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8年·第12期

採寫高端人物的技巧分析

顧熠
2019年01月15日10:23 | 來源:今傳媒
小字號

一、採訪前的准備

兵家有“不打無准備之仗”之說,採訪前的准備十分重要。高端人物本身具有一定的知識、水准,而且經常接受採訪,如果採訪准備做得不充分,你不了解他所在的行業,他不會與你找到共鳴,很可能態度也會相對敷衍。要做的准備具體有:

1.採訪對象的基本情況。例如他的籍貫、年齡、文化程度、工作經歷、主要成就和獎項等。這些可以事先從側面,從資料中,從提供線索的人那裡問到或查到。

2.翻閱有關採訪對象的報道。高端人物一般都不是第一次接受採訪,可以先看看別人是如何報道的,突出對方的什麼特點,文章的重點放在什麼地方,了解這些也便於和對方打開話匣子。有的高端人物自己也寫過一些自傳之類的文章,如果有的話也可以成為重要的參考資料。

3.了解高端人物所從事的行業,這樣才能促進溝通。比如筆者在採訪美國醫學博士陳剛之前,先對肝癌、慢性乙肝、病毒量等醫學知識有所了解,這樣才能與陳博士聊到一塊兒去。又比如在採訪黃陳宏之前,就看過有關他的報道與資料,知道數字化轉型是他的重要理念,於是對數字化轉型進行了解。

4.採訪高端人物,即使不列提綱,也要對採訪重點做到心中有數。一般以時間順序進行採訪,重在寫出人物的先進性和典型性。

5.有條件的話,可以採訪高端人物的親朋好友,讓採訪對象更豐滿。直接採訪高端人物當然是最好的,但是如果有條件、有時間、有機會,在採訪高端人物之余,也可以採訪了解他(她)的人。例如筆者在採訪科學家顧臻時,就採訪了他的媽媽,了解到他父親身患重病對於他立志攻克疾病難關的推動作用及他小時候努力學習的故事。

二、採訪時的技巧

俗話說:“七分採訪三分寫”,採訪是十分重要的,也是有技巧的。盡管對方在某領域造詣很高,但記者採訪時要有不卑不亢的氣勢。這點很重要,不要覺得自己矮了三分,這樣提問也沒有自信,要站在平等的位置上採訪高端人物。而且筆者採訪過很多人物后發現,越是高端人物,越謙虛、有禮,沒有架子,所以完全可以保持一顆平常心。

在採訪中進入直面人與人溝通的環節,是歷練自己的時候,這時候要具備一點心理學、社會學、溝通的藝術等。採訪高端人物時,對方的舉止言談、性格神情、嬉笑怒罵、興趣愛好、對你問題的反應都是筆者們採訪時需要觀察的。觀察后你可以根據對方的反應及時調整提問內容。

觀察中特別不能忽略細節,因為細節描寫能增強現場感。在人物專訪中,把採訪現場和生活中捕捉到的人物的動作、音容笑貌等細節加以再現,會給讀者帶來身臨其境的感受,讓人物更活靈活現。

有人說,記者的全部生涯就是一個提問者、聆聽者和記錄者,可見提問很重要。會不會提問,會影響到被採訪對象對記者的評判與直觀感受。由於採訪對象不同,提問方式也因人而異。在採訪中記者常用的有啟發式誘導法、含蓄點撥法、間接探問法等。筆者在專訪高端人物時,多採用直接切入式的提問和情感交流式的訪談。有的高端人物,他盡管在自己的領域有一定成就,但不一定善於言談,有時候你問一句他回答一句,甚至就一個“對”字作答。記者要學會打開話匣,找到被訪者願意開口的話題、他關注的話題談起,再次回到同理心,換位思考,站在他的角度想問題,自然能找到切入點和話題。

