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層】岷縣:兩親家拒收彩禮記
“有錢沒錢,回家過年。”年關將至,隨著一個又一個外出“闖世界”的年輕人歸來,岷縣大山深處的秦許鄉大族溝村人氣漸漸旺了,也熱鬧了起來。
這些天,47歲的村民康長忠一邊張羅著置辦年貨,一邊操心著另一件大事——兒子的婚事。
看著收獲的當歸,老康心裡充滿了活力。
按岷縣的“老禮兒”,年輕人從相親到談婚論嫁,要經過“相親”“訂親”“問親”“娶親”等程序。這其中,不僅要考量兩個年輕人的相貌、品行、才德,還要考慮男女雙方家庭的境況、財力等。即便現在自由戀愛成了主流,“老禮兒”有些不興了,但有些程序仍在延續,比如“問親”“提禮”等。
以前的大族溝村,辦婚事都是男女雙方家長商量著來,有多大能力就辦多大“壇場”。但不知從啥時候起,村裡刮起了一股攀比之風,紅白喜事都要大操大辦,似乎“壇場”越大,主人家就越有面子。與此同時,彩禮也漲到了“天價”,怎麼著也得6萬到8萬元,而且越是貧困的地方彩禮越高。家境不好的人家,娶個媳婦不僅落下一屁股賬,人也得脫層皮。
然而,對老康來說,這些事兒都不算事兒了。一家人隻等年后的農歷正月初八,將娶新媳婦進門。
之所以如此,還得從老康自己說起。
4年前,老康女兒的對象家裡托了媒人來“問親”(商量婚事),老康舍不得,說:“女子(女兒)年齡還小,再養一年你們再來娶吧。”對方問到干禮(彩禮)是多少,老康干脆地說:“要啥干禮(彩禮)呢,不要了。”
不料這話傳到村裡,立即成了大新聞。有人笑他傻,還有人當著他的面說:“你把女子養這麼大白送給別人了,何況你還有一個兒子哩,到時候人家要干禮(彩禮)你就虧大了。”
對於這事,老康卻有自己的考慮。他解釋說:“現在都啥年代了,兒子女子都一樣,干禮要多了女子家的日子過不下去,看著也心裡不下場(不舒服),回娘家了不還得幫襯,不如不要彩禮最干散(好)。”
2016年,女兒結婚時,老康果然堅持沒要一分錢的彩禮。
嫁走了女兒,不久又輪到為兒子“問親”了。
2017年11月,老康請了媒人,自己提著點心、肉、煙、酒等“四色禮”,一起上了親家丁暑平的門。
親家是一個村裡的人,靠種植中藥材日子過得很紅火。
上了炕,熱菜上了桌,好酒開了瓶,兩親家和媒人推杯換盞喝得高興。酒酣之際,媒人問起了親事,將婚禮定在了2019年農歷正月初八。最后,媒人問道:“親家,那干禮(彩禮)是多少?”
前幾年,老康一家5口人全靠種地生活,日子過得緊巴巴的。國家實施精准扶貧精准脫貧政策以后,在駐村幫扶隊的幫助下,老康租了10畝地種藥材,加上自家的10畝地,夫妻倆起早貪黑辛勤勞作,日子有了很大起色。同時,兒子也在蘭州一家裝修公司打工,每月都有一定的收入。即便如此,老康心裡也還是沒底兒,上親家門之前,他估摸了6萬至8萬元的彩禮數。
聽了媒人的問話,親家丁暑平似乎早就想好了怎麼回答。他不緊不慢地說道:“干禮就不要了,但電動車得買。”
……
一年多來,老康家的日子過得越來越好,不僅通過了鄉裡的脫貧驗收,兒子還靠自己的努力買了輛國產小汽車。老康深有感觸地說,“好日子不是坐享其成等著別人給的,現在國家政策這麼好,隻要努力干,日子就能一天比一天好。”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