言人。而在之后參與主持的關楓、程誠、趙靚等,也都是“自帶流量”的知名主持人。在新媒體環境下,這些主持人和戲曲明星不但擁有現實的支持者,同時在社交媒體上也擁有大量粉絲,他們之間相互關注,在融合傳播的平台中產生了聚合效應,並發展為裂變式的傳播,極大地擴展了節目的影響范圍。
2017年,河南電視台和河南人民廣播電台合並成立新的河南廣播電視台。2018年6月,《梨園春》舉辦的“千期梨園正青春”千期開播盛典通過廣播和電視並機播出,節目進行當中還邀請參與節目的名家和粉絲走進電台的直播間,這也是河南廣播電視台成立后,首次進行節目融合制作與傳播。未來,隨著傳播手段的不斷變化和媒體融合深度的不斷加強,《梨園春》必將煥發出全新的生命力。作為一檔融合傳播欄目的成功案例,我們期待著《梨園春》繼續深耕細作,堅持創新性的發展和創造性的轉化,推動節目創作向時代化和現代化提升,為受眾提供精准化服務,全方位立體化地展現傳播內容,在競爭激烈的多屏時代永葆青春!
(作者單位:鄭州電視台)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