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首屆海南島國際電影節成功舉辦 天涯海角光影豐饒

王 瑨
2019年01月24日07:12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天涯海角,光影豐饒

  圖分別為三亞大東海畔“沙灘影院”,本次電影節中觀眾體驗VR電影及展映京劇電影《龍鳳呈祥》劇照。

  1958年冬,謝晉導演為拍攝一部講述革命戰爭時期海南島娘子軍成長戰斗的電影,走遍海南島尋找取景地。兩年后,載入中國電影史的《紅色娘子軍》熱映﹔

  60年后的冬日南國,三亞海濱成功舉辦了首屆海南島國際電影節。

  在改革開放再出發之際,海南被賦予新使命:黨中央決定海南全島建設自由貿易試驗區,支持海南逐步探索、穩步推進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建設。《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指導意見》明確指出,支持海南舉辦國際電影節。首屆海南島國際電影節應運而生。

  “透過電影與世界對話”,這是開放的海南與世界對話的姿態,也是提升國際影響力的一次華麗亮相。如何借助獨特的區位優勢,構建“人無我有”的模式?怎樣最大限度發揮電影節的平台優勢,凝聚國內外行業共識?未來,如何讓電影節達到“永不落幕”的目標,突出服務大眾、助力電影產業的功能?

  提供獨特的文化體驗,吸引更多普通觀眾進階為影迷群體

  不同類別的電影節,從誕生到成熟自有其脈絡與定位,差異化是根本的生存之道。北京國際電影節、上海國際電影節乘國際大都市之春風、佔國際大都市之地利,以強大號召力匯聚優質資源﹔平遙國際電影展堅持“政府指導、影人主辦、市場運作”的運營模式,將現代電影藝術與平遙悠久歷史深度結合﹔絲綢之路國際電影節、金磚國家電影節以鮮明主題,努力實現國家間文化互通、民心相通。

  面對眾多規模大、規格高、特色強的電影節,“初出茅廬”的海南島國際電影節創新觀影模式,選擇“兩條腿走路”:一方面依托獨特島嶼文化,因地制宜、聚攏人氣,另一方面拓展影院功能,讓電影融入生活、成為生活——

  “不似天涯,卷起楊花似雪花”“綠衣歌舞不動塵,海仙騎魚波裊裊”……青山綠水、碧海藍天,賦予觀眾獨特的觀影體驗與更活躍的藝術感知。夜幕降臨,背靠大東海畔的“沙灘影院”座無虛席,默片《一串珍珠》驚艷亮相,光影閃爍中,樂手用吉他、架子鼓等樂器根據情節發展現場配樂。沉浸於無聲勝有聲的表演的觀眾,享受著兼具人文美與自然美的藝術生活。

  “能看電影,還可以聚會、吃飯、唱歌,這裡就像生活和藝術的集散地”,“90后”影迷體驗三亞“1+X”紅樹林影城后發出了共同感慨。這個在電影節期間正式開業的影院,將休閑娛樂等多種生活方式帶了進來,也吸引更多觀眾走了進來。

  電影節與觀眾共同走向成熟:當電影節參與群體逐漸全民化,更多普通觀眾將通過電影節的觀影體驗進階為影迷群體。伴隨著影迷人數增長、觀影熱情高漲、觀眾審美品位提升,優質觀眾對電影節選片提出了更高要求。

  相較成熟電影節選片范圍滿漢全席式的豐富,剛剛起步的海南島國際電影節選擇為觀眾奉上精致細分的特色菜肴:8個展映單元個性鮮明,將國內與國際、經典影片與新銳之作、傳統藝術與現代技術熔於一爐。其中“京劇電影單元”和“沉浸式VR電影單元”格外亮眼,點贊者中不乏外國電影人與專家。

  無論是舞台方寸間的一唱三嘆借電影煥發新光彩,還是電影通過VR技術讓觀眾獲得更真實的感官交互體驗,都滿足著“講好一個故事”的受眾需求,打通了不同類型好電影與觀眾的最后一公裡。受歡迎的現象背后,隱藏著傳統國粹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保鮮”密碼,蘊藉著傳統藝術和現代科技融合平衡中的美學共性。正如同為依托島嶼舉辦的夏威夷國際電影節執行總監貝姬·斯托凱蒂所言,“電影節始終要探尋新的講故事方式及新的互動方式”。

