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新聞戰線》>>2018年·第8期

做好新形勢下的環境新聞報道

郭媛媛
2018年12月21日13:39 | 來源:人民網-新聞戰線
小字號
原標題:做好新形勢下的環境新聞報道

  環境新聞報道是黨的新聞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媒體應推動加大環境信息公開力度,建立輿情分析研判和熱點回應機制﹔不斷提高環境新聞傳播的專業度和針對性﹔大力加強環保宣傳教育,努力當好綠色發展理念的傳播者、綠色發展進程的記錄者、綠色發展實踐的探路者。

  環境新聞 輿論引導 新媒體語態

  新聞輿論工作歷來都被馬克思主義政黨當做革命斗爭的有力武器。無論是在革命抗戰時期,還是在全面建設時期,抑或是改革開放時期,我黨都十分注重運用新聞媒體來傳播真理、組織群眾、推動工作。無數的實踐証明,重視新聞工作,是我黨在各個時期不斷取得勝利的一個重要抓手。歷史和現實都告訴我們,輿論的力量絕不容小覷。好的輿論可以成為推動社會發展、反映民情民意的重要手段。當前我國環境問題復雜多發,在轉方式調結構的過程中如何正確引導輿論是一個亟待思考和解決的問題。

  新形勢下環境新聞報道的格局與特征

  新媒體的蓬勃發展從根本上改變了信息的傳播方式以及人與人的互動方式。環境新聞報道初步形成了發布矩陣與多級聯動,即中央、省、市、地區的信息發布與輿情應對體系。環境事件涉及廣泛、易有危害,因此這類事件和輿情極易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例如,一些地方垃圾焚燒、核電站、石化等敏感項目引起的“鄰避效應”此起彼伏,重污染天氣下民眾的負面情緒極易傳導,癌症村等渲染造成了社會恐懼心理的蔓延,社會不穩定因素增多,對輿論引導和輿情應對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戰。如果不重視這些問題,不及時提高應對能力,會對環保工作帶來很大危害,甚至危及黨的執政基礎和執政地位。

  現階段環境新聞報道呈現以下幾大特征,可歸納為“三性”“三化”。

  “三性”一是政治性,黨的新聞輿論工作要牢牢堅持黨性原則,環境新聞工作更要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和輿論導向,大力宣傳黨和政府保護生態環境的堅定決心、政策舉措和進展成效,為環保事業提供強有力的輿論支持和良好氛圍﹔二是復雜性,環境問題已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生態環境保護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加之輿論本身“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復雜性,使得環境新聞工作變得愈加復雜,環境輿論引導的難度更大、要求更高﹔三是傳導性,新聞的基本功能就是傳播信息,做好環境新聞宣傳工作,才能讓公眾更好地理解、支持黨和政府的方針政策,滿足廣大公眾對環境保護的知情權和參與權。

  “三化”一是多極化,多極化是當今世界格局的主要特征,世界多極化促使各國進一步加強合作,對於增強我國的國際影響力是重大機遇和挑戰。環境新聞報道要適應形勢,把握輿論導向,突出輿論引導重點,創新輿論引導方式﹔二是國際化,環境問題是一個全球性問題,好的環境新聞報道可以增進國際社會對我們的了解和理解,也要理性借鑒國外的環境治理經驗以及新聞工作經驗,做好環境保護新聞的“走出去,引進來”﹔三是專業化,環境治理與保護是一項專業性很強的工作,從事環境新聞工作更要兼備環境和新聞的雙重素養。

  環境新聞報道的著眼點與路徑

  全面加強環境新聞輿論引導工作,首先要堅持正確政治方向。牢牢堅持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把服務人民作為自己的工作宗旨,增強“四個意識”,牢記社會責任,始終堅持黨媒姓黨,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深刻理解黨的各項方針政策,自覺承擔起新聞輿論工作者的政治責任,主動謀劃,勇於承擔,自覺維護黨中央權威,堅定不移傳播黨中央聲音。

  全面加強環境新聞輿論引導工作,就要提高新聞輿論工作能力。必須抓住環境新聞輿論的特點,創新宣傳方法和手段﹔增強宣傳工作的針對性,把環境領域群眾關心的突出問題講清楚說明白﹔著力推動媒體融合發展,鞏固和拓展環境新聞輿論陣地,打造環境輿論引導的“中央廚房”﹔把握好時度效,提升黨媒的影響力﹔增強國際話語權,在全球性環境問題上主動發聲,打好環境新聞輿論工作的主動仗。

