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青年記者》>>2018年10月上

新華社數據新聞的實踐與創新

賀俊浩
2019年02月15日14:50 |
小字號

來源:《青年記者》2018年10月上

何謂數據新聞?狹義上講,數據新聞是大數據時代的新型產品形態﹔廣義上講,數據新聞是基於數據挖掘、分析和呈現的報道理念、報道方式。近年來,新華社扎實推進內容創新,將數據新聞作為創新的重點產品類型,將其廣泛應用於時政新聞、政策解讀、重大主題、突發事件、熱點事件等報道中,並與圖表漫畫、H5、無人機、微視頻等形式結合,呈現方式越來越輕量化、交互化,具有較強的示范意義。但與此同時,也暴露出數據資源欠缺、挖掘分析不到位等方面的短板。筆者通過對新華社多個數據新聞產品的分析,總結經驗和不足,並結合創新趨勢對如何繼續做好數據新聞提出參考建議。

以數據驅動新聞報道內容創新再升級

曾有媒體調查研究發現,相比短視頻、H5、VR等產品形態,數據新聞因其簡潔明了、快捷方便等優勢,成為最受新媒體受眾青睞的產品。目前,新華社在全國兩會、黨的十九大等重大會議、重大活動期間,多次推出引發“刷屏”的數據新聞產品,有效提升了報道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

報道領域不斷拓展,從以時政新聞、重大主題、重大會議為重點,到不斷延伸到經濟、體育、文化等領域,數據新聞的應用范圍越來越廣。技術應用不斷升級,運用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探索拓展挖掘和分析數據的深度和廣度﹔產品形態不斷多樣,結合微視頻、H5、VR等形態,使得數據新聞已不再局限於平面呈現,交互性、立體化程度不斷增強,可以適配移動端、PC端等﹔數據資源不斷豐富,通過與企業、政府、智庫等合作,建立數據資源的跨界整合,不僅優化了數據資源的運用,而且彌補了自身數據不足的短板。而面對海量的數據,媒體如何將其轉變為傳得開、叫得響、留得住的新聞報道產品?

一是以跨界合作整合數據資源。互聯網時代的數據資源具有分布廣、類型多等特點,新華社通過與企業、政府等主體合作,豐富和拓展了數據資源。今年春節前夕,新華社客戶端聯合京東數據研究院推出大數據報道《網購年貨新趨勢,從大數據裡看中國年》,該稿件以京東電商平台大數據為基礎,在春節前夕的時間節點下,以“熱點+趨勢”的數據新聞模式為指引,從“最受歡迎的年貨商品”“購買年貨的TOP10地區”“不同性別購買年貨特點”等幾方面探究新時代網購年貨的新趨勢,對2018年年貨情況進行解讀及可視化操作。除此之外,新華社聯合政府部門以及整合其他媒體數據,也推出了相關產品。今年,新華網數據新聞聯合浙江大學可視化小組研究團隊推出了《宋詞繾綣,何處畫人間(圖文版)》,是以《全宋詞》為樣本,挖掘描繪出兩宋319年間,那些閃光詞句背后眾多優秀詞人眼中的大千世界,讓沉睡的歷史資料數據散發新的魅力。

二是以新聞視角挖掘分析數據。即從新聞價值角度考慮,對數據進行挖掘分析,提供敘事模型和框架,挖掘“看不見”的新聞。新華網推出過就業大數據新聞產品《大數據看中國:就業背后的變化》,在畢業季引起廣泛關注。產品緊扣畢業季時間節點,具有較強的時效性,並從趨勢變化的視角挖掘分析網絡求職平台10年的數據,呈現就業趨勢的新變化,傳遞了就業正能量,反映經濟新變化,產品在新華社客戶端閱讀量超過160萬,在新華社微博、新華網微博等平台瀏覽量超過145萬。再比如緊扣教育部辦公廳印發的《關於開展幼兒園“小學化”專項治理工作的通知》這一熱點,新華網從解疑釋惑、豐富信息的視角對相關媒體的調查數據進行加工,推出了《幼兒園“小學化” 是什麼“壓垮”了孩子們的童年》,滿足了用戶對新聞信息的需求。這些產品的共性,均是突出了內容的新聞屬性,從新聞視角出發進行選題策劃,再通過后續採訪、補充材料等方式,將原始素材轉化為具有較大新聞價值的成品。

三是以交互思維呈現表達數據。適應移動化、可視化的傳播趨勢,編輯記者要打造具有可分享、可互動、可體驗特征的產品形態,真正讓數據“動”起來。近期,新華社推出《六面一體,穩轉有“方”!》報道產品,該產品運用年輕人喜聞樂見的H5形式,以正六面體魔方為模型,用魔方的六個面集中展現中國經濟的“穩”。用戶點擊進入H5后,通過滑動點擊轉動的魔方來閱讀信息,整個產品融合音樂、圖片等元素,並配以可供用戶交互的設計環節,有效豐富了用戶的視聽覺體驗。2016年新華網推出的《30年各國教育經費大觀》,運用動態信息圖表方式,展現30年來各國教育經費的投入和效果,用戶通過點擊界面就可以實現交互閱讀,具有較強的參與性和觀賞性。

創新有經驗也有不足,主要表現為媒體自我平台的數據沉澱不足,忽略了新聞客戶端、網站和微信公號的用戶數據、報道數據的積累﹔仍局限於描述層面而不是預測和判斷,從海量數據中挖掘前瞻性信息的力度還不夠﹔呈現方式簡單化,適配移動平台的交互方式仍比較單一﹔數據人才缺失,傳統新聞編輯記者遭遇“本領恐慌”﹔等等。

