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新聞戰線》>>2018年·第8期

新媒體時代非遺傳承傳播問題探析

徐君康 陳佩君
2018年12月26日16:36 | 來源:人民網-新聞戰線
小字號
原標題:新媒體時代非遺傳承傳播問題探析

  非遺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在人類文化發展史上也是極其華麗的樂章。文章闡述了非遺的內涵,指出了現階段非遺傳承傳播方面存在的一些問題,如,傳承人青黃不接,產業化運作不足,傳播手段比較單一滯后等。非物質文化遺產要傳承,必須能夠被共同體成員接受,能夠引起情感上的共鳴﹔有了文化認同,才會自覺參與其中。

  新媒體 非遺傳承傳播 問題與展望

  6月9日是我國第13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為大力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近年來,各級政府以及有關部門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上取得了不少成果。在2017年初,中辦和國辦印發了《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對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出了具體要求。年底,中辦和國辦又印發《關於加強和改進中外人文交流工作的若干意見》,指導文化的發展、文化產業的走向。這些措施必將加大新時代非遺文化產業的傳播力影響力,這也是提升我國文化軟實力的重要舉措。非遺是人類文明史上十分重要的優秀文化,我們關注並研究非遺之目的就是傳承傳播先賢們的文化智慧,發揮其當下的作用,並加以發揚光大,這對人類文明發展也是很重要的。

  非遺的內涵

  2004年8月,我國正式加入了聯合國倡導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非物質文化遺產才漸入公眾以及學界的視野。2006年6月10日,我國公布了第一個“文化遺產日”。201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頒布實施。這也是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史上的裡程碑,明確了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定義,即“各族人民世代相傳並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以及與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實物和場所。包括:傳統口頭文學以及作為其載體的語言﹔傳統美術、書法、音樂、舞蹈、戲劇、曲藝和雜技﹔傳統技藝、醫藥和歷法﹔傳統禮儀、節慶等民俗﹔傳統體育和游藝﹔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①由此可見,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文明強有力的見証,是一個族群、一個部落或一個民族情感關聯溝通的紐帶,是人類共同的精神文化財富。“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世代相傳、口傳心授的活態文化遺產,是一個國家或一個民族古老的生命記憶和活態傳承的文化基因,凝聚著民族的集體智慧和情感精神。”②然而,隨著現代社會經濟文化科技的快速發展,外來文化的影響與撞擊,使非遺文化面臨很大的生存危機。隨著全球化趨勢的加強和現代化進程的加快,我國的文化生態發生了巨大變化,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已經刻不容緩。

  傳承傳播中的問題

  中華民族五千年連綿不斷,先賢們創造了浩瀚燦爛的文化。但目前社會上有些人士對中華文化傳承的重要性與緊迫性認識不足、重視不夠,對民族自身的文化認同感不強。事實上,民眾對本國文化的認同感十分重要,對自己國家的傳統文化缺乏認同感,而要他們去熱愛傳統文化將非常困難。非遺文化當然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很重要的組成部分。非物質文化遺產要傳承,必須能夠被共同體成員接受,能夠引起情感上的共鳴。當下,各地對非遺資源的建設有一定成績,大多構筑了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網”,如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網、浙江非物質文化遺產網、寧波非物質文化遺產網等,但民眾對此較為陌生,關心不足,參與度較低。而有些地方非遺戲劇搬上舞台后,將現場演奏變為錄音伴奏,在傳統音樂中加入迪斯科、電鋼琴、架子鼓等西洋元素,把儀式性的傳統內容刪去,將原始道具改為舞台道具,更有甚者用專業演員來取代本地民眾,使民眾由表演者變為旁觀者,這是缺乏本土優秀傳統文化自信的表現。民眾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創造者、傳承者,也是非遺的保護者和成果享有者,非遺的傳承傳播和發展最終應該由廣大民眾參與其中。沒有民眾的廣泛參與,卻要傳承傳播非遺無疑是困難重重的。目前,在非遺的傳承傳播過程中出現了一些問題:

