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層】安徽石牌:戲韻流芳文化年
【新春走基層·品品年俗文化味】
“東也是燈,西也是燈,南也是燈來,北也是燈,四面八方鬧哇啊鬧哄哄啊……”臘月二十九,除夕將至,安徽省安慶市懷寧縣石牌鎮綜合文化站內人頭攢動。人群中時不時冒出一句“好”,點燃了現場的氣氛。
原來這是石牌鎮春節“過大年看大戲”,首場演出鳴鑼開演。來自懷寧縣黃梅戲劇團和懷寧縣京黃故裡有限公司的演員們為石牌人民帶來了《夫妻觀燈》《天仙配》等經典黃梅戲唱段以及傳統黃梅戲劇目《珍珠塔》。
“再忙也要看一場戲,看了戲,才算是過了年。”現場的老人向記者高興地說道。逢年過節,都有精彩的戲看,這已經成了石牌鎮約定俗成的文化習俗。
台上演得精彩,台下看得也投入。坐在第一排的幾位小朋友還時不時一邊哼唱一邊跟著做起戲曲動作。
“你們都會唱黃梅戲啊?”記者上前問道。
“嗯……會!”面對記者的提問,幾個小朋友一點兒也不膽怯,隨即就開口向記者展示了一段。
一個小朋友說,她今年11歲了,是石牌鎮中心小學五年級的學生。像她這樣的“黃梅戲小達人”在學校裡還真不少。石牌鎮中心學校副校長產滿紅告訴記者,為了大力弘揚石牌古鎮黃梅戲傳統文化,學校從2012年開始就積極推動建設“黃梅戲韻文化特色學校”。現在全校的孩子每天下午上課前都要唱8分鐘黃梅戲。
“我們每年有幾百場下基層慰問演出,去了那麼多地方,還是石牌的觀眾最懂戲。鑼鼓一響,他們馬上就知道演員要唱什麼。”雖然臘月二十九還在外演出,但是提起石牌這樣的“知己”觀眾,懷寧縣黃梅戲劇團青年演員操敏笑意盈盈。
操敏此言不虛。石牌是聞名遐邇的“戲曲之鄉”,素有“徽黃故裡,戲曲聖地”的美譽。乾隆五十五年四大徽班由此進京,徽漢合流,形成了京劇﹔黃梅戲在此由民間小調演化為中國五大劇種之一。戲劇界有“梨園佳子弟,無石不成班”之譽。“石”便指的是今天的石牌鎮。
“出門三五裡,處處黃梅聲”。走在新春石牌古鎮的街頭,處處可見黃梅戲的元素。據了解,目前石牌鎮正全力打造戲曲特色小鎮。“石牌戲曲歷史文化底蘊深厚,以京劇鼻祖程長庚和黃梅戲表演藝術家嚴鳳英為代表的一大批戲曲名家都成名於此,在戲曲歷史上有不可替代的位置和作用,我們一定要把戲曲之鄉文化傳承好發揚好,這也是我們的歷史責任!”石牌鎮鎮長陳剛說道。
如今在石牌這片沃土上發展起來的戲曲文化早已不僅僅服務於當地老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更是走向了全國乃至海外。“我們再芬劇院每年都會有海外演出,已經去了美國、加拿大、俄羅斯、朝鮮等國家和地區。年后,我們還將攜傳統黃梅戲《女駙馬》在全國巡演。”安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著名的黃梅戲演員余淑華告訴記者。
余淑華說,當前國家大力弘揚優秀傳統文化,這對地方文藝工作者來說,既是機遇也是挑戰。“戲曲隻有唱起來、走下去、走出去,才能獲得不斷的生命力。在新時期,作為專業團體,路還很遠,我們的擔子很重,責任也很大。”
新年寓意著新的開始。從鄉野到城市,從國內到海外,這片沃土賜予的寶貴精神財富,這個扎根於民間的戲曲藝術,一定會得到更好的傳承、發展和創新。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