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新聞愛好者》>>2018年第11期

名記者在新時代應具備的特質

——為中國記者節而作

劉保全
2018年12月18日14:17 |
小字號

來源:《新聞愛好者》

經常有年輕的記者和新聞院校的學生向我提出這樣一個問題:怎樣才能成為一名名記者?這使我很自然地聯想到中外軍界有一句名言: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按此推論,套用到新聞界,應該是不想當名記者的記者不是好記者。那麼,怎樣才能成為一名名記者呢?根據筆者對中外名記者的研究,我認為要想成為一名名記者,不是一朝一夕在短時間內能修煉成的,它需要一個較長時間的新聞實踐的磨煉過程。在名記者身上有如下幾個特征是可以看得到的。

一、名記者必須有堅定的理想信念,並且要忠於自己的祖國和人民

俄羅斯總統普京有句名言:沒有忠誠,能力一文不值。理想信念和忠誠是一種無形的力量,也是事業成功的保障。隻有具有崇高理想信念的人,他才能變得勇敢堅強,在艱苦困難甚至危及生命安全面前,勇往直前,不達目的決不罷休﹔他才能不追名逐利、不患得患失、不計較個人生死榮辱。黃埔軍校的大門上寫著這樣的標語:“升官發財請往他處 貪生怕死莫入此門。”從此門走出了一批元帥和一大批將軍。想當名記者,也應以此對聯為座右銘。像新聞界老前輩黃遠生,為當記者棄官而不做﹔邵飄萍雖三次入獄,多次被追捕仍矢志不渝﹔鄒韜奮一次入獄三次流亡,仍堅持宣傳抗戰﹔范長江為宣傳報道紅軍事跡,從成都出發,歷時10個月,經川西,過西北,繞賀蘭山,跨內蒙古,后到達包頭,途經48個縣市,總行程達6000余公裡,為我們樹立了學習的榜樣。

記者擔負著傳播信息,頌揚真善美、揭露假丑惡、淨化社會、引導輿論的重任。名記者們雖然各自有自己的個性、天賦、情商,但他們有一點是相同的,那就是崇高的理想信念和忠誠。他們把“天下為公,擔當道義”“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時刻記在心上。今天的記者,不必再像前輩們那樣經常面臨生死考驗,但當下的記者面臨的誘惑仍然是很多的。諸如封官許願、有償新聞、職業越界、媒介尋租、新聞侵權、職業腐敗等仍屢見不鮮。對記者的正常採訪寫作,進行威脅、恐嚇、誣蔑、誹謗等也時有發生。作為一名有良知的記者,一個立志成為守望國家和社會的記者,必須用堅定的理想信念和忠誠來抗拒金錢美女的誘惑,嚴格自律,不越底線,始終保持記者應有的道德和高尚人格,永遠保持一顆純潔的心靈。

二、名記者必須認真讀書,修好文、史、哲

清華大學李彬教授在給學生上課時,打過一個生動而形象的比喻。他說,“史學相當於人的骨骼,文學相當於血肉,哲學相當於心智。沒有這三種營養,人勢必長成歪瓜裂棗。史學不足則身體欠佳,文學不足則瘦骨嶙峋,哲學不足則四肢發達、頭腦簡單”[1]。無獨有偶。培根也說過類似的話:“史鑒使人明智﹔詩歌使人巧慧﹔數學使人精細﹔博物使人深沉﹔倫理之學使人庄重﹔邏輯與修辭使人善辯。‘學問變化氣質’。”[2]無數事實証明,文、史、哲有助於激發想象力,而想象力是成就大業的原動力。因此,名記者在文、史、哲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詣、很深厚的功底。學識淺薄的記者,那些“萬金油”記者是不可能寫出記錄時代的名篇佳作來的。名記者由於認真讀書,因此他們在採訪寫作中,總是以歷史學家的目光審視新聞事實,以哲學家的思維認識分析新聞事實的現實意義及社會價值,以文學家優美簡潔的語言描寫展現新聞事實。他們所寫的新聞報道總是閃爍著智慧的光芒,總是將波瀾壯闊、跌宕起伏的時代畫卷真實、客觀、全面地向受眾呈現,總是在潛移默化地對社會產生著影響和引導著時代前行。他們的作品不是易碎品,而是歷史文獻。

三、名記者必須有崇高的新聞職業操守和追求真理的精神,並善於深入採訪、深度思考,恪守新聞的真實性

回顧中國共產黨的新聞事業史,名記者們面對優越的政治地位、社會榮譽以及金錢美女的誘惑而不動搖的職業操守,面對誹謗、冷眼、貧困、軟禁、殺頭等壓迫而不妥協退卻的大無畏精神,他們那種“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尚情操,永遠是值得我們珍惜的寶貴財富。

