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史丨嘔心瀝血育春苗 留得燭火照后人——范敬宜新聞教育獎回覽

來源:人民日報研究部“研究事兒”公號
眾所周知,新聞傳播領域的全國性大獎,除了中國新聞獎、長江韜奮獎外,還有一個重量級獎項——范敬宜新聞教育獎。
在慶賀第28屆中國新聞獎、第15屆長江韜奮獎頒獎盛典以及第19個中國記者節之際,第六屆范敬宜新聞教育獎評選工作也圓滿落下帷幕。
范敬宜新聞教育獎是由人民日報社、經濟日報社、國家外文局、山東大眾報業集團、遼寧日報傳媒集團、海南日報報業集團和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等7家單位共同發起、在全國新聞教育界和新聞界設立的大獎,由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主辦、學界業界組成的專家評委會評選、范敬宜新聞教育基金理事會審定,至今已連續舉辦了六屆。
范敬宜與清華新聞傳播教育
范敬宜(1931年—2010年11月13日),系江蘇省蘇州市人,范仲淹28世孫,是我國當代著名新聞工作者、新聞教育家,曾歷任遼寧日報社副總編輯、國家文化部外文局局長、經濟日報社總編輯、人民日報社總編輯,全國人大常委、教科文衛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1979年改革開放發軔之初,他在《遼寧日報》做記者時,長年深入基層調研,採寫的述評作品《莫把開頭當“過頭”》於5月13日在《遼寧日報》一版頭條刊登后,5月16日被《人民日報》在頭版頭條以較大篇幅予以轉載。轉載時主題改為“分清主流與支流,莫把‘開頭’當‘過頭’”,副題為“各級領導干部要解放思想,保証生產形式自主權的關鍵,要堅定不移地落實黨的方針政策”,肩題是“《遼寧日報》記者評述尊重生產的自主權政策現狀時指出”,還加了一個很長的編者按,特別點名表揚了記者范敬宜。這篇名作,當時在全國產生巨大轟動效應。
2002年4月, 范敬宜受聘擔任清華大學教授、新聞與傳播學院首任院長。上任伊始,他就為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確立了“素質為本,實踐為用,面向主流,培養高手”的辦學方向和人才培養理念。自2002年4月至2010年11月,在擔任院長的8年時間裡,范敬宜堅持以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為指導,弘揚“如果有來生,還是作記者”的新聞理想,倡導“離基層越近,離真理越近。年輕人不要隻盯著眼皮底下0.5平方公裡,應該放眼960萬平方公裡”的人民情懷和新聞教育理念,提出“要力戒浮躁,新聞要有文化”的新聞教育思想,推動聯系實際、求真務實的新聞教育方法創新。他不僅為新聞與傳播學院的發展方向把舵領航,而且還不辭辛苦,親自編纂《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十五講》等教材,為學生講授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新聞與文化、新聞評論等課程,批改作業、指導學生,引導學生面向主流就業,幫助學生全面快速成長,與學生們建立了深厚的師生感情,培養了一大批獲得社會高度評價的新聞傳播人才,造就了一支支風華正茂的新聞后備隊伍,使年輕的學院在短短幾年內即以跨越式發展躋身一流,為中國新聞教育事業留下了寶貴財富。
范敬宜新聞教育獎的由來
范敬宜先生是我國聲譽卓著的新聞工作者和卓有建樹的新聞教育家。為繼承和發揚范敬宜先生的新聞教育思想,激勵新聞人以范敬宜為楷模,為中國新聞事業發展貢獻力量,2012年,由人民日報社、經濟日報社、國家外文局、山東大眾報業集團、遼寧日報傳媒集團、海南日報報業集團和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等7家單位共同倡議設立范敬宜新聞教育基金,基金的設立還得到了范敬宜親屬和清華校友趙偉國先生的大力支持。自2013年開始,在全國新聞教育界、新聞界廣泛開展范敬宜新聞教育獎評選工作。范敬宜新聞教育獎是我國目前惟一一個面向全國高校新聞學子、教師以及業界人士設立的獎項,其分量和意義非同尋常。
范敬宜新聞教育獎獎項設立、評選標准與原則
范敬宜新聞教育獎目前設有三個獎項,即新聞學子獎、新聞教育良師獎、新聞教育良友獎。新聞學子獎(10名),用於獎勵有志於從事新聞傳播事業、成績突出、品學兼優的在校學生﹔新聞教育良師獎(2名),獎勵在培養新聞傳播人才方面取得突出成績的教師﹔新聞教育良友獎(1名),獎勵長期熱心支持新聞傳播教育的新聞業界人士。
范敬宜新聞教育基金理事長和范敬宜新聞教育獎評委會主任,由全國人大教科文衛委員會主任委員、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柳斌杰擔任。范敬宜新聞教育獎評選每年舉辦一次。