  尋求多樣文化的共通表達,提高中國電影的影響力

  作為觀察電影產業發展的窗口、電影創作成果展示的平台,電影節不僅有推介電影的義務,更要帶著審慎的目光,擔負起引領電影創作方向、聚合行業發展共識的責任。

  從成龍、謝飛、徐崢、姚晨、陶虹,到土耳其著名導演努裡·比格·錫蘭、印度影星阿米爾·汗、歐洲三大電影節“大滿貫影后”朱麗葉·比諾什……海南島國際電影節星光熠熠的背后,更可一窺匯聚起的思想火花。

  在首屆海南島國際電影節組織推選出“華語電影榮譽推選單元”10項榮譽中,電影《我不是藥神》攬得3項,成最大贏家,徐崢將此次創作稱為“回歸初心的過程”。以電影《摔跤吧!爸爸》《神秘巨星》打動中國觀眾的印度演員阿米爾·汗認為,創作者更要以對觀眾負責的態度、心懷善意和愛,在作品中思考社會問題。從這種遙相呼應中不難發現:熱切關注社會現實、傾注富有人文情懷的表達,已成為國內外創作者的共鳴。未來,如何給予現實生活更具當代性的觀照,將世界電影潮流中的類型本土化,事關提升中國電影思想藝術質量和市場競爭力。

  2018年,國內全年電影票房達到609億元,在中國從電影大國邁向電影強國的征程中,提高中國電影的輻射能力和國際影響力成為新課題。此次電影節論壇啟發了一種新思路:從電影產業龍頭的制片業和影視人才培養的問題入手,整體把控作品質量,培育可持續的創作動力。

  “我們這一代制片人要有責任和信心,中國電影將步入‘機遇期’,有機會超越北美。”這是此次電影節國際制片人論壇上發出的聲音。《紅海行動》《湄公河行動》制片人於冬認為,“好萊塢的原創力逐漸減退,為了逐利重復拍續集。中國電影經過長足發展后,現在正是原創力最發達之際,波瀾壯闊的時代又賦予創作者大量故事素材,未來可期。”

  中國的電影教育發展勢頭強勁,但仍存在供需不匹配、與歐美等國人才培養模式和理念存在差距等問題。未來,電影教育亟須從培育專業性、技術性人才向國際型、復合型、工匠型人才轉型,同時必須夯實更深厚的文化基因,提升民族文化的自覺。

  讓“永不落幕”的“電影島”成為可能

  首屆海南島電影節落下帷幕,但“故事”仍在延續。據海南島國際電影節組委會秘書長、海南省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省電影局局長符宣國介紹,電影節將以“全年展映、全島放映、全民觀影、全產業鏈”為目標,今后將逐步實現全年不同季節、主題、國家和地區的優秀影片在全島各大影院輪流展映,三亞、海口、瓊海3個城市聯動,以常態化放映的模式吸引更多人走進電影、走進海南。

  以“海南島國際電影節”為話題的微博熱搜閱讀量接近4億,新浪微博粉絲接近200萬,觀影人數數以萬計……首屆海南島國際電影節已交出了一份漂亮的成績單,但要延續熱度、留住觀眾,真正達到“永不落幕”的目標,電影節還需多方面發力、補齊短板:

  強化定位,在發展中實現內容的板塊升級。立足海南,利用地域優勢與氣候資源,堅持走“小而美”的路線。今年啟動的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椰獎”評選應注重權威性,電影節論壇議題應更有針對性與時效性。

  吸引人才,孵化“海南制造”的影視作品。在海南歷史文化的海洋裡,還蘊藏著許多好故事,如海南華僑下南洋、十萬人才闖海南、民族民俗、疍家文化等歷史和地方文化,都可深度挖掘創作,作為影視化呈現的豐富素材。

  加強合作,完善影視創作產業鏈。通過電影節平台加深對外交往與學習,與國內和國際電影團隊合作交流,汲取經驗。以海南“天然攝影棚”為切口,完善從策劃、拍攝、制作到版權、放映等電影產業鏈的布局。

  我們盡可暢想,未來海南成為“電影島”的模樣——

  中外影人為中國電影群策群力,點贊、諍言,句句關情﹔

  觀眾在沙灘影院體驗光影交織的魅力,海風、浪濤,聲聲入耳﹔

  一年一度的海南島國際電影節上,中國電影人將永不褪色的中國故事鐫刻在世界電影的坐標之中,讓海南與電影久久相見、久久回味。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