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網絡時代“單向度人”的反思
來源:《視聽》2019年第2期
摘要:傳播技術的發展使媒體正進入智能化時代,智能技術已經成為新聞傳播領域主要的傳播方式和手段。在智能技術和個人選擇的雙重效應下,人們不再關心真相而隻在意立場,事實查証讓位於情緒表達,人們內心的批判性、否定性和超越性的向度在技術的控制下被壓榨殆盡,網絡時代在某種程度上促成了“單向度人”的再生。
關鍵詞:網絡﹔技術﹔單向度
馬爾庫塞在他的《單向度的人:發達工業社會意識形態研究》一書中提出了“單向度人”的概念,他認為當代發達的工業社會通過科學技術的持續進步和社會財富的不斷增加持續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需要而成功壓制了社會中的反對派和反對意見,壓制了人們內心中的否定性、批判性和超越性的向度,從而使人們變為單向度的人,社會變成了單向度的社會,單向度人喪失了批判和否定的能力,科學技術成為新的社會控制形式。
在如今的互聯網時代,有人認為網絡的開放性、互動性、民主性和雙向性等特征使網絡傳播形成了“意見表達的自由市場”,在網絡上隨時都有不同的聲音和意見出現,人們的批判和否定精神被再次激發,因而單向度的人在網絡時代已經被消解。不可否認的是,網絡能夠使信息公開化、交流渠道多樣化,也使人們的意見表達更為自由,但在看似自由的環境中還隱藏著很多因子,在某種程度上加劇了人們思想的單向度,促成單向度人的再生。
一、信息爆炸帶來的虛擬自由
網絡由於其技術特性擁有著無限的信息容量,並能夠跨越時空無限取用。網絡,尤其是發展到今天的新媒體,集報紙、廣播、電視等媒介的功能於一身,是多種媒介的融合體,在滿足人們不斷增長的信息需求的同時也帶來信息的嚴重超載。
網絡技術幾乎囊括了工業社會中的一切文化生產形式,報刊、書籍等精神產品可以通過網絡得以進行機械化的大規模復制和傳播,廣播、影像等可以通過網絡得以收看和收聽。網絡降低了工業社會中高昂的制作和傳播成本,也降低了信息提供和發布的門檻,海量信息得以通過電腦、手機等終端到達用戶手中。人們每天面臨著來自各個終端的新聞信息、娛樂信息、廣告信息,在紛繁復雜的信息海洋中人們的處理速度難以達到接收速度,人們看似擁有了處理信息的自由,但大量的冗余信息干擾著人們對有效信息的抓取和判斷,紛繁復雜的信息讓人們應接不暇,難免會疲於對信息做出審慎的思考,對既定的事實不假思索地接受,反而被禁錮在信息中,恰恰印証了馬爾庫塞所說的“科學技術作為意識形態剝奪了人的否定性和批判理性,使人喪失了自由選擇需求的能力”,信息爆炸在某種程度上使人們喪失了批判性和否定性,帶來的是思想的枯竭。
從另一方面看,網絡看似以其開放性、民主性、互動性等特征提升了人們政治參與和意見表達的自由度,但這種技術帶來的自由只是虛擬空間中的自由,對應的也許是現實中控制的手段。網絡社會中的表達自由、交流自由釋放了人們的情緒,人們在網絡上宣泄現實中的不滿和被壓抑的訴求,從而起到減壓閥的作用。但這種自由隱去了現實中的真實問題和沖突,網絡上的情緒宣泄每次都是波瀾壯闊,但這種虛擬空間中的自由表達過后實則是現實中真實訴求的削減。網絡只是提供了一個情緒發泄的通道,創造出一個自由、民主的幻象,技術實際上成了社會控制和社會團結的新的、更有效的、令人愉快的形式。這種虛擬的自由也加劇著人的思想的單向度。
二、個性化推薦技術帶來的認知固化
智能技術為新媒體更加精准地洞察用戶需求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其中個性化推薦技術則能根據用戶的瀏覽記錄和習慣精確定位用戶需求,個性化推薦用戶可能想要的訊息,從新聞到娛樂再到購物,一應俱全,過濾掉了大量繁雜無用的信息,達到千人千面的傳播現象。但在這種精准推送的背后,應該看到的是信息環境的不平衡,並由此帶來的對現實社會的片面反映和個體被圍困在“信息繭房”中的現象的突出。
