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新聞戰線》>>2018年·第8期

內容“活水”何處來?

劉曉平
2018年12月21日13:37 | 來源:人民網-新聞戰線
小字號
原標題:內容“活水”何處來?

  在媒體融合坐標下,內容生產已不再是寫一紙文本那麼簡單,其背后離不開新的傳播理念和技術手段的充分運用。蘇州日報以理念更新為先導,打破紙媒原有的內容生產思維、路徑桎梏,用融合的眼光、目標、方法寬視野、優表達、強互動,提升內容報道的品質、顏值、價值,藉此奠定融合時代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

  內容 品質 顏值 價值

  時代潮流滾滾向前,媒體融合腳步不歇。經歷了恐慌、適應、奮起的“三部曲”,當下在傳媒業界,內容重新得到聚焦,在推進媒體融合實踐中,“內容為本”已成普遍共識。但是,此“內容”的要求已非彼“內容”——時代在前進,傳播形態不斷推陳出新,輿論場上的話語體系不再單一,用戶的興趣需求也眾口難調,再用以往熟悉、擅長的套路“刻舟求劍”,難免有“傳播失效”之虞。如何順應時代,抓住優質內容生產這個“初心”和“核心”,鞏固壯大主流思想輿論陣地,是擺在紙媒面前一項緊迫而現實的課題。

  近年來,筆者所在的蘇州日報以理念更新為先導,打破紙媒原有的內容生產思維、節奏、路徑等桎梏,用融合的眼光、目標、方法來寬視野、優表達、強互動,提升內容報道的品質、顏值、價值,借此奠定在融合時代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

  用融合的眼光精整合、深觀察,讓內容的品質更勝一籌

  移動互聯時代,傳播渠道飛速擴容,“快”字訣一度成為媒體競爭的利器。面對新聞報道迅捷化、內容生產資訊化、新聞消費快餐化的現實,紙媒原先以“天”計的時效性蕩然無存,即使有了新媒體的加持,也難握勝算。

  不能先人一步、快人一拍,就隻能束手而退?蘇州日報的理解是:新聞報道要講究“快”,但不能為“快”而“快”,而要“快”得有品質、有“營養”,才能優人一等、勝人一籌,更好體現主流媒體價值。為此,在學習借鑒新媒體運作機制的同時,強調補傳統內容生產節奏、時效之短,揚紙媒觀察思辨功力之長,形成信息採集整合、觀察分析解讀等新的專業化優勢,用這樣的融合眼光拓寬發現、挖掘新聞線索的視野,策劃推動內容生產,成為蘇州日報應變解困的實踐路徑。

  精整合,在對新聞線索、題材保持高度敏感的同時,看一步,想兩步,准備第三步,讓內容報道更有“料”更有“型”。在新聞報道策劃上,蘇州日報倡導“想在前”,一個新聞線索、題材,第一落點在哪兒,是不是最佳落點?第二第三落點又能有什麼?各類信息如何根據紙媒和新媒體需要進行整合,取得更好的傳播效果?這些都是採前會上的常設問題。因為“想在前”,實操時記者就不會亂了陣腳。

  常規線索、題材這樣操作,遇到重大主題或突發事件更是如此。2017年7月1日,是香港回歸祖國20周年大慶之日。習近平主席在慶祝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時,引用香港俚語“蘇州過后無艇搭”引起了各方關注。這句俚語有何典故?為何香港俚語中會提及蘇州?蘇報記者刨根問底,答案浮出水面:唐代后蘇州作為全國經濟重鎮,水路四通八達,各地客商想去哪裡,大多選擇在蘇州搭船。這句話最初的意思是“過了這村就沒這店了”,慢慢又被引申出爭分奪秒、時不我待、搶抓機遇等內涵,成為香港政商界人士愛用的口頭禪之一。習主席用這一俚語,意在鼓勵包括香港在內的祖國各地進一步堅定改革開放信心,加快搞建設、謀發展。蘇報記者把這些信息精心整合成稿后,在引力播客戶端、蘇州日報官方微博微信平台發布后,引發朋友圈刷屏,60個小時不到閱讀量超過1100萬人次。一時間,“蘇州過后無艇搭”也成為廣為傳播的熱詞。

