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空文化工作室負責人杜非:把做書作為一種表達
杜非
《一平方英寸的寂靜》《種子的故事》《圖書館的故事》《草木緣情:中國古典文學中的植物世界》《西醫的故事》……這些書籍在獲業界及讀者廣泛好評的同時,也打響了商務印書館“時空文化”品牌,更讓該品牌的編輯策劃杜非進入人們視野。
做有人讀的好書
1998年7月,杜非於復旦大學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所畢業,獲歷史學博士學位,分配至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工作,2009年7月調至商務印書館,現為商務印書館時空文化工作室負責人。在杜非眼裡:“做好書,並且生活,這便是我所能想到的塵世中的完美人生了。”
“從三聯到商務,我基本在做跨學科的書、跨界的書。”作為圖書編輯,杜非將做書看作是與這個世界交流的一種方式。為此,做每一本書,她都很用心,從選題到裝幀設計,到成書,她都傾注了很多心血。她希望讀者能通過有創新性的圖書,行走於跨學科的前沿,探索不同文明對生態環境的理解和詮釋。
生態環保是杜非一直以來關心的主題。2012年年初,杜非在外國一家知名出版社的書單上看中《一平方英寸的寂靜》自然文學類圖書,並引進翻譯出版,在書中,作者戈登通過“一平方英寸的寂靜”保護計劃,呼吁大家保護大自然的寂靜,進而保護整個自然環境。“書的主題很明確,對於我們來說非常新鮮,讀完有醍醐灌頂的感覺。”該書2014年4月面世以來獲得了讀者和業界的廣泛好評。杜非認為,時至今日,大眾傳播及民眾自身的切身體會,使得大眾對環境問題的認識不斷提高,環保意識也有提升。“而該書恰好與當下社會發展現狀、社會心理現狀契合,能夠引發人向內心深處探索。”
而《草木緣情》出版的原因也是如此。杜非說,這是一本學科交叉與融合的書,在杜非看來,它不是一本植物書,也不是一本文學書,而是文學與自然的鵲橋。“這本書是作者多年來文獻研究與田野考察的總結,其內容幾乎囊括了植物與文學這一主題的方方面面,可以說是作者近半個世紀的研究成果最為系統、最為集中的一次展現。”杜非說,面世3個月即兩次加印,証明了讀者的認可。
杜非認為,“自然從不僅僅意味著純粹的自然,自然一定意味著人與自然。人與自然的關系可以是科學的,也可以是歷史的、政治的、美學的、心理的、文學的。”在這樣的出版理念下,她編輯策劃的《西醫的故事》、“書史”叢書、《種子的故事》、《中國現代建筑二十講》等圖書出版后,也得到了廣泛好評。
好選題是“撿漏”來的
“工作室成立兩年來,已出版了40多種圖書,銷售都不錯,重印率達70%,一些書多次印刷。”杜非告訴記者,她的選題基本上是“撿漏”來的。
如何做出有創新、有意思、對讀者有用的書,杜非花了一番心思。在用心做書的同時,她廣泛收集各種出版信息,和一些大出版社版權經理交朋友,通過一些大出版社的網站了解最新的出版信息。“當我看到《一平方英寸的寂靜》英文版已出版三四年,而國內竟然沒有引進,我很驚訝。”杜非說,這是自己撿到的“寶”。
2003年年初,《草木緣情》作者潘富俊的《詩經植物圖鑒》在大陸出版,就引發了業界及讀者的濃厚興趣,杜非一直持續關注其后《楚辭植物圖鑒》《唐詩植物圖鑒》《成語植物圖鑒》的出版,2015年,看到他新出《中國文學植物學》后,杜非迅速聯系,並獲得了版權。拿到書稿后,杜非感到書的圖片不夠精美,部分文字編排略顯呆板,尤其書名不能貼切地反映全書的內容,亦有些學究化。於是,杜非與裝幀設計師陸智昌一起確定了簡潔典雅大方的基本風格,圖表、圖片及插圖作適當揀選,力圖使其成為一本高品質的、可提升讀者閱讀興味的精美圖書。“原書名為《中國文學植物學》,初看像學術專著,我們將其改為《草木緣情:中國古典文學中的植物世界》,書名概括了全書的中心內容,並以點睛的‘草木緣情’,抽繹出文學與植物間的內在關聯。”簡體版的《草木緣情》得到了作者的高度認可,並獲得了台灣第八屆吳大猷科學普及著作獎原創類銀簽獎。自此,作者把自己所有書的簡體字版權都給了杜非。
《西醫的故事》也是杜非的一次“撿漏”。面對英文書版權搶的人多,法文、德文版權尚沒人搶的現狀。杜非在法文書中選中了這本書。“這本書法文版書名是《醫學的歷史和文化》,引進后改為《西醫的故事》,面世就受到廣泛關注。”
讓好奇心催生編輯創新
從業20年,杜非也有過“七年之痒”,偶爾會想到“出版的意義”這個問題。杜非認為,做書者時刻想著出版的意義既矯情又自討苦吃。“時代大潮中,有人選擇永遠理直氣壯地在潮頭主導著拼殺,有人選擇永不妥協,退出沉默,絕大多數人,不過被裏挾著踉蹌徐行,唯求還能有所表達,給自己一個交代。”
給自己一個交代,讓杜非在做書的過程中,不斷尋求一種方法和世界對話。近年來,中國人從未像現在這樣關心健康、身體、生命、死亡等問題,讓杜非對自我身體的感知、對人類生命的感悟、對逝去時光的感慨有了新的認識,於是有了《西醫的故事》。“這本書有著鮮明的風格化特征,藝術的、浪漫的、生命感知的法國視角,使醫史敘事與呈現具有鮮明的、與其他醫史作品風格迥異的法國特征。書中3位享譽世界的科學家和一位藝術史家,為讀者講述西醫從神話發展到科學的故事。“輔以近200幅精美圖片,醫學不再以冷峻艱澀的面目示人。”
杜非始終認為,做書是一個需要發揮創造性的工作,也是創意工作的一部分。她期待著自己永遠有著無邊無際的好奇心。
好奇心驅動,讓杜非的編輯工作更有定力。但杜非坦言“把冷板凳坐熱”,把品牌做響,不僅要靠編輯的執著,還需各方力量拿出實實在在的人員、制度支持,給“冷板凳”加加溫,讓編輯跳動的好奇心不被一些東西所束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