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新京報:科學性應是媒體報道農產品安全事件的基礎

2019年01月14日07:38 | 來源:新京報
小字號
原標題:科學性應是媒體報道農產品安全事件的基礎

新聞媒體要做到科學求証,把握好理性用詞,避免傾向化解讀。在做農產品安全的相關報道時,應努力做到科學求証。

近年來農產品安全事件不實報道頻發,層出不窮的農產品事件隻管報不澄清,不少至今仍無定論,成為一樁樁“斷頭案”,不但引發社會公眾的擔憂和恐慌,還給農民造成不可挽回的經濟損失,使農民利益直接受到侵害,而“傷農事件”還在發生。如某衛視以《香瓜“嘎嘎甜”要噴增甜劑》為題對黑龍江綏化市蘭西縣香瓜主產區瓜農給香瓜噴“增甜劑”進行報道,而所謂的“增甜劑”,主要為微量元素、氨基酸、鉀肥,毒性都是很低的。多家媒體對“黃瓜賣相好 全靠‘神奇藥水’”為題進行報道,並在報道中稱神奇藥水的主要成分與避孕藥的成分相似,對人有很大的壞處,影響人的生長發育。其實,報道中黃瓜頂花蘸的激素為植物生長調節劑,但其成分與避孕藥的成分並不相同。因此以上兩則新聞都存在誤導之嫌。這些具有權威代表性的電視平台以及新媒體的產生使新聞的傳播方式多樣、快捷,進一步擴大了不實新聞的傳播,造成了惡劣影響。

農產品安全事件報道后,造成整個產品市場的需求下降,使農民、農產品經營者損害巨大。“廣州市面出現注水西瓜被注紅藥水根本不能吃”報道發布后,海南的良種西瓜每斤價格跌至二三毛,給海南瓜農帶來的損失約為3000萬元。在“打藥催熟香蕉,賣水果也有潛規則”的報道后,香蕉價格從每公斤6至7元跌到2元多。“黃瓜賣相好,全靠‘神奇藥水’”報道后黃瓜價格從每斤2元跌至8毛錢。

為避免再次出現“傷農事件”,新聞媒體要做到科學求証,把握好理性用詞,避免傾向化解讀。在做農產品安全的相關報道時,應努力做到科學求証,深入了解事實,對事件進行取証、剖析、向相關部門、專家求証等一系列探索科學事實后再進行報道。其次,在進行相關報道時,要理性用詞,切勿表述含糊而引起公眾負面疑慮,更不應該為了吸引觀眾、追求新聞轟動效應而使用過激性詞語。而對於已誤報的新聞,要實時、准確地反饋最新的新聞消息,及時止損,保障農民的利益。

除此之外,相關部門要規范農產品市場管理,強化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在生產層面上,當地的相關部門應提高服務水平、講究推廣方式方法,建立與農戶的雙向交流。加大力度推廣綠色農業生產技術,規范標准化基地建設、強化農產品質量源頭管理﹔在流通、加工環節上,建立並規范農產品市場准入制度﹔在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建設上,保障基礎設施建設及儀器設備購置,加強基層技術人員的技能培訓。

最重要的還應提高農產品生產者對農產品安全的認識,消除公眾對農產品安全的盲區,政府應加大農產品質量安全相關知識的正面科普,利用網絡技術加強農產品信息網絡和信息庫建設,重視市場信息的收集、整理,建設農產品質量安全信息共享系統,及時將信息公布於眾,增強農產品質量安全信息的公開性和透明度。相關專家應承擔社會責任,在面對不實報道時,應對相關事件進行深度分析,使公眾了解到真相。

□李寶聚(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研究員、北京市政協委員、民盟中國農業科學院主委)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