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手記:春節的“變與不變”
人民網記者楊波(左)採訪“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北京便宜坊烤鴨大師白永明
民以食為天,春節跟“吃”息息相關,在今年“新春走基層”採訪期間,有幸採訪到了烤鴨大師白永明和外賣小哥范存河,以及其他在春節期間忙碌的餐飲人,從他們的忙碌中,我也切實感受到了春節的“變與不變”。
年夜飯是中國人過年的重頭戲,沒有年夜飯的春節恐怕稱不上是春節,在採訪白師傅的過程中,讓我最難忘的,是他在除夕夜吃的“三個大雞蛋”,一頓特殊的跨年年夜飯。
“那是很多年前的除夕夜,在店裡一直干到夜裡12點才下班,一個人騎自行車回家的時候,一路上都在放煙花爆竹,回到家后我累的動不了躺在椅子上,母親就給我攤了三個雞蛋,三個大雞蛋,我一口氣吃完了。”說起這段經歷,白師傅每個細節都記得歷歷在目。
其實不只是白師傅,在過去的每個春節,都有很多像白師傅這樣的人,在大家闔家團圓歡度除夕時,依然堅守在工作崗位,從除夕一直忙到春節結束,正如外賣小哥范存河說的那樣,“有人需要回家過年,有人需要堅守崗位。”
白師傅所在的便宜坊烤鴨店,是北京的知名老字號,店名的寓意是“便利人民,宜室宜家”。對於值守在工作崗位的人們,春節不變的是忙碌,不變的是堅守,也正是這些普通勞動者的付出,讓我們的春節能夠獲得了很多便利。
不變的是忙碌與堅守,變化的則是年夜飯的口味、過年的方式,以及我們的錢袋子。
改革開放之初,一隻烤鴨幾塊錢,但那時候吃烤鴨對普通市民來說是奢侈品消費,當時評價一隻烤鴨做得好,叫做“一口咬下去滿嘴流油”。
雖然現在烤鴨的價格變成了200多塊,但是對於工薪階層來說,吃頓烤鴨早已不再是奢侈品,在春節期間,大家來店裡排隊吃飯,更多地是來感受傳統文化的氛圍,以及吃到更健康的傳統烤鴨。
以前,在除夕夜裡為了買隻新鮮的烤鴨,顧客需要到店裡面排很長的隊,“有的顧客本來隻打算買一隻的,排了一兩個小時隊,想要改成兩隻,還引起后面排隊顧客的不滿。”
而現在,我們隻要在手機的外賣APP上點幾下,就可以把烤鴨直接在除夕夜送上門,不需要再去店裡面排隊了。
有人說,現在春節的年味淡了,這恐怕正是因為我們小時候吃的那些“滿嘴流油”的美食,今天已不再是稀缺,不再需要在春節期間為了上個館子,走上幾條街,因為不稀缺了,所以你會覺得今天的年夜飯,味道有點淡了。
范存河說,春節期間堅守崗位,最開心的事情,就是客戶收到餐之后,往往還會說一句“新年快樂”。
白師傅工作了41年,“初一到初七,永遠都放不了假”,他說:這麼多年無怨無悔,干一行就得愛一行,就得好好干。
質朴的答案,卻是敬業與堅守,也是春節期間千千萬萬普通勞動者的縮影,我們在春節期間享受各種便利的服務時,應該對這些身邊的他們說一句:謝謝你,祝你新春快樂!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