  深觀察,用理性聲音、客觀解讀、觀點引導透過熱鬧看本原,讓內容報道更有內涵更有回味。新聞從來不意味著只是資訊動態。在海量的信息前,越接近政策、接近專家的深入觀察、理性判斷,越能激發受眾的期待。蘇州日報歷來重視深度報道的生產,近年來先后開設《新聞+1度》《深度118》等專欄,在新媒體產品的深度報道方面也不斷加碼。蘇報旗下微信公眾號“蘇州圓桌”立足本土重要政經話題,通過客觀理性觀察,喚起網絡受眾對高質量時政內容的閱讀需求,創立以來,《汪洋副總理來蘇調研為了啥》等一些原創稿件收獲了10萬+的閱讀量。2016年,江蘇省黨代會期間,時任江蘇省委書記李強在參加蘇州代表團審議時提出了“創新四問”,並要求蘇州對標北京、上海、杭州和深圳找定位。蘇州日報派出採訪組分赴四市採訪,推出“創新四問找差距 對標先進促發展”系列報道。系列報道結束當天,“蘇州圓桌”播發《驚醒蘇州:杭州的可怕,是它遠遠不止一個阿裡巴巴》,對標杭州濱江區近年來創新發展成就及當地官方、企業的創新思維等,當天閱讀量超6萬+,浙江日報、杭州日報緊跟著發出《厲害了!我們濱江被蘇州敲了黑板,劃了重點》《作為杭州,我們並不吝嗇自己的經驗,也歡迎大家來互相學習》等文章回應。蘇杭兩地媒體的互動,也引發澎湃新聞、鳳凰新聞等的關注,蘇州日報的影響力、傳播力得以充分彰顯。

  以融合的目標優表達、善“沖浪”,讓內容的顏值更引人

  表達是新聞報道、內容生產的核心要義之一。鮮活生動的表達,好比一個人擁有了高顏值,容易引人側目。反之,再好的內容也會“泯然眾人矣”。因此,抓優質內容生產,琢磨如何優表達是繞不過去的坎。

  在新興媒體大行其道的今天,新聞的內容表達方式也正發生深刻變化。典型的例子是,紙媒上慣常說“你們”,到了互聯網上則流行說“親們”。這樣的變化,對於一統江湖多年、慣於“我說你聽”報道模式的紙媒而言,不是件容易適應的事情。而如果繼續維持慣常的表達語境和話語體系,不僅抓不住讀者,更會被讀者“邊緣化”。

  順應時代之變,從“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向“你就是我,我就是你”的深度融合目標轉變,放下架子,重新學會“說話”,最大限度地被讀者需要,在多元信息中起到主導、引領作用,蘇州日報在這方面下了工夫。

  堅持“三貼近”,踐行“走轉改”,去田間地頭,在火熱生活中找尋鮮活話語之源。近年來,蘇州日報每年都會策劃推出“走轉改”採訪報道專題,其中已成蘇報品牌的“行走”系列,先后完成了《探訪蘇州村落變遷》《對話新農民》《尋找我的魚米之鄉》《鄉村振興之蘇州田園》等新聞行動。其間,一批批記者編輯走出辦公室,通過走鎮村、進企業、訪基層,來自生產生活中具體可感的、微小生動的細節和語言越來越多地躍然紙上。比如,運用大數據分析技術改造的船運調度,在船老大口中成了“滴滴打船”﹔各地工業制造企業智能化生產流程,被企業家概括成“機器換人”﹔講到落實上級“富民”政策措施要求,村干部的比喻是“小雞吃米,粒粒下肚”……這些接地氣的細節、語言豐滿了內容文本的血肉,新聞報道的可讀性和感染力自然大大增強。

