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江河水》:致敬時代"不走常規路"

楊雯
2019年01月16日13:09 | 來源: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
小字號
原標題:《江河水》:致敬時代“不走常規路”

“自從1959年出現了為新中國成立10周年獻禮的電影以來,‘獻禮作品’已經發展了60年,獻禮了這麼多年,終於又寫出了新意。”1月8日下午,在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和江蘇省廣播電視總台(集團)主辦的電視劇《江河水》作品研討會上,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理論研究部主任趙彤如此形容新近出現的一批獻禮作品。

經過多年發展,獻禮劇好寫的題材已經基本被發掘一遍了。難得的是,今年的獻禮劇又涌現了一批新的題材。“這麼多年來,容易吃的肉都吃掉了,現在隻能啃骨頭了。隻有把骨頭啃碎了,才能吸收鈣質。”趙彤表示,“例如《江河水》,這部劇讓改革開放題材在獻禮劇這個范疇中有了別樣的精彩。”

港口題材顯獨特

電視劇《江河水》改編自杜衛東、周新京的同名小說,以港口改革為主線,講述了一個老港口在新局長江河的帶領下不忘初心、大刀闊斧推進改革創新的故事,展現了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十八大以來江蘇人民的改革探索和創新實踐。

縱觀這批獻禮劇乃至中國電視劇史,工業題材的劇並不多,以港口為對象的就更加罕見。“因為港口作為載體,很不討巧,很多人不了解,尤其是北方人。”對此,中國廣播電影電視社會組織聯合會副會長李京盛認為,“所以說,這部劇的選材角度克服了平庸,文藝創作首要的就是獨特選材,其次才是獨特表達。”

除了描述的對象,選擇的時間段也是《江河水》別樹一幟之處。因為描寫改革開放的劇,大部分都是講述1978年、1979年乃至80年代初的故事,反映21世紀國有企業改革的劇很少。

由於時間段特殊,《江河水》反映的改革開放歷程也與眾不同。《當代電視》原主編張德祥形容,40年前有“喬廠長上任記”,這回則是“江局長上任記”。“進入21世紀,改革開放到了深水區,接下來怎麼做?主要做的就是打破利益鏈,而不是40年前的打破僵化思想和‘大鍋飯’,其他劇都沒有走出這一步。”

《文藝報》藝術評論部主任高小立認為,國有企業改革本身敏感點很多,不好寫。“《大江大河》遇到的都是村辦企業、小企業,船小好掉頭,但是《江河水》中的大型國有企業遇到的歷史和現實問題太多、太復雜了。”

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名譽主席李准亦表示,改革越深入,越要解決領導干部和人員的信仰問題。“越往后,員工尤其是領導干部的個人品質越成為能否邁開改革步伐的關鍵。”

人物對比存匠心

正如李准所說,《江河水》更多地將目光鎖定在領導干部的個人品質問題上,因此,劇中塑造了一批個性鮮明、形象豐滿的人物。

首先是男主角江河。“江河這個官不像官,一點都沒有官氣,長得都不像官,但是他一身正氣和勇氣,一心為人民服務,不會盤算,沒有權謀,這才是真正的官。劇中也沒有出現他遭受打擊,一蹶不振等套路情節,相反,這個人物是勇往直前的。”李京盛如此評價。

高小立也表示,江河這一人物最能觸動觀眾的地方在於“擼起袖子加油干”,有魄力、有闖勁,與很多懶政的官員形成了對比。

除了男主角江河,研討會上,各位專家一致認為,劇中的男二號秦池塑造得也非常成功,出彩程度甚至不亞於江河。《光明日報》文藝部副主任李春利說:“秦池這個人物拿捏非常到位,一開始不惜自掏腰包墊付醫藥費,關心家人,愛護同事,並沒有害人之心,后來隨著改革開放的力度越來越大,他沒有控制住自己。可以說,這個人物充滿了復雜性,有他自身成長的邏輯,這樣的人設也揭示了改革開放的困難性。”

編劇讓江河和秦池形成對比的匠心,其實從名字上就能看出來。“池是靜水,是死水,江河是動水,是活水,這也反映了守舊和繼續改革的對抗。”趙彤說。

把握生活破套路

雖然是改革開放獻禮劇,但是《江河水》並沒有將目光僅僅局限於此。劇中所描寫的幾大事件,沉船、改革、抗洪、上市,在現實中都可以找到參照,另外還涵蓋了文物走私、商場鏖戰、政壇反腐等扑朔迷離的懸疑情節。

對於劇中糾葛復雜的情節元素,李京盛認為,這些都與獻禮劇融合在一起,不會讓人覺得與主旋律相排斥,反而使得獻禮劇、現實題材視野更開闊,更立體。“不要被事先的概念和宣傳的任務束縛住,社會就是這麼廣闊和復雜的。”

除了事業線,《江河水》還設置了一條跌宕起伏的情感線穿插其間,令作品陽剛而不失柔情。“離時代越近的戲越難做。在這部劇中,愛情戲成為很好的‘流量入口’,吸引了不了解改革開放的觀眾。影視劇是一門綜合藝術,以綜合性帶動了專業性。”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傳媒研究中心秘書長冷凇如此認為。

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仲呈祥表示,近年來,中國電視劇受西方類型劇理論影響較深,把劇分為諜戰劇、宮斗劇、言情劇等各種類型,是哪種類型就按哪種套路來寫,這大大影響了一批作品的品質。“《江河水》把生活當成整體來把握,走出了類型片的經驗怪圈,各種情節水乳交融,共同推進。”仲呈祥表示,這部劇的成功,再一次証明了“大時代需要輕影視”這一論斷是不對的,因為“面對大時代,一定要增加歷史含量和美學品位”。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