名記者們留下的無數新聞名篇,都是他們冒著嚴寒酷暑,奔波數月,行程千裡,採訪數十人甚至幾百人,絞盡腦汁、潛心思考、精心推敲、反復雕琢,最終才給后人留下的傳世之作,可謂每篇佳作背后,都浸透著他們的汗水和心血。名記者應有獨特的思維方式和發現新聞的天才能力。

如今新聞採訪寫作的條件和環境已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為記者們獲得新聞素材提供了廣闊的舞台和便利的條件。但到現場尋求新聞事實真相的精神,確保新聞的真實性,仍然是不可缺少的。如今的新聞記者,誰要想寫出受眾喜聞樂見、傳播久遠的報道,就必須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關於新聞輿論的48字方針:“高舉旗幟、引領導向,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團結人民、鼓舞士氣,成風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謬誤、明辨是非,聯接中外、溝通世界。”深入到改革開放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去“挖新聞”。名記者們總結出的“腳板底下出新聞”的經驗和優良作風仍然沒有過時,也永遠不會過時。

四、名記者必須有自己一篇或數篇在社會上產生廣泛影響的代表作品,有一本以上的專著

這些代表作必須有自己的風格,自己的獨特語言,自己獨創的行文方式。例如,至今人們仍記得黃遠生,是因為他寫的《北京通訊》《囍日日記》(其一)[3]等,內容真實、客觀、公正,不存偏見,並飽含感情色彩,文採飛揚,令人耳目一新,爭相閱讀。

后人之所以難忘邵飄萍,是因為他寫的《我國與世界戰局(一四)——中德國交斷絕/今后種種問題》題材重大,介紹了一個重大事件的來龍去脈,行文條分縷析,清楚明白。他的專著《實際應用新聞學》在新聞界影響深遠。

鄒韜奮的名字在我國新聞界、出版界如雷貫耳,是因為他的獨特辦報思想,他寫的《華美窗帷的后面》用事實說話,將倫敦繁華后面的貧民生活寫得鮮明、尖銳、真實、可信。

人們對范長江印象深刻,這個名字在我國新聞界無人不知,無人不曉,是因為人們讀他的《中國的西北角》,猶如走進歷史的知識長廊,既有魏蜀吳三國的故事,又有漢唐名將西域的事跡,還有古代詩人對西北的描繪﹔並首次向全國人民公開介紹了紅軍二萬五千裡長征,行文處處洋溢著正直高尚的民族主義精神,令人永遠難忘。

人們記住了穆青,是因為他的《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家喻戶曉,深入人心。他的名言“勿忘人民”成了廣大新聞工作者的座右銘。

人們認識范敬宜,是他的《分清主流與支流,莫把“開頭”當“過頭”》。這是一篇“文章合為時而著”的代表作。他的《月光如水照新村》《夜半鐘聲送窮神》等,對撥亂反正、推動農村體制改革和精神文明建設發揮了相當大的作用。

人們知道郭玲春,是因為她寫的《金山追悼會在京舉行》,對會議新聞如何破格、創新的寫作方式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人們知道陳錫添,是他寫下的《東方風來滿眼春》記錄了鄧小平南方談話,一紙風行,舉國震動,使中國改革開放走向縱深。

人們了解張建偉,是他的《陽光下的陰影——大學畢業生成才追蹤記》,從文章的思維方式到報道的內容和形式都突破了傳統模式,成為新時期深度報道的奠基之作。

人們對張延平的認識,是從她的《索瑪花兒為什麼這樣紅——記優秀共產黨員、木裡縣馬班郵路鄉郵員王順友》開始的,這篇通訊榮獲中國新聞獎通訊一等獎,這是一篇生動、傳神、感人的人物通訊精品﹔在同類題材的報道中,它別具一格,獨領風騷,讀后讓人久久難忘。

由上可見,名記者需要寫出膾炙人口的佳作,需要有標榜史冊的代表作品。無數傳世之作的背后,是作者在採訪寫作中付出了艱辛、智慧、心血和汗水,且不失時機地抓住了機遇。那種不注意平時積累,採訪不深入,寫作不精心,機遇來了漫不經心抓不住的人,是永遠不可能成為名記者的。

長江后浪推前浪,世上后人超前人。這是一條永遠不變的事物發展客觀規律。我們期盼有更多的年輕記者發奮努力、銳意進取,在“為人民代言、為時代立言、為歷史留言”的同時,為我們這個偉大的時代、偉大的國家、偉大的人民,留下更多的精彩篇章,使自己早日進入中國新聞史上名記者隊伍的行列。

參考文獻:

[1]張曄.李彬:“不畏浮雲遮望眼”[J].新聞愛好者,2012(6上).

[2]培根.培根論說文集[M].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9.

[3]中國名記者傳略與名篇賞析[M].北京:新華出版社,2010:前言.

(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研究員)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