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新春走基層】人和家順事事興

2019年02月18日07:03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新春走基層 人和家順事事興

  近日,北京市豐台區舉辦以“福滿京城 春賀神州”為主題的燈會及燈光秀活動,營造紅火熱鬧的中國年味兒,豐富群眾節日文化生活。該區還向道德模范等先進人物代表免費發放燈會門票。燈會將一直持續到元宵節。圖為2月17日游客在欣賞郁金香燈海。

  本報記者 賀 勇攝

  日前,在貴陽鐘書閣書店,讀者絡繹不絕。春節期間,有不少市民走進書店,在濃濃書香中度過假期。圖為讀者在挑選圖書。

  劉朝富攝(人民視覺)

  農家書屋 一座難求

  鄭少忠 肖德法

  “春節這幾天,我們這裡的農家書屋,一座難求。”走進江西九江共青城市甘露鎮農家書屋,不大的書屋裡坐滿了看書的人們,鎮文化站站長馮后才說。

  “以前,老百姓看的書都比較單一,主要關注農林科技、種植業、養殖業這塊兒。”馮后才介紹說,“今年春節期間,一個最大的變化就是,很多農民群眾尤其是年輕農民的讀書興趣更加廣泛了。”

  馮超是一名“90后”,他說:“我們都是千千萬萬的追夢人之一,新時代的農民不一定都從事傳統農業種植養殖。所以,我經常到農家書屋看《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等書籍,從中汲取追夢奮斗的精神力量。”

  馮后才介紹說,目前,不僅鎮裡有農家書屋,每個村也有農家書屋,鎮裡農家書屋還與市裡的圖書館聯網,同時,也與各村的農家書屋聯網。市、鎮、村三級圖書館建立了統借統還聯網模式,村民可以在這個點借,在另一個點還,很方便。

  據了解,為了更好地發揮農家書屋的作用,共青城市對全市農家書屋進行規范化管理,構建圖書資源共享模式,讓農家書屋成為基層群眾學習、提升的“實體平台”。

  智能機器人 檢修效率高

  本報記者 王明峰

  2月14日晚,記者走進中國鐵路成都局集團有限公司成都動車段檢修庫,在DJ13線和DJ14線的動車組車底,傳來陣陣機械運動的聲響,原來是兩台動車智能檢測機器人“聰聰”“強強”正在對車底進行檢查。

  機器人由灰色的身體和兩隻黃色的檢測手臂組成。操作人員利用手持機發出啟動信號,“聰聰”和“強強”便在地溝中精確巡航到指定部位開始檢測。它們利用手臂上的高清視覺系統快速掃描檢測,並將採集的圖像數據傳輸回中心計算機。“計算機將採集到的圖像與事先錄入的‘健康’動車組圖像進行對比分析,准確判定動車組部件是否存在故障,並通知作業人員進行處理。用機器人檢測,助力智能春運。”成都動車段信息化工作組專員劉軼說。

  成都動車段動車機械師黃文韜告訴記者,車底有些部件位置距離地面高近1.9米,“許多點位很難目視檢查,容易漏檢造成安全隱患,而機器人可以實現多角度的20厘米近距離立體掃描檢查,排除安全隱患。”

  如今,每一列動車數千個位置都被有效納入自動化檢查,一列8編組動車檢修時間從120分鐘縮短到60分鐘,作業人員也由4人減少到2人,大大提高了檢修效率。

  大棚蔬菜鮮 春節訂單多

  本報記者 朱佩嫻

  “新年好啊!”“拜年啦!”……新春伊始,河南省中牟縣官渡鎮孫庄村的村民們,在村裡的蔬菜大棚裡相互拜年。拜完年后,他們又埋頭干起活兒來,忙得不亦樂乎。村支書孫中嶺指著一畦畦、一壟壟待收的蔬菜瓜果,笑著說:“客戶現在都愛要新鮮的。春節期間,我們的訂單也不停。”

  “最忙要數年前,每天出貨300多箱,早上5點起,晚上12點回,心裡別提多高興了。忙到中午不吃飯也不覺得餓,感覺又回到了部隊。”孫中嶺說。

  孫中嶺是退役軍人。當年,他用轉業安家費在廣東開了家飯店,賺到了第一桶金。但每次返鄉,看著種玉米、大蒜等傳統農作物的老鄉始終沒有致富,他“總想幫忙”。2011年,他賣掉廣東的飯店回鄉創業,並競任村支書。

  “部隊講紀律,村裡得講規矩。”孫中嶺一回來,就想著如何調動大家的積極性。2016年村裡成立公司,他鼓勵村民入股,3年后每年分紅。

  願景很美好,可見不到“現成兒”的利益,村民們不相信。孫中嶺拿出多年積蓄做啟動資金,承諾自己不入股。公司賠了,錢不要了﹔公司有收益,自個兒不要分紅不要利息。看到這樣的決心,大家深受觸動,紛紛響應。

  “軍人到哪兒,都能發光。”他說,“在部隊養成的優良作風,促使我帶領鄉親們,實現了致富脫貧。”