  傳承人才青黃不接

  非遺傳承人是傳承傳播發展過程中最寶貴的人力資源,決定著非遺發展的方向與前進道路。如果沒有強有力的非遺人才的引領與擔當,非遺發展將是十分困難的。遺憾的是,我們在今年對非遺傳承人實地調查採訪后發現,傳承人才青黃不接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面臨的重大危機。如今,傳承人老齡化嚴重,不少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民間絕活瀕臨消亡。以前,非遺傳統技藝是一門糊口的手藝,傳承人一般是從小開始接觸技藝,並以口口相傳的方式傳承技藝。當今,年輕人很難把精力放在需要多年時間磨煉的一門技藝上。這種情況不是個別現象,而是一個社會文化問題。

  傳承人未被社會認可也是傳承危機的另一個因素。一方面從事非遺的傳承沒有得到社會的承認,年輕人會覺得從事這項工作成就感不足,不能很好地實現自我價值,從而放棄進入這個行業﹔另一方面是現在的年輕人缺乏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了解,對傳統文化缺乏感情,缺少認同感。這些因素促使非遺技藝的傳承和發展的矛盾凸顯出來,導致非遺人才出現了斷層,這種現象是十分危險的,將危及傳統非遺技藝的傳承。

  產業化程度不足

  要傳承傳播非遺資源,一個重要的方法就是進行產業化運作。產業化經營也使得非遺的活化傳承與傳播有了一定的資金保証。有了資金的支撐以后,才能做好非遺的傳承傳播工作。

  所以,進行合理科學嚴謹的產業化開發保存是非遺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對於適合生產性開發的非遺項目,政府應該有政策與資金的大力扶持。通過建設非遺展覽區、非遺旅游景點等進行商業開發,獲得經濟與社會效益,促使文化產業經濟的大力發展。

  例如,海洋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發展史上重要的海洋文明,也是老祖宗留下來的寶貴財富。浙江省寧波市有總長1594.4千米的海岸線,約佔全省海岸線的24%。沿海村落分布著大量的海洋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但有些項目因得不到很好的保護傳承而消亡。要改變這種逐漸流失的狀態,一個重要的方法是加強生產性活化保護,實行海洋非遺項目的產業化經營,並引導社會力量參與。浙江寧波的海洋非遺資源可以借助文化創意產業運作得到更加廣泛的傳承傳播。又如,浙江“舟山貝雕”是海洋非遺產業化運作的成功例子。“舟山貝雕”是利用貝殼的天然色澤和紋理,雕琢制造成工藝品,能獲得良好經濟效益。其實,浙江寧波市海洋非遺的紙質魚蝦燈、木帆船等也可以從“貝雕產業”中得到一些產業化啟示。在浙江海洋非遺的文化符號中加入現代文化元素,也可以制造成工藝品、小飾件進行出售,並逐漸擴大成一種產業。又如,寧波鄞州海洋非遺項目——農漁船制作技藝的生產性開發比較成功。農漁船制作技藝的代表性人物朱志友自小跟著父親學習造船,技術很好,產品深受歡迎,制作精巧的船模已經成為工藝展示品。如今該項海洋非遺技藝還與餐飲企業合作,打造了150隻用餐船,既是寧波文化的體現,也十分實用,現在也在網絡平台上出售海洋非遺類工藝品,拓展了漁船工藝品的產品線。當然,保護傳承海洋非遺項目畢竟是全民族的事情,要積極調動全體民眾的積極性。

