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改革在我們眼裡也在我們筆下

葉紅玲
2018年12月18日13:35 | 來源: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
小字號
原標題:改革在我們眼裡也在我們筆下

  在歷史的長河裡,我們眼前掠過的每一朵浪花,都有可能成為珍貴的史料與記憶。作為記者,觀察、捕捉、記錄下一個個有價值的瞬間,是歷史賦予的光榮使命。我們見証歷史,並有幸成為歷史的觀察者和記錄者。從事國土管理行業新聞工作20多年來,我經歷了3次職業身份的大轉變,所服務的媒體先后從《中國土地報》變更為《中國國土資源報》,到現在的《中國自然資源報》。每一次名稱的變更,都是基於我國土地管理體制的重大變革背景。

  1996年8月,我進入原中國土地報社從事採編工作,那時,我國土地管理的最高行政機構——原國家土地管理局成立僅10年。下屬的報紙很小,採訪機會也極少。我工作后的第一次採訪,是在1997年1月3日。進入國家土地管理局辦公樓的一剎那,幾分驚訝、幾分沮喪悄悄襲上心頭。

  那是一棟極其普通的灰色水泥牆面的四層簡裝樓房,據說還是租賃的一棟臨時辦公樓,樓梯和房間設施陳舊,如果不是門口挂著牌子,完全看不出是國家機關的辦公場所。但當我這位“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小報記者在沒有預約、也不認識任何人的情況下,大膽敲開國家土地管理局局長的房門時,心懷的疑慮很快被滿滿的信心所替代。時任局長鄒玉川一邊感嘆我這位“冒失的小記者”膽大,一邊和藹地從形勢到現狀,對我進行了土地國情國策的“科普”教育。

  1986年2月成立的國家土地管理局,作為國務院重要組成部門,負責全國土地、城鄉地政的統一管理工作,我國土地集中統一管理由此開啟改革與發展的新征程。1987年,深圳大膽敲響土地拍賣第一槌,隨后,土地所有權與使用權“兩權分離”的政策出籠,國有土地由此走上從無償到有償、從資源到資產的道路,我國的土地市場也逐步開始建立完善。1986年6月25日,第六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16次會議通過並頒布我國第一部專門調整土地關系的大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為紀念這一天,1991年5月,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從1991年起,把每年的6月25日確定為全國土地日。這是國務院確定的第一個全國紀念宣傳日,中國也是世界上第一個為保護土地而設立專門紀念日的國家。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黨中央、國務院對土地管理工作的高度重視。那些年,每逢全國土地日,國家土地管理局以及北京市政府的領導都會走上街頭進行現場宣傳。鄒玉川還透露,我國土地管理制度還會進一步改革,全國土地管理工作將迎來新高潮。

  果然,採訪鄒玉川后僅3個多月,即1997年4月15日,中共中央、國務院下發了《關於進一步加強土地管理切實保護耕地的通知》(中發〔1997〕11號),提出了實現耕地總量動態平衡的目標原則,標志著我國土地管理改革進入一個新的裡程。由此,國家土地管理從機構到法律制度、管理體制,開始了新一輪的變革:1998年3月,國務院機構改革,決定組建國土資源部,統一管理土地、礦產資源﹔同年8月,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了《土地管理法》修訂案﹔1999年1月1日,新修訂的《土地管理法》及《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基本農田保護條例》同步實施,規劃管控、用途管制、基本農田保護、耕地佔補平衡等一系列新的制度體系開始建立並逐步完善,我國改革開放后的新土地管理法律制度與管理體系基本形成。

  1998年4月,國土資源部挂牌后,機關統一搬到位於北京冠英園西區的一棟高樓,這是一棟帶電梯的8層辦公樓,本為原國家土地管理局所建,建好后恰逢機構改革,新組建的國土資源部機關人員幾乎增加了一倍,辦公樓因而顯得較為擁擠,大多數司局都是兩個處室共用一間大辦公室,但比起以往,無疑是“鳥槍換炮”了。那時,每去部裡採訪,大家都是歡聲笑語,如同土地管理事業一樣,一派新氣象。幾年后,部裡又搬到了西四辦公區,有了好幾棟樓,一些直屬單位的辦公地點也聚攏到了一起。工作條件更好了,工作勁頭也更足了。

  20年后的今天,隨著新一輪國務院機構改革的推進,全民所有土地、礦產、森林、草原、濕地、水、海洋等自然資源資產實現統一管理,新組建的自然資源部承擔了所有國土空間用途管制的職責。辦公樓沒有改變,但隨著機構與人員的重組,新的氣象再次充盈著這個肩負重任的新部門。眼下,全國國土空間規劃以及海岸經濟帶等規劃的編制工作已全面開啟,包括“藍色國土”“綠色國土”在內的遼闊國土空間,從平面到立體,將實現全方位的統一管理。

  作為這一行業的老記者,伴隨改革步伐,眼中的視野變得更加寬廣,筆下的國土管理改革與發展的新篇章正等待我們記錄與續寫。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