  引進好項目 拓寬致富路

  本報記者 汪志球 黃 嫻

  臘月二十六,78歲的村民何明瓊早早吃了午飯,揣著個小本匆匆出門,去村委會廣場參加小寨關村合作社土地流轉入股分紅大會……2016年,何明瓊家裡1.3畝田入股村裡的養牛場,一年分紅650元,持續分10年。“要不是李書記來家做工作,我還領不了這錢。”“李書記”是指南方電網貴州電網公司安順供電局的李敬,貴州紫雲苗族布依族自治縣板當鎮小寨關村的駐村第一書記。

  “紫雲的貧困問題,根本在於缺乏主導產業,農民增收渠道有限。扶貧攻堅,先要選好產業。”李敬介紹,自從2016年擔任第一書記以來,經過多方奔走,籌措資金改善了村子基礎設施。同時,在專項幫扶資金支持下,有序實施肉牛養殖、池塘養魚、林下雞喂養以及肉類加工等項目,促進貧困戶穩步增收。

  據了解,地處麻山腹地的紫雲縣是喀斯特脆弱生態環境條件下區域貧困的典型代表。2016年3月,南方電網貴州電網公司與紫雲結對幫扶,引進企業到板當鎮投資。目前,小寨關村、新塘村、洛麥村等3個村的貧困戶已全部入股村級合作社,截至去年12月,建設期用工達1萬多人,解決貧困人員就業153人﹔150多戶貧困戶入股分紅14.7萬元,村級合作社投資分紅21萬元,改變了原來“空殼村”的面貌。

  煤煙味沒了 幸福感強了

  本報記者 王昊男

  春節期間,走進北京市昌平區十三陵鎮康陵園村,家家戶戶挂起了紅燈籠,大門上貼著春聯,紅瓦屋頂在藍天的映襯下顯得格外亮眼。

  幾年前,這兒可不是這番景象。那時,村民冬天取暖靠燒煤、燒柴火,尤其在晚上生火做飯時,整個村子上空都籠罩著青煙。

  “燒煤特別臟,衣領袖口都是煤灰,睡覺也不踏實,怕中煤氣!現在好了,晚上七八點鐘把暖氣打開,設定好溫度,基本上就不用管了。家裡人少的時候,做飯就用電飯鍋,燒水就用電水壺,又快又省心,也不會跳閘,因為線路都改造了。”76歲的村民張桂榮告訴記者,家裡三代人共有大大小小9間房,入冬前安裝了兩台空氣源熱泵用於取暖,再也不用燒煤了。

  村支書楊春波介紹說,為更好地迎接2022年北京冬奧會,全力推進京張高鐵沿線村鎮無煤化,康陵園村作為昌平山區“煤改電”試點村鎮之一,於2018年5月啟動了“煤改電”工程。與平原地區不同,山區受地勢影響,電源點少、地形復雜、石多土少,“煤改電”工程實施難度較高。經過數月的改造,村子裡曾經的煤棚子消失了,家家戶戶都“標配”了空氣源熱泵。

  “村裡煤煙味沒了,幸福感強了。下一步,我們要依托優美的生態環境,發展民俗體驗和觀光採摘,讓老百姓的錢袋子鼓起來!”楊春波滿懷憧憬。

  攜手鄉親 合力脫貧

  本報記者 銀 燕

  “蔡書記,過年好啊!”“好著呢,孩子都回來了,熱鬧著呢。”

  正月初七,上班第一天,甘肅白銀靖遠縣新坪村第一書記王永杰來給村裡的老支書蔡生艷拜年。蔡生艷拉著他的手嘮起嗑來:“今年的黃瓜價格好,過年前后一斤4塊多錢,大伙賣黃瓜賣歡了,真是過了一個快樂年。”

  新坪村是甘肅省易地安置移民村,全村595戶群眾中,建檔立卡貧困人口有559戶、2717人。剛到村裡時,王永杰和幫扶隊員就從為群眾辦實事、解決實際困難做起,帶領村民致富脫貧。

  2017年4月,吳桂龍在體育專業課考試前夕扭傷腳踝,王永杰開車送他去省中醫院白銀分院治療,並承擔了診療費。在王永杰的幫助和鼓勵下,吳桂龍去年終於完成了體育專業考試,被河西學院錄取,成為家族裡第一個大學生。楊鎖鳳老人患有白內障,老伴聽力弱,經過王永杰協調,殘聯為楊鎖鳳和老伴免費做了白內障手術、安裝了助聽器。“眼睛好了,能做飯了,走路也方便了。”楊鎖鳳高興地說。

  在王永杰的帶動下,駐村干部為群眾辦理實事500多件,贏得了大家的信任。村裡各項事業也加快發展,建成了日光溫室、標准化養殖場、村級光伏電站等。2018年,全村脫貧45戶、192人,村集體實現收入6.8萬元。“隻要真心為群眾辦事,把群眾當朋友,群眾就會相信你,跟著你干。”王永杰說。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