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中國電影產業發展新趨勢 從電影大國邁向電影強國

李慧 姚亞奇
2019年01月27日06:52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從電影大國邁向電影強國

  制圖:邱玥

  制圖:邱玥

  【文創視域】

  國家電影局2018年12月31日晚發布的數據顯示,2018年全國電影總票房為609.76億元,同比增長9.06%。其中國產片佔比超過六成。

  2018年國產電影創作質量進一步提升,優秀作品不斷涌現,多部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統一的文藝作品獲得口碑、收視、票房和發行多方豐收。中國電影無懼與國外大片同台競技,在改革發展中,中國電影市場發展方式迎來顯著變化,電影產業正在進入內生性增長的發展階段,正在邁入從電影大國到電影強國的發展黃金時代。

  1.從高速增長到穩健增長 國產電影票房佔比超過六成

  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電影繼續保持向上向好的發展態勢,全年共生產電影故事片902部,動畫電影51部,科教電影61部,紀錄電影57部,特種電影11部,總計1082部﹔全年票房過億元影片82部,其中國產電影44部﹔全國銀幕總數達60079塊,其中2018年新增9303塊。

  2008—2018年十年間,中國電影產業高速發展,票房以年均35%的速度節節高升,堪稱“黃金十年”。數據顯示,2008年,中國電影票房收入首次進入全球前十名﹔2010年起,中國電影總票房突破百億元,2013年中國電影總票房達到217億元,2015年增長到440億元,2017年突破500億元,達559億元。

  2018年國產電影創作質量進一步提升,優秀作品不斷涌現,如《紅海行動》主題昂揚,氣勢恢宏﹔《我不是藥神》貼近現實,手法創新﹔《春天的馬拉鬆》《照相師》等影片真誠致敬改革開放40周年,引發觀眾熱烈反響。

  2018年,電影市場票房突破1億元的有82部電影,其中突破10億元的有16部電影,排名前三的是《紅海行動》《唐人街探案2》《我不是藥神》,這三部電影合力貢獻了101.47億元票房。《紅海行動》成為年度票房冠軍。

  數據顯示,2018年,國產電影總票房為378.97億元,同比增長25.89%,市場佔比為62.15%,比去年提高了8.31個百分點,市場主體地位更加穩固。

  “2018年是中國電影產業發展史上值得記住的年份,不僅涌現出了不少好作品,也涌現出不少新人。”中國電影評論學會會長饒曙光指出,近年來提升中國電影質量的各種努力已經初見成效,中國電影正在從產業增長的黃金10年走向質量提升的黃金10年。中國電影正在進行結構性調整,通過行業大洗牌淘汰無效資源、無效傳播的電影生產,形成穩定有質量保障的生產體系。

  “2018年中國電影產業最突出的表現就是現實主義創作大有成效,特別是主流的現實主義作品,與以往的懸浮式現實主義和邊緣現實主義拉開了距離。例如《我不是藥神》這類影片既被市場認可,又傳達了主流價值觀。中國電影市場趨於成熟,十幾年來電影界的改革和實踐初見成果。”清華大學教授、中國電影評論學會副會長尹鴻說。

  “2018年的主旋律電影也出現了一些反概念、反老套、反平庸的創新亮點。《照相師》不僅表現出改革開放40年的物質表象的巨大變化,還表現了人們在觀念和精神上的巨大變化﹔《大路朝天》不僅表現了路橋工人修筑了柏油之路、鋼鐵之橋,還修筑了自己與他人溝通的心靈之橋、自己與社會協調的精神之橋。”中國藝術研究院影視研究所副所長、中國電影評論學會秘書長趙衛防指出。

  2.從眼球效應到講求品質 中國電影創作質量穩步提升

  2018年,中國電影的創作者們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在現實主義創作上成績斐然:《我不是藥神》《找到你》《紅海行動》《后來的我們》《春天的馬拉鬆》等一批優秀影片深刻地反映了現實,引起了觀眾的強烈反響﹔反映電影工業實績的類型電影《無雙》《唐人街探案2》《捉妖記2》《西虹市首富》《超時空同居》《前任攻略3》等作品既取得了不俗的票房成績,又表達了主流的價值觀﹔探索電影語言和人性深度的《阿拉姜色》《無名之輩》等藝術電影表現出探索者的不懈追求。

  一批優秀影片和它們不俗的市場表現,彰顯了中國電影市場創作質量穩步提升的客觀現實。

  中國電影評論學會常務副會長張衛指出,2018年中國電影不論是現實主義的、寓言體的、藝術探索型的,還是類型化的電影,大都加強了思想內涵的深度。

  “更為有意思的是,這個深度被觀眾所接受,有深度的電影都取得了較好的票房成績。《我不是藥神》票房超過30億元﹔表現北漂青年艱辛奮斗的《后來的我們》票房超過13億元﹔《一出好戲》通過船難表現農耕文明與商業文明的對比,獲得票房超過13億元﹔《無名之輩》獲得票房近8億元。”張衛說,與此相反,粗淺表達的平庸類型影片反而被觀眾冷落。