  在現實世界中學,更要在網絡空間裡學。但這個“學”,不是一味迎合,賣萌撒嬌,而是要在“沖浪”中“學游泳”,弄通掌握網絡輿論場的“說話”技巧,更好地凝聚精氣神、傳播正能量。信息爆炸年代,每天、每月都有一些熱點事件和話題成為受眾關注的焦點。如果能選准熱點事件,大膽參與,嘗試與網絡語境和語系的對接,這對吸引受眾,贏得競爭力,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997年12月和2000年11月,作為蘇州園林的典型例証,拙政園、留園、網師園等9座園林先后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在蘇州園林入遺20周年之際,一場較高規格的“世界遺產保護與發展”研討會在蘇州召開。作為歷史文化名城,蘇州園林入遺是一件大事。不論政府層面多年下工夫推行的保護舉措,還是蘇州市民內心沉澱的榮譽感,都是易產生共鳴的話題。圍繞這一熱點事件,蘇州日報除了做好規定動作,還發揮美編和技術團隊作用,首次嘗試制作了手繪H5作品《入遺廿年,這套手繪版蘇州園林逆天了》。這個H5用帶有素描感的鋼筆作為視覺主體,既與蘇州粉牆黛瓦的傳統文化氣質相吻合,又在彩圖鋪天蓋地的數字媒體中獨顯特色。具體到每一幀畫面,圖文布局又有著不同的創意,繽紛動感營造出特別的美感,極大激發了受眾的閱讀興趣,兩天內點擊量超過40萬,一周累計點擊量為107萬,極大地鼓舞了蘇報人堅持“話語創新”的勇氣。

  借融合的方法強互動、勤“滾動”,讓內容的價值更豐沛

  互動是新興媒體的典型特征。它所蘊含的及時、平等交流和共同參與的理念,變革了傳播方式,也改變著輿論生態。能不能引發互動,會不會互動,成為判斷一家媒體融合成效的指針,也是衡量一篇報道內容是否優質的標尺。

  在人人都有麥克風的時代,受眾單向、被動接受內容的方式已一去不復返,他們不僅成為主動參與傳播的用戶,也可以成為新的內容生產者。而借助融合的方法,即內容、平台、技術的相加相融,來增強互動本領,讓受眾通過對內容的選擇性閱讀、分享、評論來影響、參與內容生產,進一步延伸內容生產供應鏈,傳統媒體的內容價值也能更加豐沛。

  著眼於線上線下,統籌紙媒新媒兩類載體,讓內容生產滾動起來,蘇州日報通過採編流程、考核辦法等不斷探索新路。以往,記者的報道,從採寫到刊發,即完成一個閉環﹔如今,刊發完才是新流程的開始,對報道的刊發、傳播效果評價信息的搜集、匯總、改進,也成為新的內容生產來源之一。在“滾動”的思維牽引下,蘇州日報的一些重要報道和欄目,通常在策劃之初,就要考慮紙媒新媒如何聯動,網上紙上如何側重等問題。2018年“母親節”期間,蘇州日報策劃了新媒體與紙媒聯動的“晒母親美照,幫她留住一世芳華”活動。活動一推出,就獲得市民積極響應。通過引力播等新媒體平台,的確良、喇叭褲、蛤蟆鏡、“幸子衫”等“年代感”十足的照片紛至沓來。不少市民在發來媽媽當年芳華美照的同時,還講述了照片背后的美好故事,抒發了對母親的摯愛和深深的祝福。蘇州日報選登了《我家母上的“時尚穿搭經”》《為了這個家,媽媽操勞了一輩子》《我的“兩面派”媽媽,既嚴厲又溫柔》等一篇篇真情流露的故事。這些口述故事朴素真實,在受眾間引發了廣泛的共鳴。在全新的內容傳播形態下,受眾的主體作用被充分調動,再加上黨報的品牌效應和社會影響,新聞的價值得以乘數級放大。

  活動,曾是紙媒的“短腿”。借力於社內社外資源,從單純做報道轉為做報道更做活動,為黨報與受眾互動提供了更多可能。2017年下半年,蘇州日報融媒中心制改革后,平均每周舉辦4場各類活動,延長了黨報服務鏈條,更為內容生產賦能增值。比如,黨的十九大閉幕后,蘇州日報在第一時間聯手蘇州市社科聯,策劃組織了社科專家系列講座,分別邀請5位社科專家圍繞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從嚴治黨等重點內容精心“備課”,通過進企業、進社區、進網絡等形式,在干部群眾喜聞樂見的氛圍中,學習宣傳黨的十九大精神。5場專題講座分別針對普通市民、中小企業家和機關、社區干部等不同人群進行,主辦方通過招募和搶票等形式,邀請市民、讀者前來參加,同時引力播的全程圖文直播,也吸引了眾多網友“圍觀”。這5場講座總計影響人群超10萬人次,進一步壯大了黨報的影響力,同時也影響和培養了更多的用戶。

  (作者單位:蘇州日報社)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