在評選標准上,始終堅持“面向主流、培養高手”。評獎標准是一個獎項的方向,也是根本性問題。為了培養能夠擔當國家新聞輿論工作的優秀青年學子,引導教師和社會服務這一目標,范敬宜新聞教育獎評委會把評選標准確定為“面向主流、培養高手”。
6年來,在新聞學子獎評選中,評委會特別注重申請者的價值觀、社會擔當、新聞實踐與創新,力爭使獲獎者能夠在青年學生中起到良好的榜樣師范作用。統計表明,在前五屆獲得“新聞學子獎”的41名學生中,已經有23人畢業踏上工作崗位,其中有20人就職於人民日報社、新華社、中央電視台等主流媒體以及國家和國際的重要機構。
設立新聞教育良師獎,旨在獎勵那些為培養新聞后備人才嘔心瀝血、在教書育人上“德藝雙馨”的優秀教師。在以往獲獎者中,既有像方漢奇、寧樹藩這樣的學界泰斗,也有像李彬、馬少華這樣幾十年耕耘講台的資深教師,他們都為新聞人才的培養作出了重要貢獻。
新聞良友獎的評選,主要是獎勵那些長期熱心支持新聞教育的業界人士。在獲獎者中,既有中央電視台的白岩鬆,黨的十八大代表、中國青年報劉萬永等中央主流媒體的優秀記者,也有鳳凰衛視曹景行等資深媒體人。多年來,他們都持續活躍在國內高校新聞院系的講台上,帶領學生開展教學創新、新聞實踐和學術研究。
令人欣喜的是,歷經六屆評獎,一批批優秀的獲獎者脫穎而出,他們在各自的學習、教學和工作崗位上,傳承著范敬宜先生的新聞夢、教育夢、中國夢,以銳意進取的精神面貌,為黨和國家新聞事業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也為范敬宜新聞教育獎增光添彩。
在評獎過程中,始終堅持“公平、公正、公開”的原則。范敬宜新聞教育獎的評選,始終恪守范敬宜新聞教育基金理事會章程。在獎項申請階段,採取單位推薦與個人申報相結合的方式,以保証申請對象的廣泛性。評選組委會對所有申報材料進行認真審核,確認信息的真實性。聘請新聞學界與業界具有一定影響力的專家組成評審委員會,對申報材料進行評審,採用無記名方式現場進行投票,提出獲獎者建議名單,確保評獎的權威性。將專家評審意見及申請者材料報送范敬宜新聞教育基金理事會成員審定,形成獲獎者名單, 符合評獎的規范性。最后通過人民網、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官網等平台向全社會進行公示,由基金理事會確定最終表彰名單,舉行表彰活動並對獲獎者進行獎勵,使評獎具有公開性。6年來,組委會從未收到任何投訴或舉報,這充分體現了范敬宜新聞教育獎的規范性、公正性和權威性。
范敬宜新聞教育獎評選范圍及社會影響
在評選范圍上,始終堅持面向全國高等院校、面向整個新聞界的開放原則。 6年來,通過多種形式,組委會大力宣傳獎項的內容、標准和意義,並與全國各新聞院校及新聞媒體建立了良好的溝通機制。各院校積極參與,嚴格把關,及時為獎項推薦優秀候選人﹔新聞界對范敬宜新聞教育獎的關注度和熱情日益提升,申請者人數不斷增加,所涉及的單位數量也逐年增多。今年是范敬宜新聞教育獎評選的第6個年頭,6年來,共有51名學子、13位教師、8位業界人士獲此殊榮。通過分每一屆范敬宜新聞教育獎的評選活動和頒獎盛典,都得到各大媒體特別是人民日報等主流媒體及時而廣泛的報道,在社會上產生了積極、重大的影響,從而激勵著眾多新聞學子投身新聞事業、全面發展成才,鼓舞著廣大新聞教育工作者、新聞業界同仁把更多的熱情和智慧投入到新聞傳播后備人才的培養中。近幾年來,得益於各種新媒體平台的立體傳播,范敬宜新聞教育獎為社會上更多的人所知曉,范敬宜新聞教育基金也得到來自新聞業界和企業界的持續關注與支持,贊助額逐年增加,為范敬宜新聞教育獎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范敬宜新聞教育獎舉辦6周年之際,為了記錄歷年獲獎者的風採,組委會還特別編輯出版了一部紀念文集,收錄了第一至第五屆范敬宜新聞教育獎(2013-2017)獲獎者的感言和心得,標題即採用范敬宜先生生前所言“如果有來生,還是作記者”。該書以獲獎者原汁原味、充滿激情的感悟,展現莘莘學子放飛新聞理想的努力、良師益友耕耘三尺講台的堅守以及業界同仁助推新聞教育的探索,令人感懷,給人啟迪。
新時代賦予新使命,新目標開啟新征程。在十九大精神指引下,在中國新聞學界和業界的共同努力下,作為我國新聞教育界的權威性獎項,范敬宜新聞教育獎將進一步引導新聞學子打好政治根底,立好新聞志向,學好專業知識,全面發展成才﹔推動新聞學界和業界工作者堅持正確輿論導向,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傳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文化,使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造福人類命運共同體。
析前五屆獲獎者單位分布情況,可以發現,41名新聞學子獎獲得者分布於全國14所新聞院校,11名新聞教育良師獎獲得者來自全國6所新聞院校,7位新聞教育良友獎獲得者涵蓋了5家新聞單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