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2018年中國電影:行業淨化后,電影人的春天不遠

袁雲兒
2018年12月26日07:15 | 來源:北京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行業淨化后,電影人的春天不遠

  《我不是藥神》讓抗癌藥成為了社會話題。

  新導演執導的低成本影片《無名之輩》卻成為票房黑馬。

  很有可能,2018年中國電影全年總票房會停留在600億元左右。從2012年的171億元增至今年的600億元,全國銀幕數從2012年1.3萬塊增至如今的5.87萬塊,中國電影市場仍然是全球發展最迅速和活躍的地方。

  這一年,現實主義題材爆了,新導演火了,盡管影視寒冬的影響仍然存在,但當資本退潮、行業淨化后,一個更健康、規范的電影業即將到來,電影人的春天也即將來臨。

  現實主義題材扛起社會擔當

  2018年,現實主義題材終於迎來大爆發。不論是描摹當代中國人的生存狀態和心理渴求,還是針對社會問題提出反思,中國電影人紛紛將鏡頭對准當下,扛起藝術創作者的社會擔當。

  年度現象級作品《我不是藥神》就是這類作品裡最閃光的代表。31億元總票房和好評、獲獎無數的成績固然值得大書特書,然而該片更大的意義在於其成為大眾熱議的社會話題,真真切切地推進了抗癌藥的降價保供。曾幾何時,網友們還在哀嘆:什麼時候我們才能拍出像韓國《熔爐》、印度《摔跤吧!爸爸》這樣推動社會進步的電影呀?現在,我們可以自豪地說:我們有“藥神”。

  今年的幾部熱門國產片,幾乎都以現實題材做底子:年度票房冠軍《紅海行動》改編自真實事件,用火爆的戰爭場面展現中國軍人的風姿﹔愛情片《后來的我們》《前任3》單以藝術質量而言並不算上乘,但講述愛情裡的錯過與遺憾,卻戳中了飲食男女的淚點﹔開心麻花喜劇《西虹市首富》則以荒誕風格拷問觀眾:和真愛相比,金錢在你的人生裡究竟佔有多大的分量?但凡大爆的影片,幾乎都切中了時代的命脈或者觀眾的某個痛點,這也啟示創作者要多觀察生活,好題材、好點子說不定就在身邊。當然,作品中傳遞的價值觀也非常重要,同樣來自開心麻花、以金錢為主題的《李茶的姑媽》,便因宣揚拜金而招致眾怒。

  與現實題材的風生水起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青春片、古裝片的萎靡不振。前者仍舊耽於矯情造作的為賦新詞強說愁,后者作為華語電影的一個強類型,在持續繁榮了十幾年后終於因為缺乏創新而止步不前。至於動畫片,則在2016年的巔峰后迎來了一腳急剎車。根據貓眼數據統計,2018年動畫電影的總票房剛過40億元,對票房的貢獻率達到近7年歷史新低。

  老導演失手,新導演上位

  這一年,金庸、貝納爾多·貝托魯奇、斯坦·李等大師相繼謝幕,與此同時,幾位大導演的新作或徹底翻車或持續啞火,令人感慨。顧長衛的《遇見你真好》乏善可陳,讓人難以相信這和拍出《孔雀》《立春》的導演是同一個人﹔姜文說《邪不壓正》是“為了這醋,包了一頓餃子”,然而其失控的自戀表達無疑是在用實際行動趕客﹔徐克的《狄仁杰之四大天王》和張藝謀的《影》,除了在視覺畫面上極盡講究,似乎再沒有值得稱道的優點了。

  好在江山代有才人出,一批華語新導演正在用更新銳的電影語言和更鮮明的個人風格為這一行業更新血液。其中,韓延的《動物世界》、黃渤的《一出好戲》、忻鈺坤的《暴裂無聲》、鵬飛的《米花之味》都交上了令人滿意的答卷。

  新導演之所以如此令人矚目,也與觀眾不再唯名氣論英雄有著極大的關系。隨著中國電影市場這幾年的高速發展,觀眾的觀影品味也隨之水漲船高。以前,觀眾到影院買票看電影,問得最多的是“誰導的”“有沒有明星”,但現在,越來越多的觀眾會借助各種渠道了解對比正在上映的影片,更多依據口碑高低而不是主創陣容去買票。這也給小眾紀錄片、藝術片帶來了爆發的好時機。《無名之輩》成本3000萬元,沒有大明星大制作,卻獲得近8億元票房,用事實証明:好演員、好電影也有春天。

  不過,酒香也怕巷子深,藝術片也必須在宣發營銷上下足功夫。《找到你》主打女性題材,最終收獲2.85億元票房﹔奧斯卡熱門影片《三塊廣告牌》走藝術片專線長線發行,6000多萬元票房放在小眾進口片中已經很可觀﹔更令人欣喜的是《地球最后的夜晚》,這部藝術片將在跨年夜上映,片方打出“一吻跨年”口號,光是預售票房都已經破億。相比之下,賈樟柯《江湖兒女》最終票房不到7000萬元,著實令人扼腕,也從反面說明了營銷的重要性。當然,宣發一定得走正道,《愛情公寓》挂羊頭賣狗肉、《后來的我們》涉嫌退票等今年爆出的宣發丑聞,都在呼吁建立更規范的市場秩序。

  國產片票房佔比首超六成

  凜冬將至,可能是影視行業從業者今年最切身的感受。

  春節過后,整個股市進入了下行階段,影視行業也無法幸免。到了6月,許多上市影視公司的股價縮水50%以上,某些公司跌幅甚至達到70%至80%。陰陽合同、偷稅漏稅引發社會熱議,讓影視行業的公眾形象雪上加霜,也直接導致有關部門對一系列違法違規行為的徹查。星美影院閉店潮、欠薪潮,也給競爭白熱化的內地院線敲響了一記警鐘。

  受行業大環境、資本市場監管加強等因素的影響,影視寒冬可能還會持續一段時間。但還是那句老話,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許多電影人都樂觀表示,“寒冬”其實是資本退潮、行業自淨的一個過程,當泡沫被擠得差不多的時候,一個更加健康、規范的電影行業即將到來。今年9月,票補取消的消息就是一例,沒了票補,各類影片將在一個更加公平的環境內展開競爭,比的是品質,而不是誰錢多。

  另一個好消息是,在與好萊塢搶地盤的較量中,國產片絲毫不落下風。今年國產片的票房佔比在十年來首次超過六成。票房前十名的影片中,有6部是國產片,比去年多出1部。票房前三十名的影片中,國產片有18.5部(合拍片算0.5部),好萊塢有10.5部。面對“好萊虎”,國產片不再像以前那樣害怕,而是有了足夠的底氣,依靠更本土的敘事和接地氣的表達贏得市場。

  此外,今年的中國觀眾在影院裡看到了國別更多樣、題材更豐富的進口片,而不僅僅是充滿各種特效的好萊塢大片。《三塊廣告牌》《水形物語》《小偷家族》讓觀眾感受到,原來我們也能離奧斯卡、戛納這麼近﹔《犬之島》《大壞狐狸的故事》則是風格各異的進口動畫片﹔頻繁引進的印度片,甚至讓有的觀眾覺得有點看膩了……總之,一枝獨秀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