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好美麗鄉村綠色發展大文章
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也是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大勢所趨和客觀需要。農民日報立足自身定位,通過剖析典型,向讀者展現美麗中國的理想藍圖,在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中履行黨報職責和綠色擔當。
生態文明 美麗鄉村 綠色發展 農民日報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必須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建設美麗中國,為人民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為全球生態安全作出貢獻。”
作為面向全國農村發行的黨報,農民日報肩負著履行黨和政府指導全國農業和農村工作重要輿論工具的使命。因此,必須認真學習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通過持續鮮活深入的報道來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思想,在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中體現黨報的綠色擔當。
沒有美麗鄉村就沒有美麗中國
2005年8月15日,習近平同志在浙江省湖州市安吉縣余村考察時,首次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重要論述。隨后,他在浙江日報上撰文提出,如果能夠把生態環境優勢轉化為生態農業、生態工業、生態旅游等生態經濟的優勢,那麼綠水青山也就變成了金山銀山。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既會產生矛盾,又可辯証統一。
13年來,湖州市堅定不移踐行“兩山”理念,堅持生態立市不動搖,把綠色發展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底色,一張藍圖繪到底,不斷提升生態優勢,逐步走出了一條生態美、產業綠、百姓富的可持續發展之路,為全國的生態文明建設樹立了榜樣。
農民日報則一直關注著湖州市的綠色實踐,並陸續在重要版位刊發本報記者採寫的相關深度報道。在黨的十九大召開前夕,在一版頭條刊發了《“兩山論”源頭的優秀答卷》﹔十九大剛剛勝利閉幕,立即推出了整版《視界》——《“兩山”轉化看湖州》,這是在中央級大報中首次以整版圖片的形式來展現湖州踐行“兩山”理論的顯著成效,展示美麗經濟給鄉村百姓帶來的生態紅利、綠色紅利。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是習近平同志對安吉縣基層創新的積極鼓勵,是對發展趨勢的理性判斷,更是通往未來的戰略構想。在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兩山”理論、扎實採訪湖州多年來綠色發展實踐的基礎上,農民日報於4月連續在一版頭條、報眼和四版整版連續刊登了對湖州生態文明建設的長篇系列報道與整版圖片報道。20日一版頭條的首篇報道《打好美麗中國的鄉村底色》,開宗明義闡釋了沒有美麗鄉村就沒有美麗中國,從選擇、攻堅到吸引,報道層層遞進,用生動的事實揭示了湖州鄉村從發展觀到生態觀、從財富觀到價值觀、從生存觀到執政觀的轉變,讓讀者真切感受到“兩山”理論如何深度改變了湖州,如何深刻影響中國。同時,在一版配發評論《越是鄉村的 越是美麗的》,充分肯定湖州按照鄉村的特點來發展鄉村,發揮鄉村的優勢來發展鄉村,使得美麗鄉村與美麗城市各具特色、優勢互補、相得益彰。這一組報道以湖州鄉村推進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事實,向讀者展現了更多鄉村通過學習榜樣、努力奮斗可以達到的美好未來,體現了總書記倡導的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建設美麗中國的理想藍圖。
綠水青山是鄉村振興的支撐點
美麗鄉村是美麗中國的底色。習近平曾說:“建設生態省,打造‘綠色浙江’,農村是重點,是難點,也是主戰場。”因此,堅持綠色發展的湖州採取有效措施,不斷攻堅克難,努力打造農民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湖州的發展事實証明,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鄉村振興的支撐點。農民日報繼湖州綠色發展紀實的上篇——《打好美麗中國的鄉村底色》之后,21日在一版報眼推出湖州綠色發展紀實下篇——《厚植鄉村振興的生態優勢》,以大篇幅通訊報道了湖州踐行“兩山”理論實現鄉村振興,算的是長遠賬、整體賬和綜合賬,讓更多讀者了解到湖州鄉村是如何把生態優勢化為經濟優勢,把風景風情風俗轉為人氣財氣福氣,從而金山銀山滾滾而來,振興之路越走越寬。進而鼓勵更多鄉村沿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條路堅定地走下去。
同時,4月21日四版以《綠水青山 生態家園》為主題刊發整版報道,以優美隨筆和有沖擊力的圖片生動展示了以綠水青山為支點的湖州鄉村振興,展現了湖州全域建設美麗鄉村的真實場景,為全國各地實施鄉村振興提供了一個護美綠水青山、做大金山銀山的鮮活湖州樣本。這是農民日報在半年時間內對湖州鄉村綠色發展的再次聚焦。在十九大閉幕后,先后以兩個整版圖片報道的形式來詮釋湖州踐行“兩山”理論的成果,在中央級媒體中絕無僅有。
生態農業與美麗鄉村共成長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已成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湖州的綠色發展則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論的實踐價值証明。農民日報在對湖州生態文明建設的系列報道中,側重自身的媒體定位和讀者特點,深入採寫了湖州的現代生態循環農業發展之路,對湖州鄉村農業產業的綠色發展進行了重點解析,體現了生態農業與美麗鄉村共成長的湖州鄉村振興特色。
什麼樣的生產方式與產業結構,決定了什麼樣的生態環境。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加快建立綠色生產和消費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導向,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就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突破口,推進產業生態化改造,開辟生態產業的新路徑,將綠色生態科技成果轉化作為生態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
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形成渾然一體、和諧統一的關系,需要智慧創新,需要政策引領,需要轉變方式。通訊《厚植鄉村振興的生態優勢》開篇即提出湖州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是一個推進轉型升級的過程,全市大力發展現代生態循環農業,著力提高農業發展質量和效益,走出了一條生態、高效、清潔、安全的現代生態循環發展之路。農業生態布局日益優化,養殖污染治理全面收效,化肥農藥減量持續推進,循環利用率不斷提高。現代生態循環農業發展正釋放出強勁活力,助推美麗山水與美麗經濟相融合,美麗生態與美麗鄉村共成長,美麗環境與美麗生活相和諧。
對湖州保護傳統農業文化遺產娓娓道來,強調了湖州的生態循環農業源遠流長,其來有自。同一天《視界》版的主打大圖片是現代化的漁光互補的湖州南潯區跑道養魚,右下角則是一幅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湖州桑基魚塘系統的春日美圖,以圖片語言展示了湖州現代生態農業發展與傳統農耕文化保護的共生共榮,與一版的文字通訊呼應。24日,四版刊發了《走進湖州桑基魚塘系統》整版專題報道,圖文並茂講述了湖州傳承農耕文明的精彩生態故事,宣示了傳統農耕文化在今天鄉村振興中的現實意義。
農民日報對湖州的新型農業現代化道路的報道,注重點面結合,對湖州鄉村的特色典型也給予了重點關注。例如,今年1月29日在一版頭條刊發本報記者採寫的《魯家村的“逆襲”之路》,對這個小村以美麗變生產力實現振興進行了案例剖析,解析了以生態農業為支撐的全域景區化的魯家田園綜合體發展探索,從個體村庄在新時代改革奮進的角度,講述生態農業與美麗鄉村共成長的實現路徑。
沒有農村的生態文明,就沒有整體的生態文明。在鄉村振興之路上,一個個宜居宜業的鄉村,正在構成湖州山水間的美麗風景線。這是記得住濃濃鄉愁的人類生態家園。湖州的鄉村正在成為一個發達、安心、美麗的地方,一個令城市人向往的地方。湖州的實踐也標志著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探索出了符合國情的中國特色發展道路,步入了新時代中國生態文明建設和發展的新階段。
(作者詹新華系農民日報社副總編輯,鐘欣系該報新聞採訪中心副主任)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