比如筆者在採訪一位美國醫學副教授時,他就屬於對於自己的領域很熟悉,但不擅長與人溝通。於是筆者除了對他的研究成果有所了解外,採用引導式提問法,在談到研究過程的辛苦時讓他舉具體的例子,他便說有一次做研究太投入,外面下雪了都沒發現。還有一位挪威的女科學家,由於沒有接受過採訪,她比較拘謹,筆者問一句她答一句。於是筆者一直在引導她聊具體的研究成果與故事,這才得以完成3000字的人物稿。

對被訪者說的第一句話很重要,最好能一下子拉近與被訪者之間的距離。比如筆者是借海中校慶的機會得以採訪原清華同方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常務副總裁兼黨委書記王錫清的,於是自我介紹的時候加了一句:“我也是海中的,我們是校友。”拉近彼此之間的距離,更利於打開話匣子。

提問后,記者要始終認真傾聽採訪對象的回答,除了低頭記錄,還要與對方有眼神交流。哪怕還有想問的問題,不要貿然打斷對方,先讓他自由發揮,然后再另外提問。同時還可以從對方的回答中發現新的問題,從而刨根問底,以免錯失良機。有些被訪者善談,記者要見機行事,巧妙地把話題再拉回來。

此外,採訪的方式可以多種多樣。當然最好是能面對面直接採訪,例如利用高端人物回鄉探親或參加活動時採訪。但是高端人物往往很忙,採訪美中工商協會會長陸誠是利用他參加金花節的活動,但活動本身安排得很滿,沒有時間,怎麼辦呢?筆者就開車到海門港新區,然后跟他一起坐大巴,在他參觀之余,在汽車上採訪他,還能給他拍照。盡管很累,但面對面聊的效果是最好的。

可是有時候囿於條件限制,無法面對面採訪,例如對方在國外或者其它地方,甚至有10多個小時的時差,這樣就隻能和對方約時間,看是否能通過電話採訪。如果對方忙得連通電話的時間都沒有,那就隻能將問題擬好了通過郵件、微信發送,例如採訪皮膚科杰出科學家薛偉就是通過這樣的方式進行的。他實在太忙,筆者便寫了採訪提綱通過郵件發送過去,薛偉的妻子楊妍也是一名科學家,她將薛偉的回答記錄下來通過郵件回復給筆者,但她在國外太久已經不會寫中文了,隻能寫英文回給筆者,然后筆者再把英文翻譯過來,寫成文章。

三、寫作重在細節

有細節,人物才顯得生動,普通人物如此,高端人物更是如此。所謂“大人物寫小事,小人物寫大事。”筆者在寫薛偉時,他的媽媽看到文章后都哭了,想不到兒子在異鄉如此之苦,而文章之所以動人,正是因為寫出了細節。

細節可以是一種感受。筆者在寫陸誠時,描寫了時任國家副主席的習近平接見他時的情景,當詢問他有什麼感受時,他說:“雖然握手隻有短短幾秒鐘,但卻讓我印象深刻。他富有個人魅力也很友善,與我們一一握手。當他走到我身邊時,他微笑著率先伸出手,我上前握住,感覺他的手又軟又厚又大,讓人覺得很溫暖很大氣,那樣厚實。”於是筆者便記錄了下來。

動人的細節描寫,能使人物有了靈氣和神韻,增強感染力和親和力。凡是感人的細節,一般都是記者留心談話中新發現的線索,進行跟蹤追擊,深入挖掘到的。細節寫在關鍵處,能很好地打動讀者的心,同時,挖掘細節的內涵,能使人物報道變得更有深度。

很多高端人物對報道有較高的要求。總之,採訪高端人物隻要做足准備、充分溝通、沉下心來寫作,就能寫好、寫活人物。

參考文獻:

﹝1﹞夏莉娜.專訪高端人物的體驗與感悟﹝EB/OL﹞.飛鳥的博客,2015-10-23.

﹝2﹞聞雯.人物採訪的體會和心得﹝EB/OL﹞.簡書,2017-04-23.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