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記憶》:不狗血,就是好看的青春劇了?
《致青春》拉開了“青春+狗血”的帷幕。
《最好的我們》開始走“青春+寫實”路線。
《快把我哥帶走》等一類青春校園劇反映了新的面向。
【國劇觀察】
由愛奇藝與小糖人文化傳媒聯合出品、《最好的我們》導演劉暢執導的《獨家記憶》已於1月14日起在愛奇藝播出。該劇播出前,受到不少網友關注,因為《獨家記憶》的制作班底,曾經打造出兩部高口碑的爆款青春校園劇《最好的我們》《你好,舊時光》。《獨家記憶》目前口碑尚可,但還是不如兩部前作。從故事的講述風格來看,它屬於這兩年流行的“青春+寫實”路線。只是時下,這一路線還能夠給觀眾帶來足夠的新鮮感嗎?國產青春劇實際上走過了三個階段。
1.0階段
“青春+狗血”
青春劇一直是國產電視劇一個重要的類型。1997年央視出品,郝蕾、李晨、牛萌萌等主演,改編自十七歲女中學生李芳芳同名散文集的校園青春劇《十七歲不哭》播出,轟動一時。該劇講述了一群十六七歲的男孩女孩的青春成長故事,但它的走紅未讓校園青春劇成為熱門題材。從2007年開始,趙寶剛著名的“青春三部曲”——《奮斗》《我的青春誰做主》《北京青年》相繼播出,青春劇成為熱門題材。不過那個時候的青春劇,更側重於展現剛畢業的大學生進入社會時所遭遇的種種矛盾與齟齬,以及他們是如何在困難中成長的,其核心是“青春+勵志”。
2013年趙薇執導的青春電影《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以下簡稱《致青春》)上映,一舉拿下7億多元的票房,2014年的《同桌的你》《匆匆那年》也都輕輕鬆鬆拿下5億元左右的票房,青春電影的成功也促進青春校園劇的勃興,並拉開青春校園劇的新帷幕:它將青春故事的時間點向前移,重點表現少男少女在校園階段裡發生的種種。
青春校園劇進入1.0階段。此時的青春劇延續的是“青春+狗血”的風格。趙薇的《致青春》“無心插柳柳成蔭”,開辟了墮胎和車禍的先河,之后的《同桌的你》《匆匆那年》也分別有墮胎的戲份。2014年網劇《匆匆那年》播出,同樣出現了類似橋段。2015年網劇迎來飛速發展的一年,這一年一下子冒出了30余部青春校園劇,但播放量不盡如人意。根據骨朵傳媒的數據,2015年30余部青春校園劇,總點擊量才12億次。
根源在於“青春+狗血”的模式很快透支了市場信譽,觀眾紛紛察覺出這些青春劇的明顯不足,其展現的青春因過於浮夸、狗血而顯得虛假,戲劇性、沖突性有余,但沒有什麼真實性。
2.0階段
“青春+寫實”
2016年,網劇《最好的我們》一炮而紅,2017年的《你好,舊時光》《致我們單純的小美好》等也相繼成為爆款,它們一並開啟了青春校園劇的2.0階段,即“青春+寫實”。這一類青春校園劇的重點是,“去狗血”,核心特點是致力於還原普通人最真實的校園生活。因此它們不約而同地瞄准了文理分班和高考等學習生涯的重要時間點,觀眾可以從劇集中重新感受自己的學生時代。
但這一路數很快也就陷入了套路化和同質化瓶頸,蜂擁而上的青春校園劇都是一群穿著校服的少男少女在考試、分班、做作業、談戀愛﹔始終都是用正在“搖頭”的電風扇、收音機、周杰倫或哪個明星的磁帶盤和海報來營造懷舊感﹔而一旦走“甜寵路線”,也幾乎是最萌身高差+偶像劇橋段。“青春+寫實”路線也有不少觀眾在流失,2018年的《忽而今夏》《教室的那一間》《人不彪悍枉少年》等口碑不錯,但均反響一般。它的困境在於:你雖然不狗血了,但這就足夠了嗎?
這同樣是《獨家記憶》的困境。它以薛桐及其他三個舍友的感情線為敘事線索,側重於刻畫她們各自的戀愛經歷。慕承和與薛桐是主CP,他倆就像是我們身旁一對普通校園情侶,兩人因誤會不打不相識,一開始是歡喜冤家,但一回生、二回熟,久而久之互生情愫,最后就在一起了。戀愛中的種種小情緒、小猜疑、小沮喪、小悸動,《獨家記憶》都刻畫得挺細膩的。
但細膩的寫實顯然不夠,畢竟青春裡不隻有戀愛,把青春校園劇局限於甜膩戀愛,既顯得老套,格局也太小了。比如《獨家記憶》中兩個主人公雖然一個是博士生,一個是大三學生,但他倆的戀愛跟高中生似乎也沒啥區別。大學生的身份更像是擺設,大學與社會的關系也幾乎空白。
3.0階段
寫實,不限於戀愛
“青春+寫實”這一路線並沒有問題,問題在於,寫實不應該僅僅是戀愛的寫實。
青春校園劇要麼開拓它的深度,像青春片《少女哪吒》《狗十三》那樣,以青春為切口展開對社會與人生的思考﹔要麼就得另辟蹊徑,在青春校園劇裡增添新的元素,比如“二次元”“搞怪”“無厘頭”等受時下90后、00后喜愛的“語言”。像2017年的青春片《閃光少女》,大量利用二次元元素,彌補國產青春片“熱血”題材的空當﹔2018年上映的電影《快把我哥帶走》以天馬行空的想象和滿滿的青春元氣,精准抓住了00后觀眾的審美和心理,成為一匹票房黑馬,同名網劇反響也不錯。
“優愛騰”也並非沒有意識到這一問題。從2019年的待播青春校園劇目錄來看,“青春+”正成為一種趨勢。除了網劇《快把我哥帶走》這樣的“青春+二次元”,還有“青春+競技”,像《你好對方辯友》(辯論)、《全職高手》(電競)、《棋魂》(圍棋)﹔“青春+科幻”,像《我的波塞冬》等等。希望2019年的青春校園劇不止於戀愛,而能打開新的局面。
□曾於裡(劇評人)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