  饒曙光認為,中國電影產業在“資本洪水”涌入之后逐漸回歸理性,不再唯票房、唯明星、唯流量,而是冷靜下來去思考電影的藝術特質,靜下心來創作和思考。

  “國產電影票房佔到62%的市場份額,體現了國產電影近年來的進步逐步得到了國內觀眾的認可。但是,要保持這樣的比例並不容易,還需要創作出更好的作品以及與本土電影觀眾建立良性互動關系,才能保持這樣的良好態勢。”饒曙光說。

  不僅在電影創作中,院線發展在2018年也呈現出理性回歸態勢。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18—2023年中國電影產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顯示,影院方面,由於中西部和三、四線城市影院建設持續增長,全國影院銀幕數2017年超過5萬塊,穩坐全球第一大市場。隨著市場規模的擴大,單純靠擴大“產能”帶動增長的模式將逐步降低效用,隨之影院投資、熒幕數量擴張也將逐步趨於理性。未來影院新一輪的經營、競爭模式必須走向服務質量、服務模式創新等競爭性增長。

  在高質量發展中,2019年中國電影創作將呈何走勢,現實主義題材還能否取得這樣的可喜佳績?

  對此,導演寧敬武進行了分析。“現實主義題材的創作需要三四年的累積,像《我不是藥神》這樣的劇本要有兩年左右的時間打磨,還需要有兩年左右的制作、上映周期。在這種背景下,現實題材能不能還有這麼大一個產量和完成度,未來仍有待市場檢驗。”寧敬武說。

  北京大學藝術學院教授陳旭光則認為,從創作角度看,現實主義的道路要越走越寬。今年不僅有《我不是藥神》這類悲情式的現實主義,也有像《一出好戲》這樣的荒誕假定的現實主義,也有《無名之輩》這樣黑色幽默風格的現實主義。因此,沒有統一的現實主義,現實主義的道路是非常寬廣的。我們在欣喜於現實主義發展的同時,也要考慮到現實主義的多樣性問題。

  3.從時尚消費到全民消費 消費升級拓展產業發展空間

  貓眼研究院2018年度電影市場觀察報告顯示,2018年我國觀影人次增速放緩,但觀影年齡層更加廣泛,更多30歲以上觀眾走進電影院,為觀影人次增長貢獻約3.4個百分點,看電影從年輕人時尚消費行為,變成全民娛樂消費行為。

  消費習慣的改變,也在為未來產業發展打開新的空間。2018年,互聯網企業的深度介入成為電影產業發展的新趨勢。

  2014年3月,阿裡收購港股“文化中國”,8月正式更名為“阿裡影業”,阿裡的電影版圖大幕徐徐拉開。隨后,阿裡注入自己旗下的淘寶電影、娛樂寶業務,並以阿裡影業為主體戰略投資大地影業及博納影業。

  2018年4月,阿裡入股萬達,在產業鏈上下游、制作、影院等進行全產業鏈布局,涵蓋了“電影制作+電影宣發+版權授權”的產業鏈以及“在線售票平台+影院售票軟件”的票務產業鏈全部業務。而在2018年3月,騰訊斥資33億元拿下光線傳媒所持新麗傳媒27%的股權,兩大互聯網巨頭在電影產業領域的博弈如火如荼,中國電影產業發展迎來新的產業格局。

  而從中國電影在世界的版圖看,2017年,全球電影票房為399.2億美元(約合人民幣2724億元),中國電影票房成為名列北美(美國、加拿大)之外的世界第二大電影市場,單一國家地區第一大票房市場。

  未來,中國電影市場應如何實現更高質量的發展?

  “好作品是電影產業發展的硬道理,要有效提升我們的原創能力,尤其在編劇這個環節要加大投入,加大資源的配置,讓編劇環節成為支撐中國電影發展的核心。”饒曙光說。

  他認為,要通過結構性調整來推進結構性優化,不斷增強中國電影的發展動力和發展活力,提升中國電影講好中國故事的能力,特別是用電影化的方式、高科技的方式、觀眾願意接受的方式來講好中國故事的能力。我們還要加大對青年電影人才的扶持力度,讓更多的電影新力量不斷涌現出來,為中國電影發展注入更多活力。

  “要在創作中實現與觀眾的情感共鳴,通過現實主義創作表現出影響觀眾、影響市場的特點。”北京電影學院教授、中國電影評論學會副會長鐘大豐認為,現實主義電影進入市場后,如果它的故事與大眾無關,就滿足不了觀眾的期待和新鮮感,因此創作要滿足觀眾現實情感的需求,把現實中人們的情感轉化到故事中。

  “我們還要堅守那種‘板凳坐得十年冷’的工匠精神,讓每一個項目都實現效益最大化,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提高單位面積產量。”饒曙光說。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