“信息繭房”並非新媒體時代的獨特現象,在傳統媒體時代就有因用戶的“選擇性接觸”所造成,但在今天的智能分發和個性推薦技術的推動之下加劇了這種現象。“信息繭房”的概念是由凱斯•R•桑斯坦提出的,是指人們在信息傳播過程中會把自己感興趣的內容挑選出來並加以關注,從而將自己的生活置於像蠶繭一樣的“繭房”中,成為“作繭自縛”的與世隔絕者,失去對外界的完整判斷。個性化推薦技術把個人熟知的、認可的、自我選擇的內容一點點織成“繭”將個人裹挾,把個體封閉在熟悉的領域和信息中,造成個體思想和認知的封閉和僵化。此外,社交媒體中以社交對象作為信息來源的個體,在選擇信息來源的同時也進行了信息過濾,人們受到自身所處社交圈意見和態度的影響常常會固守在符合自身偏好和認知的圈子中,各個圈子之間很難進行有效溝通,久而久之加強了群體的分化,各群體間相互隔絕甚至對立,禁錮了不同思想和觀念之間的創新、突破和交流。
如今這種現象已逐步顯露出來,在社交媒體上大多數人們隻願意相信自己所認同的觀點,而不能接受和容忍不同的聲音和意見,技術的進步讓人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信息,給人提供的自由條件變多了,但給人帶來的種種強制性就更多,技術帶來的是工具的理性,但創造出來的卻是更多沒有創造性和批判性的麻木不仁的單面人,他們不會追求與現實生活不同的另一種生活,他們是單向度的人。
三、虛擬現實帶來的虛幻滿足
馬爾庫塞曾有過這樣一個詰問:“人們當真能對作為新聞與娛樂的工具與作為灌輸與操縱力量的大眾傳媒作出區分嗎?當真能對制造公害的汽車和提供方便的汽車作出區分嗎?當真能對實用建筑的恐怖與舒適作出區分嗎?……”在虛擬技術越來越逼近現實的今天,我們也應該反思的是人們是否能分清虛擬和現實的邊界?人們是否有能力駕馭技術而不是被技術所控?
如今媒介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深刻地滲透人們的生活,網絡已經成為人們賴以生存的基本工具而不可替代,由網絡衍生的一系列虛擬產品也牢牢地將人們捆綁,滲透進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人們沉浸於虛擬世界的幻象中。現實生活中的活動在網絡上統統可以實現,人們在網絡上打破現實社會中的種種規則和屏障,從而獲得超越現實生活的“自由”和“滿足”。虛擬和現實的界限被打破,技術的先進使其對現實的仿真越來越甚,甚至能把人們對虛擬的想象延伸到現實中,對現實產生影響。網絡背后的力量通過網絡技術達成了新的社會控制形式,人們沉浸於技術帶來的滿足中而不自知,對技術控制的批判性和否定性拋卻腦后,進而走向單向度。
另一方面,技術的進步使生產力大大提高,改善了人們的物質生存環境和生活質量,人們能享受到技術給生活帶來的便利、舒適和愉悅。在這一過程中先進產品帶來的思想灌輸和操縱作用被視為一種生活方式,“這是一種好的生活方式,一種比以前好得多的生活方式,但作為一種好的生活方式,它阻礙著質的變化。”由此便出現了一種單向度的思想和行為模式,人們獲得的幸福是滿足於豐富的物質產品的幸福,是沒有否定性的、完全順從於社會整體性的幸福,這種幸福是現代科技所營造出來的虛假的幸福。
四、結語
現代工業社會中技術帶來的進步不僅沒有消解單向度的人,反而在方方面面加劇了人的單向度,信息爆炸帶來的虛幻自由、個性定制下的故步自封以及虛擬現實技術在各個方面以不同形式和在不同程度上削弱著人的批判思維和反抗性,進而加強技術背后的控制力量。但我們不能阻礙技術的發展,也無法避免技術給生活帶來的影響,就隻能提高自身對技術的駕馭能力,不被技術帶來的虛幻現象遮蔽。隻有保持理性批判的思維和意識,才能避免成為技術的奴隸,避免成為單向度的人。
參考文獻:
1.[美]赫伯特·馬爾庫塞.單向度的人[M].劉繼 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8.
2.彭蘭.更好的新聞業,還是更壞的新聞業?——人工智能時代傳媒業的新挑戰[J].中國出版,2017(24):3-8.
3.李雋婕.淺談媒介化生存時代下的單向度思維[J].藝術科技,2016(07):134.
4.王安琪.網絡社會如何放大人的單向度——以馬爾庫塞技術批判理論為視角的考察[J].國際新聞界,2011(06):85-89.
5.王淑霞.科學技術對人的負面影響的評析及啟示——讀《單向度的人》[J].湖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01):63-65.
(作者單位:河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