  還是以海洋非遺為例。現階段,浙江海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產業化開發仍處於初級階段,以后,浙江海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可以逐漸滲入到濱海旅游、休閑漁業、海洋民俗文化業、海洋工藝品業、海洋休閑體育文化、影視文化城等文化產業領域。例如浙江寧波市象山的開漁節。在政府的引導支持下產生了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集群效應,融合了包括全國漁歌號子比賽、漁文化攝影比賽、漁家服飾比賽等在內的眾多文化活動。由此可見,浙江海洋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模式應是政府主導、企業運作、民眾與傳承人參與、高校和協會輔助的產業集聚發展模式。通過建造生產園區的方式形成浙江海洋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項目群,打通文化創意產業鏈,形成一批生產性浙江海洋非遺類資源產品的龍頭企業,鑄造文化創意特色品牌,提升文化創意產業競爭力。

  傳播手段單一滯后

  現階段的非遺傳播仍然比較滯后。有相當一部分非遺資源的傳播活動以靜態為主,動態傳播方式較少。又如真人體驗、視頻制作、劇場演出等形式,由於缺乏資金等原因難以實現。所以,由於傳播形式新穎度不夠、多樣化不足導致非遺的傳播難有吸引力,自然也大大削弱了非遺資源傳播力與影響力。新媒體手段運用較少是一個較大的問題。目前許多地方非遺的傳播主要是收集和整理已有的文獻,並以文字形式傳播為主。又,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年紀普遍較大,他們傾向於傳統的傳播手段,依賴以口耳相傳、口授心傳的方式進行傳承傳播。這樣,由於自身技術、知識素養等因素的限制,非遺傳播者對現代化傳播手段不甚了解,因而忽略了對新媒體的運用。然而,當今的社會離不開網絡、移動媒體等新型傳播方式,不運用新媒體傳播非遺,傳播效果會受到不少影響。在全媒體時代,這種過分依賴於傳承人的傳播方式限制著傳播效果的廣度和深度,傳統的傳播方式顯然很難讓非物質文化遺產延續發展,必須尋找新的傳播渠道與傳播方式。

  未來展望

  現代數字化技術的迅捷發展,影響了人們認知世界的方式,也改變了傳統媒體的線性傳播形式,數字化信息產品的開發也呈現出從單向展示向多元化交互性方向發展的趨勢。傳播好非遺資源,首先要構建數字化公共信息平台,要將所採集到的非遺資源存儲於網絡服務器之中,然后才可以運用各種手段來傳播非遺資源。利用數字化信息技術對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進行保護、開發、傳承與傳播是一項重要而艱巨的深遠工程,可以運用移動新媒體終端進行傳播,借用動漫技術進行互動傳播,還可以運用VR技術傳播非遺資源,這些都是很好的方法。

  保護傳承與傳播非遺資源是一項艱巨而偉大的工程,需要全社會共同的努力,需要民眾自覺提高對非遺的保護意識。當下,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時代,政府有關部門應該鼓勵私營企業、民營資本與政府進行合作,可採用PPP融資模式,共同參與傳承傳播非遺資源。近些年來出現的“非遺走進高校”“非遺走進福利院”“非遺走進社區”及一些非遺賽事等活動,對傳承傳播有很大的作用。這就需要高校、科研機構、非遺類生產企業、協會等部門互相溝通協調,一起培養數字化專業的技術人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主體,是指民間文化藝術的優秀傳承人,即掌握著具有重大價值的民間文化技藝、技術,並且具有最高水准的個人或群體。非遺傳承的關鍵是青少年,而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進教材、進課堂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舉措,共同為我國的非遺傳承傳播文化事業盡自己的一份責任。

  本文系浙江省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浙江省海洋文化與經濟研究中心),海上絲綢之路視角下浙江海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字化傳播研究課題成果之一(項目編號15JDHY03YB)。

  (作者徐君康系寧波大學人文與傳媒學院副教授﹔陳佩君系浙江廣電集團電視教育科技頻道編輯)

  注釋:

  ①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網,

  http://www.gov.cn/flfg/2011-02/25/content_1857449.htm。

  ②王詩文、陳亮:《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特點及策略研究》,《淮南師范學院學報》2015年第1期。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