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短片《啥是佩奇》刷屏朋友圈 為啥是佩奇?

2019年01月19日06:34 | 來源:人民日報中央廚房
小字號
原標題:啥是佩奇?為啥是佩奇?| 睡前聊一會兒

image.png

  睡前聊一會,夢中有世界。大家好,我是黨報評論君。昨晚,仿佛忽然之間,很多人的朋友圈被短片《啥是佩奇》刷屏了。

  應該說,這是一個硬廣告,推銷的是春節期間上映的某部電影。不過,即便如此,也引來不少自來水。說到底,還是短片講述的故事,比較有意思。快過年了,在農村大山裡的爺爺問孫子啥時候回家、有什麼心願,孩子說想要“佩奇”。爺爺於是開始滿村找佩奇。它不在字典上,不是棋類游戲,不是諧音名的某個人,不是看著很像的“佩琪洗發素”,而在城市當過保姆的老三媳婦說它是“小豬,紅的”。究竟“啥是佩奇”?今天,我們就聊一聊這背后的故事。

image.png

  這不是“佩奇”第一次火了。自問世以來,早教動畫片《小豬佩奇》很快風靡全球。作為中國的“網紅”,在田地裡成了稻草雕塑、在博覽會上手捧多肉、在美食節上成為創意擔當……更有趣的是,一句“小豬佩奇身上紋,掌聲送給社會人”,讓這個如同紅色吹風機的動畫形象產生了“反差萌”,不僅陪伴小朋友成長,而且走進了每個人的內心。

  哦,不!還不能說走進了“每個人”,短片裡的爺爺一開始就不知道“啥是佩奇”。翻字典、串門子、問朋友,不只是要解開佩奇“是什麼”的疑惑,更是跳動著找佩奇“為了誰”的一顆心。短片的爆點在最后,老人根據別人描述,親手用鼓風機“打造”出了一隻蒸汽朋克感爆棚的小佩奇。答案揭曉那一刻,很多人“哭了,也笑了”。啥是佩奇?可能就是找到佩奇、共享天倫的那一顆心吧。

image.png

  為什麼這支廣告片,能打動人心?這背后,固然有所謂“城市人群對鄉村的想象”,但可能更重要的,還是在春節之前的這個節點,擊中了不少人對闔家歡聚的渴望之心。

  即便我們的家鄉,不再是山水迢迢,飛機、高鐵乃至網絡,都縮短了時間和空間的距離。但也不能否認,在一個“流動的中國”,不少人都還是有著山高水遠的牽挂。否則,就不會每次春節之前,“年前的Cindy、Tony、張處、李局,過年回家就變成了翠花、狗蛋、栓柱”的段子,都會重新火一次。

  同樣的,是遠在故鄉的長輩們的等候。可能每年隻有那麼幾天,孩子們從四面八方回到家中。換個角度看,明明知道吃不下還擺了滿桌的餃子,不也正是“佩奇之一種”嗎?換個角度看,廣告片中的大山也好、鄉村也好,即便有變形、有夸張,也不過是用符號化的方式呈現了這樣一種狀態,因而引來共鳴。

  而再換個角度看,爺爺制作的“硬核佩奇”,也可以理解為一種城鄉溝通、代際溝通的可能。

  短片中,爺爺為孫子做佩奇﹔現實中則是,孫女手繪說明書、教奶奶使用智能手機,奶奶陪孫女跨省逛漫展、對她的興趣有了更多理解。常有人抱怨,父母不理解自己,回家就會被逼婚、被催生,甚至被用來向親戚朋友“展示”“炫耀”。“硬核佩奇”可能也在提示我們,我們又一定能說了解他們嗎?畢竟,讓你設想一下退休在家的父母一天的生活,可能都是難的,又怎麼去理解廣場舞帶給他們的熱鬧、保健品帶給他們的慰藉呢?

image.png

  當然,這個短片或許也夸大了城鄉鴻溝、塑造的是“想象的農村”,甚至可以套用所謂“東方主義”的觀點來進行思考,但這些都不足以構成其“為什麼打動人”的理由。恰恰相反的是,在很大程度上,它通過呈現出一種溝通與交流的可能,讓城鄉之間、代際之間有了一個“共情的時空”:你惦記父母凍裂的手,爺爺奶奶詢問孫兒沒好的咳嗽,還有你時而酸脹的腰和脖子。春節,可能正是這個時空,在我們這個時代最集中的展現了。

  藝術有藝術的效果,現實有現實的痛痒。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見解,或許也都能看到自己的故事,或者是城鄉間的差距,或者是長幼之間的隔閡,或者是老人的質朴,或者鄉土的味道。但不論如何,看過短片,當發現自己的眼角開始有些濕潤時,想必您還有要說的話、想抒的情,不妨在下面留言吧,TA一定能看到

  這正是:小豬佩奇心裡紋,你我都是有情人。

  大家晚安!

  (人民日報中央廚房·思聊工作室·李洪興)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