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何雲:太行山上的"新聞戰士"

方問禹
2019年01月18日07:27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何雲:太行山上的“新聞戰士”

  何雲像 新華社發

  【為了民族復興·英雄烈士譜】

  新華社杭州1月17日電(記者方問禹)天然清新的田園景致,魅力迷人的山鄉風光,蒼鬆翠柏的紅色傳承,仁義淳厚的鄉風民俗……在浙江省紹興市上虞區永和鎮,欣欣向榮的發展景象扑面而來。這片虞東平原沃土田園與四明山余脈山水造化而成的錦繡之地,也是革命英烈何雲的故鄉。

  何雲,原名朱士翹,1905年生於上虞縣朱巷鄉(今上虞區永和鎮)一個貧苦農民家庭。1921年考進杭州師范學校,畢業后回鄉任教,並投身上虞縣農民運動之中。1930年赴日本早稻田大學讀經濟系,后轉入鐵道傳習所。1931年九一八事變發生后,他毅然停學回國,參加抗日救亡工作。

  1938年,黨中央決定創辦《新華日報》,何雲被調往漢口參加籌備工作,擔任國際版編輯。12月,《新華日報》華北分館成立,何雲任分館管理委員會主任(社長)兼總編輯。1939年元旦,中共中央北方局機關報《新華日報》華北版創刊號誕生。

  1940年8月,八路軍發動了著名的百團大戰。何雲隨八路軍總部和第129師劉伯承、鄧小平奔赴前線組織戰地新聞採訪,在火線上編輯、審稿、刻印、發行,以最快的速度把戰斗消息傳播出去,為鼓舞部隊士氣,宣傳百團大戰勝利,發揮了巨大作用。在殘酷的對敵斗爭中,雖然報館經常轉移,但報紙的出版從未間斷。《新華日報》華北版被敵后抗日根據地軍民稱為“華北人民的聰耳,華北人民的慧眼,華北人民的喉舌”和“華北抗戰的向導”。

  1942年5月,日軍調集重兵,對太行山遼縣麻田一帶進行“鐵壁合圍”式的大掃蕩,企圖摧毀八路軍總部和《新華日報》華北分館。何雲率領全館同志堅持工作和戰斗。

  在危急關頭,何雲對身邊的同志說:“不要把子彈打光了,留下最后的兩顆,一顆打我,一顆打你自己,我們不能當俘虜!”5月28日黎明,正在大羊角村山坡上隱蔽的何雲,不幸背部中彈負重傷,昏倒在地。當被醫護人員搶救醒來時,他的第一句話就是:“我的傷不很嚴重,快去搶救倒在那邊的同志吧!”當醫護人員檢視完別的傷員再來看他時,他已經犧牲了,時年37歲。

  何雲犧牲后,劉伯承沉痛地說:“實在可惜啊!一武(指左權)一文(指何雲),兩員大將,為國捐軀了!”全國解放后,何雲烈士的忠骨移至晉冀魯豫烈士陵園,安葬在左權將軍墓的左側。

  永和鎮黨委書記朱春蘭介紹說,在艱苦卓絕、烽火連天的戰爭年代,作為上虞縣抗日民主政府的誕生地,永和鎮一度是上虞縣抗戰的政治中心,同時作為新四軍浙東游擊縱隊的重要活動據點,留下了一大批革命英烈浴火奮戰的印記。對此,永和鎮將上虞縣抗日民主政府舊址改造成“永和館”,“紅色老區”的紅色記憶、英烈遺風,仍然照亮著后人奮進的前程。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