  全面加強環境新聞輿論引導工作,還需要轉作風、改文風。新聞工作的基本方法就是深入實際、調查研究。要眼中有群眾、心中有思考、胸中有大局,善於抓住黨和政府重視、人民群眾關切的重大問題,深入調查研究,提升思想含量,使新聞報道更加貼近實際、厚重扎實。改進報道文風關鍵要俯下身、沉下心、說實話、動真情,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的新聞作品,多做正面宣傳,增強報道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同時要利用互聯網的特點和優勢,在內容、題材、形式、方法、手段上增強針對性和實效性,適應分眾化、差異化傳播趨勢。隻有這樣,才能在復雜的新聞輿論環境中佔據主動、站穩腳跟,向黨和人民交出一份滿意的答卷。

  新媒體語態下環境新聞的輿論引導與傳播策略

  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更應該把握新聞輿論的主動權,積極做好輿論引導與傳播工作。

  完善環境信息公開制度。加強環境信息公開,明確政府、企業、公眾在環境信息公開中的權利與義務,使環境信息公開更加順暢,避免跌入“塔西佗陷阱”。公眾信任政府,才能成為政府推動環保工作的參與者、建設者,而不是對立者、抱怨者。信息高速傳播的當下,要加強新聞部門的協調性、專業性,及時、主動地向媒體和社會發布突發環境事件的信息。要實施例行新聞發布制度,通過制度化、機制化設計,做到主動發聲、及時發聲、正確發聲,解決與群眾“面對面”的問題。

  建立輿情分析研判和熱點回應機制。要建立責任人、專家、志願者信息數據庫,快速發布權威信息,牢牢掌握信息發布主動權,形成輿情分析師與網評員隊伍,第一時間進行輿情搜集與信息研判,及時發布權威信息,聽民聲、匯民意、集民智。及時回應輿情關注和社會熱點,不要怕別人說,也不要不讓別人說,一定要及時講、敢於講、善於講,形成上下互動、輿論覆蓋,對沖不利言論。同時,政府與媒體要加強交流與互動,增進對彼此的信任。政府與群眾的溝通需要媒體這座“橋梁”,好的環境新聞可以幫助政府更好地回應民眾關切的熱點問題。

  提高環境新聞傳播的專業度和針對性。加強對大眾環境心理變化的跟蹤、研判和分析,科學系統把握環境輿情的變化和傳播方式,樹立理性、積極的輿論導向。政府官員和專家學者更善於用嚴謹的專業語言來表達,但這些語言往往不是大眾所熟知的,需要新聞工作發揮橋梁作用,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對環境污染問題的成因、危害及治理措施進行及時、深度、科學的解讀和宣講,避免誤解誤讀。環境新聞傳播要有針對性,要將大眾看作環境新聞的消費者,及時了解其消費需求,了解民意后做出的環境新聞才是大眾需要並且看得進去的新聞。要加強政府、科技界、媒體、公眾的交流和對接,理性認識、科學引導,使每一個人成為生態文明建設的監督者、實踐者和受益者。

  加強環保宣傳教育,不斷創新形式。宣傳教育已成為環保工作新的主戰場。要以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不斷融合的發展趨勢為契機,積極構建具有綜合性、權威性、多樣性、開放性、交互式的公眾生態環境教育平台,在“互聯網+”、線上線下融合發展等全新互聯網生態下,利用先進技術,提高新媒體、新技術、新業態的整體貢獻率,大力實現傳統出版與新興媒體的全面融合,構建多元、立體的現代傳播體系。設計制作普及環保知識、推廣環保理念、引導公眾踐行的環保游戲,以寓教於樂的形式宣傳環保知識,向用戶量與日俱增的網絡視頻投放環保公益廣告和宣傳短片,利用各種有效的宣傳形式,宣傳環境保護法律法規、重大政策、生態環境文化、環保科學知識,營造出人人、事事、時時崇尚生態文明的社會氛圍。

  (作者系中國環境出版集團有限公司總編輯助理、《環境保護》雜志社總編輯)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