補齊短板強化數據新聞生產常態化

隨著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的不斷迭代更新,數據新聞概念的內涵和外延不斷拓展,我們對它的認識也不斷深化,但與此同時也面臨一些認識誤區:一是把圖解新聞、圖表新聞等同於數據新聞。將“一圖讀懂”“關鍵詞梳理”“十五句話讀懂”等簡單提煉信息的產品作為數據新聞,缺少數據基礎和智能分析等﹔二是把數據資源等同於新聞信息。數據資源未必有新聞價值,有新聞價值的內容也未必能夠數據中獲得,強制將數據轉化為新聞報道,容易造成虛假新聞等問題﹔三是把樣本數據等同於大數據。在挖掘分析數據時,僅僅尋找海量資源的“冰山一角”,隨后通過簡易的處理得出相應的觀點結論。以上這些問題的症結在於沒有正確認識大數據的概念,需要盡快仔細辨析和認清。

結合當前大數據時代的發展趨勢,筆者認為應該從兩個維度來談建議舉措,一是新聞敘事的維度,即強化數據資源的新聞價值屬性﹔二是數據賦能的維度,即運用數據增強新聞報道的預測判斷功能,兩個維度有機統一,互為影響。

一是回歸新聞本質。數據新聞的重點是“新聞”,須知媒體編輯記者挖掘和分析數據的目標,是為用戶提供具有參考性的信息,基於這個認識,可以從新聞價值和新聞生產層面來考慮。從新聞價值層面考慮,即是將真實性、客觀性、重要性、顯著性、時新性等價值標准,作為判斷數據、挖掘數據、分析數據和呈現數據的基本要求,離開了這些基本准則,數據可能作假、事實可能失真、觀點可能偏頗,新聞則可能不再是“新聞”﹔從新聞生產層面考慮,是要求記者編輯從選題策劃、新聞採訪到新聞寫作、編輯加工等整個環節,運用數據資源進行加持賦能,把數據貫穿整個採編發流程中去,真正實現二者的深度融合。新華社在俄羅斯世界杯期間推出了《“簡”析世界杯|法國隊冠軍之路的深度分析》報道,該報道用大數據對二度封王的法國隊進行了深度剖析,這一報道從選題策劃到呈現表達,均是圍繞當時的新聞熱點世界杯,並著力提供“人所未見”的事實觀點,讓讀者對法國隊因何在世界杯上笑傲群雄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

二是強化數據思維。思想是行動的先導,隻有在思維方式、價值理念上認同,才能真正讓實踐有章可循。做數據新聞需要有數據思維,也可以稱之為大數據思維。何謂大數據思維?維克托?邁爾-舍恩伯格在《大數據時代》一書中認為,大數據帶給我們的三個顛覆性觀念轉變:是全部數據,而不是隨機採樣﹔是大體方向,而不是精確制導﹔是相關關系,而不是因果關系。結合書中觀點,筆者認為可以從兩個方面認識,一是全樣思維,這是大數據時代與“小數據時代”的根本區別,小數據強調抽樣,抽樣是技術短缺時代選擇樣本的權宜之計,而在大數據時代要盡可能拓展數據的全面性,正是基於海量數據的量化統計,數據新聞才展現出科學理性描述、判斷或預測事實的作用﹔二是相關思維,相比“脆弱”的因果關系,相關思維具有建立事實與事實、事實與觀點更多連接的可能,從而提供了在海量隱藏的數據中發現模式、趨勢和相關性的渠道和途徑。

三是提升數據技能。即發現數據、挖掘數據、分析數據和呈現數據的本領。面對專業人才稀缺,本領恐慌的現狀,傳統媒體記者編輯需要從以下三個方面來提升,一是發現、挖掘數據的技術,主要包括有效使用內容管理系統和搜索引擎優化,了解和熟知不同平台上的數據類型,並且能夠從新聞視角出發,充分運用搜索引擎進行數據發現和整合﹔二是分析統計數據的技術,通過建立模型、編碼等方式,對文字、圖片甚至視頻等進行數字化、結構化。數據是靜止的、分散的,而通過有效的整合統計,可以發現數據背后的事實觀點﹔三是數據可視化技術,熟悉統計圖表、信息圖、在線交互視圖和互動視頻等手段,配合簡單的文字描述進行報道,尤其是在當前平台終端多樣化的時代,要有“十八般武藝”,堅持“一體化發展,移動端優先”的策略,推出更多適配移動端的數據新聞產品。

四是完善數據機制。機制是確保生產實踐的保障。目前新華社已經有多個部門在同時生產數據新聞,並且打破部門壁壘,初步實現了協同生產的機制。其中新華網早在2012年就成立了“數據新聞”項目,並於2014年6月進行了欄目第一次改版,目前已經擁有了專業的數據新聞生產團隊,並在實踐中確立了與社內其他部門、政府企業等主體的合作機制,確保了數據新聞產品的持續供給。適應未來用戶對數據新聞需求不斷提升的趨勢,新華社要從數據獲取、數據挖掘、數據分析和數據呈現等整個鏈條,確立和完善相應機制。以數據資源的獲取為例,可以建立與相關企業、政府部門合作的常態化機制,通過開放數據端口、提供技術支撐等方式,源源不斷地生產數據新聞。在新華社內部,同樣可以通過項目制方式建立相關項目小組,打破部門壁壘,強化協同效應,實現優勢資源跨媒介、跨部門的有效整合。

(作者為新華社國家高端智庫傳播戰略研究中心編輯)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